北京大学--公共经济学ppt85公共分配-经济学科(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之间都不存在机会与起点的公平。 市场经济的平等观甚至还要求穷人承担与富人同样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余斌 35 关于社会公平 的个人所得税等社会义务 , 并在宣称排除垄断等不平等因素时 , 拒绝排除资产阶级对生产资料的垄断。 市场经济中分配尺度的统一是竞争的结果与公平观无关。 “ 虽然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在出售自己的商品时收回了生产这些商品所用掉的资本价值 , 但是他们不是得到了本部门生产这些商品时所生产的剩余价值或利润 , 而只是得到了社会总资本在所有生产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余斌 36 关于社会公平 部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总剩余价值或总利润均衡分配时归于总资本的每个相应部分的剩余价值或利润。 每 100预付资本 , 不管它的构成怎样 , 每年或在任何期间得到的利润 ,就是作为总资本一个部分的 100在这个期间所得的利润。 就利润来说 , 不同的资本家在这里彼此只是作为一个股份公司的股东发生关系 , 在这个公司中 , 按每 100资本均衡地分配一份利润。 因此 , 对不同的资本家来说 ,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余斌 37 关于社会公平 他们的利润之所以有差别 , 只是因为他们投在总企业中的资本量不等 , 因为他们在总企业中的入股比例不等 , 因为他们持有的股票数不等。 ” 马克思主义的公平观由于要求排除资产阶级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垄断这一最不公平的因素而最为公平。 但是 , 要达到公平 , 还要限制少数公众的代理人在生产资料使用权上的垄断和对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剥夺才行。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余斌 38 洛伦兹曲线 洛伦兹曲线 , 是以累积人数百分率为横轴 , 以累积收入百分率为纵轴 1, 得到的收入分配曲线。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余斌 39 洛伦兹曲线 一般来说 , 财产所有权分配的洛伦兹曲线比收入分配的洛伦兹曲线具有更大的不平等程度。 在美国 , 具有最高收入的 10%的人口 , 得到大致为三分之一的全美国的收入 ,而他们持有的财产占全美财富的半数以上;而具有最低收入的 10%的人口 , 所欠的债比他们所持有的财产还要大。 不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的差异大于发达国家生活水平的差异。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余斌 40 基尼系数 洛伦兹曲线 OLP与绝对平均线段 OBP围成的区域的面积和三角形 OPQ的面积之比定义为基尼系数 G。 基尼系数位于 0~ 1之间。 通常认为 , 基尼系数在 对平均 , ~ , ~ 示比较合理 , ~ , 上为差距悬殊 , 达到 贫阶层同时出现 , 社会动乱随时可能发生 ,因此。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余斌 41 中国当前的公共分配 据世界银行的测算 , 我国 1978年城镇居民个人收入的基尼系数是 , 这个数字在世界各国几乎是最低的 (同期农村为 , 全国为 );自 80年代中期以来 , 收入差距迅速拉开 , 1994年为 (同期农村为 ,全国为 )。 到 1998年 , 我国城镇居民个人收入的基尼系数已达。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均等程度已达到世界上的上等水平。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余斌 42 中国当前的公共分配 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角度来看 , 在分配上以效率原则为导向的非国有企业迅速发展 , 拉大了收入差距。 农村内部非农产业的收入在农户间分配不均等 , 也拉大了收入差距。 从经济改革的角度看 , 各项宏微观改革措施在提高效率的同时 , 也不可避免地会拉大收入差距。 个人税收的再分配功能不仅是很弱的 , 而且有强化收入不均等的趋势。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余斌 43 中国当前的公共分配 从结构效应的角度看 , 政府非规范性收入迅速扩张 , 非税收入处于失控状态 , 导致分配秩序混乱。 