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的中医诊疗方案内容摘要:

、醒神开窍之效。 ④元气败脱 症候: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汗出如珠,目合口张,肢体瘫软,手撤肢厥,气息微弱,面色苍白,瞳神散大,二便失禁,舌淡紫,或舌体卷缩,苔白腻,脉微欲绝。 治法:益气回阳,扶正固脱。 方药:参附汤合生 脉散加减。 方中人参大补元气,制附子温壮元阳,二者合用有益气、回阳、固脱之功。 汗出不止者,加黄芪、煅龙骨、煅牡蛎、五味子以敛汗固脱;兼有瘀滞者,加丹参、赤芍;真阴不足,阴不敛阳致虚阳外越,或上证使用参附汤后见面赤足冷,虚烦不安,脉极虚弱或突现脉大无根者,是阳气稍复而真阴不足,此为阴虚阳脱之证,当以地黄饮子以填补真阴,温壮肾阳。 针灸治疗 急性期 :针对患者神昏、偏瘫、失语、吞咽困难为主症。 施以“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头皮针。 醒脑开窍针刺法: 主穴:内关、三阴交。 辅穴:极泉、委中、尺泽。 呛咳吞咽障碍:风池,医风,完 骨。 语言不利:上廉泉,金津,玉液。 手指握固:合谷。 足内翻:丘虚透照海。 肩周炎:局部痛点刺血拨罐。 尿失禁、尿潴留:中极,曲骨,关元,三阴交,上星透百会,局部施灸,亦可按摩或热敷。 睡眠倒错:上星,百会,四神聪,三阴交,神门。 头皮针法: 常用穴位: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颞前线、枕上正中线、枕上旁线、枕下旁线。 操作手法:患者采取坐位或卧位,常规消毒后选 , ,与皮肤呈 30度角,用夹指进针法,快速刺入帽状腱膜下其后缓缓推进至相应长度,用捻转手法, 200次 /分。 亦可用滞针手法,使患者头部有紧胀感,留针 15~20分钟,中间再捻针一次。 护理: 体位:急性期患者头部抬高 15~ 30176。 ,不宜无枕仰卧;有意识障碍的病人采用侧卧位,使呼吸道通畅和避免呕吐时造成窒息;有肢体瘫痪的,注意其良肢位的保持,病情稳定后即可辅助病人被动活动,而后逐渐增加活动量。 饮食:意思障碍的患者,禁食 12天,通过静脉输液维持所需营养和热量。 无意思障碍的患者,指导其低盐、低脂肪饮食,有糖尿病的指导其低盐、低脂、低糖饮食。 康复:中风病人生命体征(血压、呼吸、心率、体温)稳定,偏瘫失 语等神经系统症状不再发展后 48小时即开始康复治疗,主要为四肢关节活动度训练及更衣、进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