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类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内容摘要:

建设 在实训基地分别建设网络工程中心工作室、信息服务中心工作室、传媒制作中心工作室,通过工作室制,营造氛围,打造教学团队。 ,打造优才培养工程 在实训基地专项建设信息技术专业 集训队训练室,根据职业岗位对专业技能的具体要求制订了每学期技能目标,在提高全体学生技能的基础上突出“优才培养工程”。 通过第二渠道活动、技能兴趣小组、技能集训队、教师助手,参与校企合作产学研项目等形式,配套相关课程,出台激励政策,系统性地培养技能尖子。 ,提高学生三创能力 在实训基地专项建设电子商务销售平台、广告制作实训室、 笔记本维修及数据恢复实训室、光缆尾纤产生基地等基地, 将企业文化融入其中,按照企业的管理经营模式,提高学生创新创优创业能力。 ,扩大社 会服务功能 充分发挥实训基地设备优势,为常武地区企业提供信息类培训,为退役士兵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设备和人力支持,努力创建市公共实训基地,积极承办市、区及企业技能大赛,提升实训基地社会服务能力。 ,提升基地运行效益 为了积极开拓对外培训市场,承接外来加工任务,做好实训基地宣传工作,将实训基地打造成产、学、研、训、赛一体化运行模式,成立实训基地运作策划小组,调动广大教师、学生的积极性,使实训基地能良性运行。 八、 项目实施的时序安排 实训基地建设投资大、要求高,将按照整体规划、分步 实施、不断完善、整体提升的工作思路实施,具体时序安排如下: ,全面投建 共 19 页,第 9 页 — ,成立实训基地领导工作小组,由信息工程专业部主任吴文杰任组长,具体协调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的上下关系。 由项目负责人姚强具体负责实训基地的总体规划,将专业教师进行专业方向规划,构建网络工程教学团队、信息服务教学团队、广告设计制作教学团队、多媒体制作教学团队,并确定网络工程实训中心、信息服务中心、传媒服务中心负责人,全面投入到实训基地方案建设中。 ,扎实推进 — ,根据三大实训中心规划要求,调整实训基地布局,主要做好土建施工等工作,做到场地设施布局与企业生产工作流程相对接。 、安装与调试 — ,根据网络工程实训中心、信息服务中心所需实训设备,广泛联系行业、企业,请行业、企业专家指导实训基地的建设。 — ,实训基地环境建设,使实训场景与现代企业生产服务场景相接近。 引进或开发《笔记本电脑维修》等 3 门核心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新增或更新《网络操作系统》 等 8 门实训项目课程。 ,迎接视导 — ,对第一阶段实训基地建设总结评估,总结经验,克服不足,迎接江苏省组织的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情况的视导。 、安装与调试 — ,根据传媒服务中心所需实训设备,广泛联系行业、企业,请行业、企业专家指导实训基地的建设。 — ,实训基地环境建设,使实训场景与现代企业生产服务场景相接近。 引进或开发 《 三维效果图制作 》 等 2 门核心课程 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新增或更新《图形图像处理》等 4 门实训项目课程。 ,实现双赢 — ,在电子商务销售平台、广告制作实训室、笔记本维修及数据恢复实训室、光缆尾纤产生基地等基地,将企业文化融入其中,按照企业的管理经营模式,变“消耗性”实训为“生产性”实训。 ,迎接验收 — ,对实训基地建设全面总结评估,迎接江苏省组织的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情况的视导。 共 19 页,第 10 页 九、 主要实训室规划表 实 训 室 改扩建网络综合布线实训 室 468M2 建设目标 争取成为企业认证鉴定站,江苏省教师培训实训基地。 建设思路 实训室为 立体化 微缩仿真工作环境和演示环境,高度模拟 综合布线生产性真实环境。 该实训室以 培养学生关于智能大厦、楼宇自动化施工,综合布线系统设计、施工、工程管理、测试验收等能力为目标,实现综合布线产品与材料、布线链路系统等认识实践,光纤熔接等基本技能训练,以及 智能报警、视频监控、门禁系统等实训。 依据“三个结合、三个适应”设计实训内容,即实训与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紧密结合,与人才市场的需求紧密结合,与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紧密结合,坚 持做到实训不断适应教改方案的实施进度,不断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不断适应国家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新形势。 实训以国家职业标准及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中所要求的“技术能力”为核心,紧密结合 IT 企业规范的开发、生产流程、严格的质量标准和成套的工具和方法,重在培养、训练履行岗位职责所必须的实际操作能力。 