结构调整过程中失业和下岗职工的增加 ,出现低收入人群 , 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滞后 , 引起收入差距扩大等等。 从权力的角度来看 , 社会转型中的权力拜物教和商品拜物教 , 进一步扩大了我国现阶段的贫富差距。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余斌 44 分配不平等的原因 一是财产的差别。 比起财产差别 1, 个人能力的差别是微不足道的。 财产差别很大程度上与运气有关 2, 即是否交了好运 、 偶然发现自然资源;同时 , 财产差别也与勇于探索和勇于革新的精神有关。 二是个人能力的差别。 某些能力可能来自遗传 , 但个人能力更重要的还与家庭和环境的影响有关。 三是教育和机会的差别。 四是年龄和健康状况的差别。 五是家庭人口数量的差别。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余斌 45 庇古的社会福利观 庇古认为 , 个人经济福利的总和等于一国的全部经济福利。 而个人的经济福利可以通过比较和计算个人得到的满足及物品的效用来计算。 效用又可以用物品的价格计算出来。 所以个人福利就等于个人收入 , 整个社会的福利就等于国民收入。 在物品效用观的基础上 , 庇古提出了著名的收入均等化原理。 大意是说:同样的消费品 , 穷人从中得到的满足要比富人多。 同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余斌 46 庇古的社会福利观 样增加一元钱的收入 , 对于富人是锦上添花 ,而对穷人则是雪中送炭。 如果将富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给穷人 , 富人的福利虽然有所损失 , 但他仍然是富人 , 不会伤筋动骨;而穷人则可以增加更多的福利。 这样 , 收入均等化一方面减少了富人的福利 , 另一方面又增加了穷人的福利 , 但由于富人的福利损失小于穷人的福利增加 , 因此将个人的福利加总之后 , 社会福利增加了。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余斌 47 庇古的社会福利观 庇古的收入均等化原理提出后 , 受到了极大的重视 , 同时也遭到了强烈的攻击。 一些经济学家指出 , 个人福利即个人从社会生活中得到的满足 , 纯属一种心理体验 , 根本无法比较。 一万元钱对于甲可能有很大效用 , 但对于乙可能没什么大的反应。 因此 ,个人的经济福利根本无法用收入来进行评价和测定 , 而以不能测定的个人福利简单加总为基础来评价社会福利 , 是不能成立的。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余斌 48 帕累托的社会福利观 帕累托认为 , 社会的经济福利就是个人效用的排列与组合 , 而不同的排列与组合便构成了不同的福利状况。 在他看来 , 在既定的收入分配下 , 检验一个经济社会的福利是否增加的标准是 , 如果生产和交换情况的改变 , 使得社会中一些人的境遇变得好些 , 而其他人并没有变坏 , 社会福利便是增进了;而一些人的境况变好了 , 另一些人的境况变坏了 , 就不能说整个社会的福利增加了。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余斌 49 假想补偿原理 卡尔多认为 , 虽然经济的每一变动和社会的每一次进步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影响 ,如有的人得利 , 有的人受损 , 但通过使那些得益者从自己新增的效益中拿出一部分 , 支出给受损者作为补偿 , 使其能够保持原有的社会地位 , 而得益者提供补偿后还有剩余 ,这样 , 前者变好了 , 后者保持原状 , 总的社会福利得到了增长 , 由此就可以认定 , 这一经济改革是正当的。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余斌 50 假想补偿原理 希克斯认为 , 不必要每一次经济变动后受益者都要向受害者作出补偿 , 因为这一次经济变动中的受益者 , 可能在下一次变动中成为受害者;反之亦然。 在长时间的一系列政策改变中 , 人们的效益与受害彼此会相互抵消 , 故补偿不必次次进行 , 只要假定补偿得到补偿就可以了。 因此 , 即使是导致穷者愈穷 , 富者愈富的政策 , 只要使国民收入的总量有所增加 , 就是增进了社会福利。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余斌 51 社会福利制度 韩德强指出 , 要想使社会秩序有一定的可接受性 , 穷人就不能被剥夺到 “ 反抗的机会成本等于零 , 而反抗的收益无穷大 ” 的地步。 这样 , 就必须使最底层的弱者有基本的生活保障。 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工具有两个: 一是实行累进个人所得税的税制 , 即对个人收入划分出征税档次 , 高收入者实行高税率 , 低收入者实行低税率 , 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