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方案专业名称舞蹈表演专业内容摘要:

件 建设基础训练排练场、毯子功技能排练场、国际标准舞排练场、数码钢琴教室、钢琴(声乐)教室、音乐基础课教室、舞蹈体能训练室、综合排练场(实验剧场)等八种不同类型的排练场及舞蹈教室。 增强服务社会能力 ( 1)增加与政企事业单位合作机会, 通过到企事业单位编排节目、组织文艺活动, 组织师生参与各类社会文化宣传公益艺术表演活动 ,积累表演经验。 ( 2)我们将 建立师生艺术团,强化舞蹈表演艺术实践,把师 生实践演出与送戏到机关、学院、企事业单位、农村结合起来,既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又服务社会,既锻炼 学生,同时也弥补了教师缺乏表演团体工作经验的不足,可谓一举两得。 ( 3) 积极组织师生参与各种舞蹈竞赛, 加强学生大赛经验,展示学院专业特色,树立学院品牌效应。 ( 4) 积极响应国家文化下乡和普及活动,组织师生走出去,通过讲座、演出等形式,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艺术修养,培育健康的文化市场。 ( 5)积极与港澳地区、海内外艺术院校院团开展交流活动。 建立定期校企沟通机 制,每年召开一次本专业与对接合作单 11 位的交流会,邀请对接合作单位负责人对专业发展、校企合作等方面提出意见,加强合作关系。 (四) 转变培养方式,改革教学方法, 积极开发教材,搭建信息平台 注重能力教育 我们 注重能力教育,注重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协调能力及实践能力。 在课堂上 调动学生 学习积极 性,把 单纯 传授 课本内容 转变为培养 学生能力,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 通过举办各类型竞赛,鼓励学生 参赛,丰富表演实践 经验 ,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注重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我院注重把握教与学的关系,就是把过去以老师为主 体的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 的 观念,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既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更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注重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我院注重 进行教学模式、方法、内容的改革创新, 通过举办舞蹈比赛、国标模拟赛场、朗诵比赛、书法比赛、话剧和才艺表演比赛、文化知识竞赛等校园文化活动, 激发学生 学习舞蹈 的兴趣和潜能, 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气质修养,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 能力 , 激发教师积极性, 丰富校园文化建设。 注重 开发 专业特色 教材 教材开发跟不上是影响艺术类 学院 改革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我们 要以就业为导向,以 广东 企业对舞蹈人才 的需求为依据,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职业技能为本位,以舞蹈专业的发展体现专业建设的先进性和前瞻性,重新构建舞蹈表演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 开发具 12 舞蹈表演特色和岭南特色 的校本教材,开发、推广与舞蹈表演行业联系密切的综合性和典型课程及教材,使学生具有从事同类专业多个岗位的工作能力。 在开发课程或教材过程中,我们将 原有课程及教学内容按照 岭南 艺术活动的特点和要求进行整合,形成综合性课程。 按照本地 表演团体、企、事业单位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组织课程,形成围绕工作过程的新型的项目教学课程。 突出专业技能的训练,“ 做中学、做中教”,把能力训练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之中。 如,我们将 与广州岭南大舞台合作开发包括黎族舞、钱鼓舞、瑶族舞、东方舞等 4 本教材。 我们也将 组织 一线 教师与 本地岭南 企业行家合作编写一批以工作为导向的专业教材,及时把当前业界新技术、新观点、新内容编入教材,使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同步。 注重搭建高效信息平台 我们利用 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 1)我们将加大 教务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力度, 继续完善成绩录入和管理、智能排课、教学评价等模块,初步尝试使用教学日志模块,实时记录教师和学生考勤状况。 设计增加教学计划、教案上传功能。 要求各党员干部教师多了解相关情况,配合工作,掌握操作,对出现的相关问题与教务处和信息中心联系,及时作出调整,有效提高教务处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加快学院转型升级步伐。 ( 2)与信息中心配合设计 搭建校 团 数字传输课堂, 将院团教学过程 等信息实时传送到课堂, 让师生了解目前院团培训现状。 ( 3) 建设岭南舞蹈博物馆及岭南舞蹈数据库 , 实现岭南舞蹈资源共享,更好地保护、传承与发展岭南舞蹈。 13 (五)推进舞蹈核心专业建设,打好“岭南牌” , 推进 舞蹈外延专业群建设 建设岭南舞蹈核心专业 我们 要继续秉承优良的办学传 统,坚守岭南文化的精神家园,坚持走文化科学发展道路。 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 诞生于岭南,岭南特色是 学院 之根,也是 我院 建校以来始终坚守的一块阵地。 岭南文化是学院 取之不竭、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 我们之所以能健康地走到今天,无不依赖于这片文化沃土的滋养。 我们首先要做强中国舞专业,继续对岭南地区的民俗民间舞蹈的采风、调研,不断挖掘“英歌舞”、“采茶舞”、“南狮舞”、“南拳”等具有岭南特色的舞蹈,研究出具有岭南特色的中国舞训练系列教法,并形成理论体系为做强骨干专业打下坚实基础,丰富中国舞教学内容,进 一步加强中国舞专业建设。 其次做好现代舞、国标舞、东方舞三个特色专业。 现代舞、国标舞是国内首办专业,东方舞则是目前国内的唯一专业,我们要 发扬岭南文化开放、兼容的优势, 在原有基础上保持优势,继续发展 , 并且要面向港澳台、东南亚。 同时,我们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在 课程设置、教材建设 及课堂教学上要充分体现岭南特色: 一、要以岭南艺术为主要依据,办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 课程。 二、 继续打造排瑶长鼓舞、钱鼓舞、黎族舞等岭南特色教材。 三、 引进在社会上有名望的专家及岭南艺术“传承人” 进入课堂教学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各地向岭 南民间艺人学习,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推进舞蹈专业群建设 14 ( 1)舞蹈教育与相关教育结合。 这几年与广东省旅游 学院 的合作,取得良好效果,一是合作共建,共同招生、教授学生;二是学分互认,互派班级学习,取得良好效果。 ( 2)舞蹈教育与旅游产业结合。 我省是旅游大省,旅游资源丰富,一些基地产业链已相对成熟,都有自己的演出团体及固定场所,如 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 深圳世界之窗艺术团、番禺香江野生动物园、深圳欢乐谷艺术团等等。 我们可与此类挂钩,定向为他们培养人才,也是学院很好的实习基地。 ( 3)舞蹈教育与公共文化事业结合。 市、县、镇群众文化事业日渐红火,所需人才紧缺。 我们可以此类挂钩,办群文系列的专门人才,也可以给他们培训人才,成为公共文化事业单位的教学培训基地。 ( 4)舞蹈教育与体育产业结合。 健身操、艺术体操、花样游泳、体育国标等项目都需要舞蹈基础课程的训练,也需要一些编导专门人才。 ( 5)舞蹈教育与“非遗”结合。 非遗一些项目,如南狮、龙舞、禾楼舞、湛江傩舞等 可以与舞蹈结合,为保护岭南文化遗产做贡献。 ( 6)舞蹈教育与科技结合。 一是多媒体舞蹈研究方向,二是舞蹈解剖、舞蹈视频制作、采编方向,三是与相关科技含量高的文化产业结 合。 ( 7)舞蹈教育与社会培训结合。 舞蹈作为当今社会较普遍的群众活动门类,学院的建立,要适应社会终身学习的要求,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培训及社会培训。 15 ( 8)舞蹈教育与文化交流结合。 学院 地处珠江三角洲,毗邻港澳台、东南亚地区,占有地理优势,应充分发挥自己所长和优势,积极与海内外加强交流,培养并输出优质人才。 (六 ) 加强 师资队伍建设, 坚持“精品计划”,构建 “双师型”教学团队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重视师资队伍培养,不断 努力建设一支学风优良,富有创新精神和有竞争力的教师队伍。 我们 鼓励青年教师参加研究生进修班,取得毕 业证书后学院给予全额学费报销补贴;组织专业教师进修业务, 更新观念 ,提高业务 水平 , 发扬传、帮、带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 ;引进优秀科研人才 , 提高中高级人才职称及高等学历的比例;创造条件让教师“走出去”调研,邀请专家名师讲学,进行海内外交流,进行教学改革。 通过 校 团 合作 , 建立有效的 校团 合作 教学 机制, 推 进校团 之间 舞蹈表演 技术 研讨和经验交流 的 制度化 建设 ,提高舞蹈表演 服务能力。 坚持“精品计划” 为培养一支德教双馨教师队伍,我们将 以精品计划鼓励老师们多创新、多思考、多创作,每年推出一批精品课堂、精品组合、精品剧目、精 品教材,并作精品课堂展演。 让 精品计划 成为促进学院发展、教师进步、学生成长的 广阔 平台 ,推进学院养成教育与内涵式发展,努力培养德艺双馨的公共文化人才和文化产业人才。 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我们将 建立教师培养制度,包括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 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定期到艺术表演团体及文化企事业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