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重点总结(修改版)内容摘要:

薄,血管丰富,易于失热;躯体小,储热少;棕色脂肪代偿产热不足;皮下脂肪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低体温时凝固,出现皮肤硬肿。 能源消耗增加,热卡摄入不足,产热能力不足。 缺氧与代谢性酸中毒。 (二)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为反应低下,吮乳差或拒乳、哭声低弱或不哭,活动减少,也可出现呼吸暂停等。 低体温 即体温低于35176。 C,轻症为30~35176。 C,重症低于30176。 C;皮肤硬肿;多器官功能损害。 (三)治疗  :肛温30℃置于适中温度暖箱,6~12小时恢复体温;肛温30℃置于高于肛温1~2℃暖箱中,待肛温35℃时维持暖箱为适中温度。 ~120kcal/kg;液体供给60~80ml/kg。 :有微循环障碍、休克者应进行纠酸、扩容。 肺出血者应及早气管插管,进行正压通气治疗。 及时处理DIC及肾功能障碍。 ;对症处理。 第七章 遗传性疾病第二节 21三体综合征  21三体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常染色体病,母亲年龄愈大,本病发生率愈高。 一、临床表现  智能障碍,体格发育迟缓:身材矮小,头围小,四肢短,骨龄落后,出牙延迟等。 特殊面容:眼距宽,眼裂小,内眦赘皮,眼外角上翘,鼻梁低平,外耳小,伸舌流涎。 肌张力低下:韧带松弛,关节可过度弯曲。 皮肤纹理特征:通贯手,atd角增大,第5指有的只有一条指褶纹。 可伴有先天性心脏病。 急性白血病的发生率高,易患感染,性发育延迟。 二、细胞遗传学诊断 (一)标准型:约占95%左右,核型为47,XY(或XX), +21。 (二)易位型:%。 :核型为46,XY,(或XX),14, t(14q21q),约半数为遗传性,亲代核型为45,XX(或XY),14,21, t(14q21q)。 :多数核型为46,XY(或XX),21, t(21q21q)。 (三)嵌合体型:占2~4%。 核型为46,XY(或XX)/47,XY(或XX) 21。 三、鉴别诊断与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鉴别:后者有皮肤粗糙、喂养困难、嗜睡、便秘腹胀等,可检测血清TSH↑、T4↓。 第五节 苯丙酮尿症  苯丙酮尿症(PKU)是常见的遗传性氨基酸代谢病。 由于苯丙氨酸代谢途径中酶缺陷患儿尿液中排出大量苯丙酮酸,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一、发病机制  典型PKU是由于患儿肝细胞缺乏苯丙氨酸4羟化酶,不能将苯丙氨酸转化为酪氨酸。 非典型PKU是鸟苷三磷酸环化水合酶、6丙酮酰四氢蝶呤合成酶或二氢生物蝶呤还原酶缺乏所致,合成四氢生物蝶呤少,苯丙氨酸不能氧化为酪氨酸,而且多巴胺、5羟色胺也缺乏加重神经系统损害。 二、临床表现  患儿通常在3~6个月时初现症状,1岁时症状明显 (一)神经系统:以智能发育落后为主,BH4缺乏型患儿常见肌张力减低、抬头困难、嗜睡和惊厥等。 (三)外观:毛发、皮肤、虹膜色浅。 (三)其它:湿疹,尿和汗液有鼠尿臭味。 三、诊断 (一)实验室检查 尿三氯化铁试验,血Phe和酪氨酸生化定量试验;酶学诊断;DNA分析。 (二)BH4缺乏症 尿蝶呤分析;BH4负荷试验;干纸片法测定红细胞二氢生物蝶呤还原酶。 (三)影像学检查四、治疗 (一)低苯丙氨酸(每日30~50mg/kg)饮食:尽早治疗,饮食控制(低苯丙氨酸奶粉,低蛋白饮食)至少到青春期以后。 (二)对非典型PKU,除控制饮食外,还需给予四氢生物蝶呤、5羟色胺和LDOPA治疗。 第九章 风湿性疾病一、特异性细胞免疫(T细胞免疫) (一)胸腺:胸腺是中枢免疫器官,淋巴干细胞分化发育为成熟T细胞(CD3阳性,CD4或CD8单阳性)的场所。 (二)T细胞:CD4 T细胞的功能为调节免疫反应称辅助性T细胞(TH)。 CD8 细胞的功能为杀伤抗原称为细胞毒性T细胞。 (三)细胞因子: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过程中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 TH1细胞分泌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2;TH2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9。 二、特异性体液免疫(B细胞免疫) (一)骨髓和淋巴结:骨髓是B细胞成熟场所,起到类囊的功能。 (二)B细胞:与T细胞免疫相比,B细胞免疫发育较迟缓。 (三)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的球蛋白称为免疫球蛋白。 :能通过胎盘,有四个亚类,IgG1比例最高。 IgG1针对蛋白质抗原抗体,IgG2针对多糖抗原抗体,IgG4与过敏症有关。 :不能通过胎盘,出生时IgM高需进一步检测特异性抗体明确是否存在宫内感染。 最早达成人水平  :脐血lgA高提示宫内感染,分泌型lgA粘膜局部抗感染作用。 (5岁达成人20%)和lgE(7岁达成人水平):都难以通过胎盘。 三、非特异性免疫 (一)吞噬作用:大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是循环中主要吞噬细胞。 (二)补体系统:6~12个月达成人水平。 第一节 风湿热  好发年龄5~15岁,特征是了及心脏、关节、中枢神经系统、皮肤及皮下组织等各器官,其中以子内脏的非化脓性炎症最为常见和严重。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的免疫反应。 二、临床表现(一)一般表现 发热、热性不规则、精神不振、乏力、面色苍白、多汗、鼻出血、腹痛等。 (二)心脏炎 心肌炎:心率增快;心界扩大,心音减弱,闻及奔马律,新建区吹风样收缩期杂音;ECG PR间期延长、 ST段下移及T波平坦或倒置;心率失常。 心内膜炎:二尖瓣受累常见,二尖瓣关闭不全在心尖部闻及吹风样收缩期杂音,二尖瓣相对狭窄引起舒张 中期杂音。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在胸骨左缘第3肋间闻及叹气样舒张期杂音。 心包炎: 积液量少时心底部心包摩擦音;积液多时心音遥远,颈静脉怒张、肝脾肿大等标新。 ECG示低电 压,广泛ST太高。 有心包炎表现者,易发生心力衰竭。 (三)关节炎:见于50~60%患者,多为游走性多关节炎,以膝、踝、肘、腕大关节为主。 不留关节畸形。 (四)舞蹈病:溶血性链球菌咽峡炎后1~6个月出现。 (五)皮肤症状  :见于5%的风湿热患儿,常伴心脏炎。 :少见。 三、诊断标准  Jones诊断标准包括3个部分 ①主要表现:心脏炎;游走性关节炎;舞蹈病;环形红斑;皮下小结。 ②次要表现:发热;关节痛;风湿热既往史;血沉增快、CRP阳性;RP间期延长。 ③链球菌感染的证据:咽拭子培养阳性或快速链球菌抗原试验阳性;抗链球菌抗体滴度升高;近期猩红热病史。 在确定有链球菌感染的前提下,有两项主要表现,或一项主要表现和两项次要表现时排除其他疾病后可以诊断。 四、治疗和预防 (一)休息:无心脏炎者卧床休息2周,心脏炎者卧床休息4周,心力衰竭者卧床休息8周。 (二)消除链球菌感染:青霉素2周。 (三)抗风湿热治疗:  :无心脏炎者应用每日80~100mg/kg,4~8周。 :心脏炎者用泼尼松每日2mg/kg,8~12周。 (四)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每日10~30mg/kg,共1~3天。 慎用洋地黄。 (五)舞蹈病的治疗:可用苯巴比妥,安定等镇静剂。 (六)预防:长效青霉素120万单位每月肌注1次,至少用5年。 第3节  过敏性紫癜又称亨舒综合征,是一种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血管炎综合征,临床表现为特征性皮疹,常伴关节痛、关节积液、腹痛、便血及蛋白尿、血尿。 临床表现: 病程中反复出现皮肤紫癜为本病特征,多见于四肢及臀部,对称分布;初起呈紫红色斑丘疹,刻板荨麻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重症紫癜可融合成大疱伴出血性坏死。 反复的阵发性腹痛;黑便或血便、腹泻或便秘。 出现膝、踝、肘、腕等大关节肿痛,活动受限。 继发性肾小球疾患,患儿出现血尿、蛋白尿和管型。 辅助检查:(1) 血常规 白细胞正常或增加,中性和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血小板升高,出血和凝血时间正常,部分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 (2) 尿常规 红细胞、蛋白、管型。 重者有肉眼血尿。 (3) 大便隐血试验阳性(4) 血沉正常或增快;血清Ig A、IgM可轻度升高;抗核抗体及RF阴性;重症血浆粘度增高。 (5) 腹部超声检查治疗: 一般治疗;对症治疗;肾上腺皮质激素;抗凝治疗;中药。 第十章 传染性疾病第三节 结核病一、病因  肺结核最常见,对人致病的多为人型结核菌。 开放性肺结核患者是主要传染源,呼吸道为主要传染途径。 二、结核菌素试验:结核感染后48周可呈阳性。 (一)试验方法:(PPD),48~72小时观测结果,硬结平均直径不足5mm为阴性,≥5mm为阳性(+);10~19mm为中度阳性(++),≥20mm为强阳性(+++),局部除硬结外,还有水疱、破溃、淋巴管炎及双圈反应等为极强阳性反应(++++)。 (二)临床意义  ①曾种过卡介苗;②年长儿无明显临床症状仅呈一般阳性反应,小时曾感染过结核杆菌;③婴幼儿尤其是未接种卡介苗者,中度阳性反应多表示体内有新的结核病灶;④强阳性和极强反应阳性者,示体内有活动性结核病;⑤由阴性转为阳性反应,或反应强度从原来小于10mm增大至大于10mm,而且增幅大于6mm,表示新近有感染。 ①未感染过结核;②结核迟发性变态反应前期;③假阴性反应,机体免疫力低下或受抑制所致;④技术误差或所用结核菌素已失效。 原发型肺结核  原发型肺结核是原发性结核病中最常见者,为结核菌初次侵入肺部后发生的原发感染。 一、病理  基本病变为渗出、增殖与坏死。 结核性炎症的主要特征是上皮样细胞结节及郎格汉斯细胞。 坏死的特征性改变为干酪样改变。 病理转归: :病变完全吸收,钙化或硬结(隐伏或痊愈)。 最常见。 :  ①原发病灶扩大,产生空洞;  ②支气管淋巴结周围炎,形成淋巴结支气管瘘,导致支气管内膜结核或干酪性肺炎。 ③支气管淋巴结肿大,造成肺不张或阻塞性肺气肿。 ④结核性胸膜炎。 :血行播散,导致急性栗粒性肺结核或全身栗粒性结核病。 二、临床表现   症状:低热、纳差、疲乏、盗汗等。 咳嗽、轻度呼吸困难。 眼疱疹性结膜炎,皮肤结节性红斑,压迫症状。 体征:周围淋巴结有不同程度的肿大。 肺部体征可不明显,与肺内病变不一致。 婴儿可伴肝脾大。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临床表现:除上述症状及体征外,详细询问卡介苗接种史及结核接触史;有无卡介苗瘢痕。 (二)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或由阴性转为阳性应做有关检查。 (三)X线检查  :肺内原发灶大小不一。 典型“双极影“少见。 :①炎症型;②结节型;③微小型。 (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或与支气管壁粘连固定,以致活动受限。 、水肿、炎性浸润、溃疡或肉芽。 ,可见突入支气管腔的肿块。 