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内容摘要:

记忆点: 1. DNA 是使 R 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而噬菌体的各种性状也是通过 DNA 传递给后代的,这两个实验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 2. 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核酸。 细胞内既含 DNA 又含 RNA 和只含 DNA 的生物遗传物质是 DNA,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 由于绝大多数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DNA,所以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 DNA 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对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 DNA 分子的特异性。 这从分子水平说明了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 性的原因。 4.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 DNA 分子的复制来完成的。 基因的表达是通过 DNA 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 5. DNA 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在两条互补链中 CTGA?? 的比例互为倒数关系。 在整个 DNA 分子中,嘌呤碱基之和 =嘧啶碱基之和。 整个 DNA 分子中, CGTA?? 与分子内每一条链上的该比例相同。 6.子代与亲代在性状上相似,是由于子代获得了亲代复制的一份 DNA 的缘故。 7.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8.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顺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 (即: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9. 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了信使 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信使 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又决定了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最终决定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特异性,从而使生物体表现出各种遗传特性。 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时:基 5 因的碱基数: mRNA 上的碱基数:氨基酸数 =6: 3: 1。 氨基酸的密码子是信使 RNA 上三个相邻的碱基,不是转运 RNA 上的碱基。 转 录和翻译过程中严格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注意:配对时,在 RNA 上 A 对应的是 U。 10.生物的一切遗传性状都是受基因控制的。 一些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基因控制性状的另一种情况,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 五 、生物的变异 (1 )基因突变 ①基因突变的概念:由于 DNA 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②基因突变的特点: c.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 ③基因突变的意义: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④基因突变的类型:自然突变、诱发突变 ⑤人工诱变在育种中的应用:通过人工诱变可以提高变异的频率,可以大幅度地改良生物的性状。 (2) 染色体变异 ①染色体结构的变异:缺失、增添、倒位、易位。 如:猫叫综合征。 ②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包括细胞内的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和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减少。 ③染色体组特点: a、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b、一个染色体组中所含的染色体形态、大小和功能各不相同 c、一个染色体组中含有控制生物性状的一整套基因 ④ 二倍体或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由未受精的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发育成的个体均为单倍体(可能有 1 个或多个染色体组)。 ⑤ 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和幼苗。 原理:当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细胞分裂前期纺锤体形成,导 致染色体不分离,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⑥ 多倍体植株特征:茎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 ⑦ 单倍体植株特征:植株长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 单倍体植株获得方法:花药离休培养。 单倍体育种的意义: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只需二年)。 记忆点: 1. 染色体组是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者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染色体组。 2. 可遗传变异是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基因突变最大的特点是产生新的基因。 它是染色体的某个位点上的基因的改变。 基因突变既普遍存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