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流量智能检测系统方案内容摘要:

使用方便 检测器是可以升级的。 由于它是基于软件运行的,所以更换它的软件就可以方便地更换它的工作程序。 检测器软件是不断升级 的。 升级过程仅仅需要更换一块芯片。 检测器是非常容易维修的。 出现故障时,可在十分钟内方便快捷全天候地更换一个单元。 更换下来的故障部件可返厂修理。 方便可选的供电模式 检测器可选用多种供电方式,可选用市电供电,也可选用太阳能供电,全面解决了野外供电不方便的问题。 安装调试 微波检测器安装示意 检测器安装时一定要垂直于路面,且上沿要对准统计车道的 1/3处 垂直路面安装 安装角度(上沿对准总测量道路的 1/3) 注意:绿化隔离带或铁栅栏过高对微波检测器有一定的影响 微波检测器安装详解 ( 1)侧向安装需要考虑的 因素: 需要检测的车道数和立柱的位置 中间隔离带和路肩宽度的影响 ( 2)需要检测的车道数和立柱的位置关系: 前文已经说过为了降低大型车完全遮挡情况的发生,检测器安装高度应尽量高,比如高于地面 5 米。 检测器的安装立柱须设置在第一探测区外,后置距离(后置距离,就是距离最近一条需要探测的车道的距离)要能保证波束的投影可以覆盖所有需要检测的车道,同时保证投影与检测道路正交。 根据检测器需要检测的车道数选择合适安装高度和选择合理的后置距离,可以确保更好的收到车辆侧面的反射信号。 正确的方式应该符合下图的公式。 (L+L1)/H = ctg(θ α/2) L1≥5m。 (L+L1)≤60m L1/H = ctg(θ+α/2) 下表给出了立柱的后置距离和安装的高度的设置标准,当后置距离大于 6 米时,立柱高度可适当增加。 设备安装参数表 检测车道数(条) L1 后置距离(米) H 建议安装高度(米) 23 5 4 5 6 8 6 下图表明检测器的安装位置距离第一车道太近、安装位置太高或 视角太小的检测效果。 扇形代表范围段。 由于视角太小,车道 1 和车道 2 共享波段 4。 大车太高可能会使一些信号“扩散”到车道 1 中。 车道 3 内的车辆和隔离带处于同一波段范围内。 由于视角太小使检测器的覆盖面变小, 3 车道的探测不准确, 4 车道没在投影范围内而无法探测到。 没有正确安装微波检测器而导致第四车道检测不到 中间隔离带和路肩宽度的影响 车道中间普通的隔离带和防护栏柱一般不影响检测效果。 但是如果隔离带和防护栏杆等障碍物距离车道比较近,与邻近车道占据同一波段,就会削弱探测信号。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采用对向安装检测器的方式来确保检测的精度。 以下是实际应用时的安装示意图 单向检测 8车道安装 检测器侧向 8 车道检测安装 表示了单向安装一台检测器设备检测最大 8 条车道时的安装方法。 在此情况下要求中间隔离带不能过高、无树木遮挡并且立柱有足够后置距离。 双向安装 对于中间隔离带过高、立柱没有足够的后置距离的情况,可以将两台检测器安装在道路的两侧,这样可以使检测区域很好的覆盖所有的车道。 但要注意两个检测器不可以水平相对 ,它们之间的错开垂直距离要大于 15 米。 具体如下设计: 双向安装示意图如下 检测器双向安装 表示了双向安装检测器设备检测 8 条车道时的安装方法。 双向安装可以有效的利用灯 柱、路侧护栏柱等后退距离较小设施的安装,有效避免了立柱后置距离不够和隔离带遮挡的问题。 龙门架上安装 这也是一个有效安装和节省立杆的方法。 但需要注意检测器必须与金属龙门架横杆成一角度且小于 15度。 如图所示。 高架桥上安装 解决在高架桥上因为后退距离和中央分隔带影响 ,应用两个检测器的方法是交互检测对面车道方法计算车流量。 如图所示。 检测器双向安装互检测 在高架桥利用高大建筑的安装方法 这种方法是可以借用立杆,但 立杆与路肩距离不能超过 8 米。 如图所示。 路面有位差的安装 如果双向路面有位差且位差 不是很高,可以利用一台设备进行双向检测,如图所示。 检测器在较小路面位差情况下安装 如果路面级差较大 ,则需要用两台检测器,安装如图所示。 检测器在较大路面位差情况下安装 以上就是几种典型道路环境下安装应用检测器的方式。 检测器典型配置 安装工程条件 1) 立柱 选用路侧已有的立柱,或重新立柱;立柱高度参考安装公式,一般为 ,外径不小于 12 厘米。 2) 设备供电 24V DC/AC,便于取电的地点,可以选在原有车检器附近,或使用太阳能。 3) 安装工具 安装过程中需要把检测器安装在 5 米左右高度,所以需要多向旋转的高车支持。 或不低于 5 米高的人字梯,安装工人安全带和反光背心。 4) 避雷 /防浪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