四、治疗 (一)无症状或症状不多的原发性肺结核①杀死病灶中结核菌;②防止血行播散。 异烟肼配合利福平或乙胺丁醇,疗程9~12个月。 (2) 活动性原发型肺结核: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应用2~3个月后以异烟肼、利福平或乙胺丁醇维持。 异烟肼疗程12~18个月,利福平或乙胺丁醇疗程6~12个月。 急性粟粒型肺结核是结核杆菌经血型播散而引起的肺结核,常是原发综合症发展的后果。 临床表现:起病急剧,婴幼儿突然高热,呈稽留热或弛张热,多伴有寒战,盗汗,食欲不振,咳嗽,面色苍白,气促和发绀等。 肺部有细湿罗音,有脑膜炎征象。 部分伴肝脾大,以及浅表淋巴结肿大。 全身性粟粒性结核病患者的眼底检查可发现脉络膜结核结节。 诊断:结合接触史、临床表现、肝脾大及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可疑者进行细菌学检查、血清抗结核菌抗体检测与胸部X线摄片。 结核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是小儿结核病中最严重的一型。 多见于3岁以内婴幼儿。 一、病理  结核菌使软脑膜弥漫充血、水肿、炎性渗出,并形成许多结核结节。 炎性渗出物易在脑底诸池聚集。 常见第2对颅神经障碍,可有急性动脉炎、脑实质病变、脑室管膜炎、脑积水。 二、临床表现 (一)早期(前驱期):1~2周。 性格改变和结核中毒症状。 (二)中期(脑膜刺激期):1~2周。 颅内压增高表现头痛、呕吐、嗜睡、惊厥;颅神经障碍。 脑膜刺激征阳性。 (三)晚期(昏迷期):1~3周。 昏迷、惊厥频繁发作。 临床分型:浆液型;脑底脑膜炎型;脑膜脑炎型;脊髓型。 三、诊断 (一)病史:结核接触史,卡介苗接种史,近期急性传染病史。 (二)临床表现:性格改变,结核中毒症状,颅压高表现。 (三)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外观毛玻璃样,留膜可找到结核菌。 白细胞50~500106/L,分类淋巴细胞为主,糖氯化物降低,蛋白增高。 (四)X线检查:约85%的患儿胸片有结核病改变,90%为活动性病变,48%呈粟粒性肺结核。 (五)脑CT扫描:基底节阴影增强,脑池密度增高、模糊、钙化、脑室扩大、脑积水或早期局灶性梗塞。 (六)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对诊断有帮助,但50%患儿呈阴性反应。 四、鉴别诊断 (一)化脓性脑膜炎:重点鉴别点是脑脊液检查,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其他检查综合分析。 (二)隐球菌脑膜炎:起病更缓慢,颅高压症状显著,视力障碍及视神经乳头水肿更常见,墨汁染色可见隐球菌。 (三)病毒性脑炎:起病急,脑脊液糖和氯化物正常。 五、治疗 (一)一般疗法:休息、护理、合理营养。 (二)控制炎症  :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及链霉素应用3~4个月。 :异烟肼、利福平或乙胺丁醇。 总疗程〉12个月或脑脊液正常后6个月。 利福平或乙胺丁醇9~12个月。 (三)降低颅内高压  :20%甘露醇。 :乙酰唑胺。 ,腰穿减压和鞘内注药,脑外科治疗。 (四)对症治疗:控制惊厥、维持电解质平衡。 (五)糖皮质激素常用泼尼松,疗程8~12周。 潜伏结核感染: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结核菌素试验阳性除外卡介苗接种后反应,X线胸片或临床无活动结核病证据者,称潜伏性结核感染。 第十一章 消化系统疾病解剖生理特点 (一)解剖特点  新生儿及婴儿口腔粘膜薄嫩,唾液分泌少,易受损伤和细菌感染。 常发生胃食管反流,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