覆盖专业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代码 090500)、网络安防系统与维护(专业代码090700) 核心能力 实施网络工程的能力,综合布线能力,网络工程设计能力,网络工程测试、验收、故障排除能力,项目管理和工程监理能力 主要设备配置情况 主要 设备 数量 模拟建筑物和六大子系统的微缩仿真工作环境 3 套 综合布线相关设备 24 套 监控 矩阵主机、硬盘录像机 24 套 大型报警主机、各类探测器 24 套 物联网相关设备 24 套 光缆尾纤产生设备 1 套 光纤熔接机 2 台 光纤工具箱 30 套 网络综合协仪分析仪 1 台 注:各硬件、软件技术要求参考企业实际应用配置 拟开发主要 实训内容 ① 综合布线实训项目; ② 智能 楼宇 实训项目 ; ③光纤网络施工 项目 ; ④ 光缆尾纤产生 ; ⑤ 物联网 实训项目 ; ⑥ 各类测试仪 使用。 技能 鉴定及培训 网络设备调试员、安全防范系统安装维护员、智能楼宇管理师(四级),能进行布线工程师和布线测试工程师认证培训。 特色与创新 ① 实训室面积在 400 平米以上,同时实训人数可达到 60 人 ; ② 实训室内 70%以上的设备具有先进性和仿真程度且设备总值不少于100 万元; ③ 仿真系统软件或大型技术应用软件不少于 5 万元; ④ 可与企业兼容实施项目工作; ⑤ 可辐射常 武地区 企、事业 的 计算机网络技术服务及管理岗位; 共 19 页,第 11 页 保障措施 ① 建立岗位责任制,加强设备论证、采购的管理,保证工期,保证建设质量; ② 实训基地项 目建设领导小组确定管理制度,执行 ISO9002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③ 根据“三个结合、三个适应” 开发出大中型企业网综合布线相关实训项目和教学方案 ; ④ 每年划拨专项维护资金,用于加强实训基地的运作和设备维护、维修和保养工作,以保证实训设备正常运行,保障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率,并根据实际情况更新实训设备,完善软件建设,提高实践教学的科技含金量; ⑤ 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学校每年将派出专职教师或管理技术人员,围绕企业生产实训和教学方向进行专业培训,加强教学监督,定期进行教学过程评估。 社会服务 ① 以服务学生和社 会为建设宗旨,以发挥示范作用为长远建设规划,建设集教学、实训、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资源共享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高水平实训环境。 同时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功能,面向企业和其他院校开放,更好地为常武地区的企业服务; ② 社会培训认证年 100 人次以上;参与企业项目开发; 争取成为企业认证鉴定站,江苏省教师培训实训基地。 建设 验收 进度 2020 年 预期目标: 扩建为 立体化 微缩仿真工作环境和演示环境,高度模拟 综合布线生产性真实环境。 培养学生智能大厦、楼宇自动化施工能力,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施工、工程管理能 力,使学生具有综合布线设计师、综合布线工程师、综合布线测试员等岗位能力。 能进行布线工程师和布线测试工程师认证培训。 验收要点: ① 调研走访相关企业, 根据 实际情况 确定具体改建方案及设备添置方案并实施, 新添置 FLUKE 系列测试仪 2 台; ② 配套管理文件,开发智能楼宇、综合布线实训教学项目和教材资料,按布线工程的工作流程进行实训教学; ③ 建成模拟建筑物和六大子系统的微缩仿真工作环境。 完善工作台、展示台,面向网络技术系开放可以容纳 60 人进行综合布线实训。 2020 年 预期目标: 承担计算机网络技术及相关专业实训教学和技术服务。 深入开发网络工程的实训项目,按实际工作过程形成工程项目实训手册。 对外开放能够承担中小企业网络结构化布线的设计、实施与测试等技术服务工作。 验收要点: ① 开发智能楼宇建成按教学计划开展学生实训教学; ② 开发监控、门禁系统、楼宇自动化演示教学系统实训教学项目; ③ 经 2020 年的论证决定是否添置光纤熔接机 2 台、光功率测试仪1 台、网络综合协仪分析仪 1 台,若论证添置,则设备到位; ④ 面向网络技术系及学校 相关专业所有学生开放实训室,实现目标实训教学功能; ⑤ 开放的实训资源服务平台,能提供 中小企业网络结构化布线的设计、实施与测试等技术服务, 培训 100 人次 /年 , 实现实际到帐资金不低于 15 万元。 ; ⑥ 争取成为企业认证鉴定站,江苏省教师培训实训基地。 建设方法 通过国内(外)相关企业实际业务环境的调研, 与相关企业协作建立,立足于自行设计。 共 19 页,第 12 页 实 训 室 新建笔记本维修及数据恢复实训室 187M2 建设目标 争取成为 企业特约维修站, 打造成常武地区实训产学研的样板项目。 建设思路 实训室为 企业级笔记本电脑维修及硬盘数据恢复实训室。 依据“三个结合、三个适应”设计实训内容,即实训与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紧密结合,与人才市场的需求紧密结合,与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紧密结合,坚持做到实训不断适应教改方案的实施进度,不断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不断适应国家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新形势。 实训以国家职业标准及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中所要求的“技术能力”为核心,紧密结合 IT 企业规范的开发、生产流程、严格的质量标准和成套的工具和方法,重在培养、训练履行岗位职责所必须的实际操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