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内容摘要:

2.明确与各种具体教学目标相适应的信息 技术应用方式,以及为此所需要的设备、软件资源和程序准备; 3.明确信息技术应用对教学的组织实施可能产生的影响,能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4.在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活动中,了解应如何激发、引导学生的学习,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干预; 5.在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活动中,能够促进学生的分析、综合、解释、推理等高级思维活动,促进创造性的学习; 6.在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活动中,适应不同学生的个别差异和特殊需要; 7.能够利用计算机及网络进行日常教学管理(如学生信息、课程信息等)。 四、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呈现 1.能 够选择适用的多媒体软件来表现某种概念、事件、过程或理论; 2.能将多媒体演示与自己的讲解有机地整合起来,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理解; 3.能够将计算机与录音、录像、光学投影等其它媒体形式适当地结合起来; 4.能够用适当的方式和速度呈现信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五、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探究活动 1.能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适当的探究任务或课题; 2.能选用适当的模拟、建模软件,促进学生对信息的操纵、探索和分析推理; 3.能组织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活动,利用电子表格等软件进行数据的管理、处理和分析; 4.能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搜索、获取与特定主题相关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 5.在教学中使用与特定学科相结合的软、硬件工具支持学生的探究活动,如几何画板、计算机辅助实验系统、语言实验室设备、 MIDI 设备等。 六、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合作沟通 1.能有效地组织学生或学生小组利用文字处理、演示文稿或多媒体工具软件等进行交流汇报; 2.能在协作、讨论活动中发挥促进、引导的作用; 3.能设计适当的主题任务,组织学生通过计算机会议工具(包括 BBS、电子邮件、聊天室、视频会议等)进行协作和交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