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疗技术操作规范(1)内容摘要:

的特点和治疗时会出现正常反应。 2. 药物应在有效期内使用 3. 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及配伍禁忌、不良反应及过敏反应。 注射操作均应在药敏实验结束并合格的前提下进行。 4. 回抽针芯见血或积液时应立即出针,用无菌棉签或无菌棉球压迫针孔 更换注射器及药液后进行再次注射。 5. 初次治疗及年老体弱者注射点不应过多,药量亦应酌情减少 6. 酒后、饭后及强体力劳动后不应穴位注射。 7. 体质过分虚弱或有晕针史的患者不应穴位注射。 8. 孕妇的下腹、腰骶部不应穴位注射。 9. 耳穴注射应选用易于吸收、无刺激性的药物。 注射不应过深,以免注 入骨膜内,同时也不应过浅而注入皮内。 ,不应做提、插、捻、转。 ,应平刺进针,针尖斜向脊柱。 ,以免刺伤膀胱。 (一)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1.操作规范: ( 1)在操作部位涂上刮痧介质(如刮痧油、冷开水、香油或中药提取浓缩液等)后,操作者手持刮痧板(或光滑的硬币、铜勺柄、瓷碗、药匙、有机玻璃纽扣),在施术部位按一定的力度刮拭,直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 ( 2)刮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 45 度- 90 度进行刮痧刮拭方向从颈到背、腹、上 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从内向外刮拭。 ( 3)刮痧关键在于力度与速度的掌握和控制。 “重而不板,轻而不浮”是力度的要求。 刮拭操作时,要不停地询问病人的主观感受,并注意观察局部皮肤的情况。 “快而不滑,慢而不滞”是速度的要求。 ( 4)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 3- 5 分钟,最长不超 20 分钟。 2.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 1)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 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试部位。 ( 2)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 原则。 ( 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 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 3- 6 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 4)刮痧出痧后 30 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 ( 5)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低血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者轻刮。 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禁刮。 ( 6)刮痧板一定要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二)火罐技术操作规程 1.操作规范: ( 1)暴露须拔罐部位(选择肌肉较为 丰满、平整处)。 ( 2)用闪火器(镊子、血管钳或细铁丝制作)夹取 95%酒精棉 球,点燃。 ( 3)一手持罐,罐口向下,另一手持燃有酒精棉球之闪火器,迅速伸入罐内闪火立即退出,同时将罐叩按在所选部位上。 ( 4)待罐内皮肤隆起并呈红紫现象,留置 5~ 15 分钟。 ( 5)起罐时,一手按住罐口皮肤,另一手扶住罐体,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脱落。 ( 6)拔罐后除留罐外,尚可在火罐吸着后,立即拔下,再闪火再吸、再拔,反复多次称闪罐;若待火罐吸着后,一手扶住罐体,用力上下左右慢慢来回推动,称走罐,用 于面积较大的部位;若患处皮肤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再行拔罐,留置 10 分钟后,起罐消毒皮肤,称刺血拔罐。 2.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 1)拔罐时应使病人保持舒适位置,拔罐部位须平整,肌肉较丰满处。 骨骼突出、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 2)拔罐前应仔细检查罐口是否光滑,罐体有无裂痕,以免损伤皮肤,或中途罐体破裂、漏气。 ( 3)根据需拔罐的部位,选择大小适宜的火罐。 拔罐动作需稳、准、快,点燃之棉球切勿烧烤罐口,以免烫伤皮肤。 ( 4)留罐期间, 应为病人加盖衣被以免受凉。 并应观察罐内皮肤隆起程度及皮色变化,即要防止吸力不够,火罐脱落,影响疗效,又要避免因拔罐时间过长、吸力过大而出现较大水泡。 ( 5)拔出脓、血者,应用无菌棉球清洗干净,并覆盖无菌纱布,若局部出现较大水泡,则以无菌针头刺破水泡下缘,抽出渗出液,涂以龙胆紫。 必要时覆盖无菌纱布,防止感染。 ( 6)凡高热抽搐、癫狂、出现疾病、皮肤过敏、溃烂处、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三)灸法技术操作规程 1.操作规程: ( 1)准备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 取得病人合作。 ( 2)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 3)根据病情,实施相应的灸法。 临床常用的灸法有: 温和灸:点燃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穴位皮肤 3 厘米左右处进行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 一般每处灸 57 壮,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 隔姜灸:施术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根据病情放上鲜姜片一片(事先将鲜姜片切成直径大约 23 厘米,厚约 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上至艾炷,点燃施灸。 当艾炷燃尽或患者感到灼痛时,则更换新炷再灸,一般灸37 壮,达到灸处皮肤红润,不起泡为度。 ( 4)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艾条的 距离,防止烧伤。 艾炷燃烧时,应注意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免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等。 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身体不适。 ( 5)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烧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 6)施灸完毕后,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内,熄灭艾火。 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 安置舒适体位,酌情开窗通风。 2.注意事项: ( 1)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 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 2)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骶部 ,均不宜施灸。 ( 3)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 4)熄灭后的艾条(炷),应装入小口瓶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