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财务审计工作总结内容摘要:

审计本身从实质上来讲既是一个带着思想而进行程序化的过程。 暂且剥离思想的参与,单是程序化的过程缺陷就有可能导致致命的法律责任风险。 而新审计准则的风险导向 审计充分调动了整个项目组在整个审计始末进行着思考。 对于控制风险和规避法律责任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对于新一代审计人员和会计师事务所充满着机遇和挑战。 无论是国内所和国际所,我想,在中国,大家在同一起跑线。 所以,在业务控制理念的落后,必将是毁灭性的结束。 (使用请双击 此处 删除页眉文字) 专业好文档为您倾心 整理 ,谢谢使用 人才竞争理念 —— 薪酬导向审计 在人才竞争理念方面,事务所必须营造完善有效的竞争体制,这一点对于事务所的长远发展积蓄着人才储备。 事务所的竞争力无非来自业务层和领导层。 领导层,我们决定不了。 但是,这两者绝对是相互作用和制约着。 事务所建立的竞争理念必须剥离个人情 感,以客观实质为基础。 审计风险主要集中在事务所和签字会计师,而业务执行人员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在业务执行阶段,我们不光要执行执业准则的要求进行风险导向审计,还有一个值得重视的是“薪酬导向审计”。 “薪酬导向审计”在国内尚无定义,纯属我个人概括,如有不妥,还忘见凉。 “薪酬导向审计”主要存在于国内一些依据收费而进行业务提成的事务所,但是这些事务所又不是真真意义上的“薪酬导向审计”,他们只是完成审计工作后,根据收入的比例或者个人的情感而进行的薪酬分配。 这样的结果,可能导致的风险将是非常重大的。 以笔者从也几年的经历为例进行说明。 在不少初进事务所初中级员工和一些有经验的审计人员。 在业务执行阶段,即使发现了错报,他们也进行隐瞒,进而进行合理化的修饰和掩盖。 原因很简单,在最短的时间做最多的项目,那最多的提成,而忽略了大量的可能隐藏的风险。 这大大增加了事务所执业风险,这种风险不是控制不了的,而是被刻意的隐瞒。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简单,人才竞争理念的落后。 (使用请双击 此处 删除页眉文字) 专业好文档为您倾心 整理 ,谢谢使用 而“薪酬导向审计”却能大大的克服这种风险。 在这,我只谈“薪酬导向审计”框架结构,具体的细化单凭我个人无法完善。 “薪酬导向审计”必须建立完善的评审制度 ,即做为考核的一项关键指标。 为之而适应的是必须建立一个“薪酬导向审计系数表”。 这个风险系数表构成与发现的错报大小、科目底稿的难易程度、底稿的完成标准程度、集团组织结构的复杂程度等等指定一个系数表。 最后根据风险系数表的权重乘数参与薪酬的分配,同时这些工作都是要在计划审计工作阶段完成。 表 1 该表为笔者设计的初始化表格(未成熟化) 风险类别 风险明细 基本风险系数 检查程序错报系数 应对错报系数 分析程序错报系数 应对错报系数 系数合计 科目风险 货币资金 10 2 2 2 2 18 科目风险 应收 帐款 10 2 2 2 2 18 科目风险 存货 20 5 5 5 5 40 科目风险 应付帐款 10 2 2 2 2 18 科目风险 应交税费 15 2 2 2 2 23 科目风险 收入 20 5 5 5 5 40 科目风险 费用 5 2 2 2 2 13 (使用请双击 此处 删除页眉文字) 专业好文档为您倾心 整理 ,谢谢使用 特别风险 关联方交易合并 30 30 特别风险 长期股权投资合并 50 50 特别风险 特殊项目审计 50 2 2 2 2 58 复核风险 一级复核 30 30 复核风险 二级复核 30 30 复核风险 三级复核 30 30 *1 复核风险中对应的发现错报系数按照相应制度扣减相关科目的基本系数 *2 薪酬计算:提成 =项目提成金额 *成员所负责系数之和 /系数总和 这样的优势在于,一可以一定程度上的控制“被人为隐藏或忽略”的审计风险。 另一个可以相对有效的提高业务人员的执业能力,使其主动的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完善自己。 只有真真领悟和学习能力好、发现能力强、细心和负责的员工才能获得高的薪酬,而恰恰这些人 才是真真事务所需要的人才,同时也是事务所的核心竞争力所必须具备的储备人才。 这也才是真真意义上的“风险”导向审计。 也许“薪酬导向审计”折射了我们这个行业的尴尬和无奈。 但,只有垄断行业才不需要利益的竞争。 而我们的竞争是需要导向的,任何市场竞争经济学理论都是可以解释的。 抽样风险对业务质量控制的影响 (使用请双击 此处 删除页眉文字) 专业好文档为您倾心 整理 ,谢谢使用 关于事务所业务质量控制控制风险而言,笔者认为,全国的事务所都应该加强的一项控制是关于抽样风险。 笔者深有感触的是,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组织举行的注册会计师考试 —— 审计课程中对于审计抽样的考试是非常之多、细及逻辑性之强,而执业过程中对于该知识点的运用则为捉襟见肘。 而恰恰抽样风险的控制又决定了审计风险的大小,这种理论和实际的严重脱钩让人不得不强化其使用。 审计抽样使用的必要性,笔者就用不了多说,其实也是说不了太多。 只能通过和一些朋友的探讨和发现的对于该模块的运用困难之处做些分析和自己对其的应对。 对于抽凭持有反对意见的人认为: 抽凭有用吗。 抽多少、怎么抽、企业的舞弊会体现在你所能看见的凭证上吗,幸许你会发现错报,但最多也只是企业因疏忽和错误引起的错报。 抽样的轨迹如何留下,如何判断我是随机抽样或则随意抽样,又 如何判断样本量是否正确。 这些问题,确实让目前这一模块的运用到了卡壳无奈地。 笔者认为两个问题的解决方式都可以用计算机审计系统解决。 首先,我们要肯定抽凭是审计执业准则要求我们必须做的一些检查程序。 有用没用我们暂且不管,这是程序,审计是面是看最基本就是一个程序化的过程。 所以,站在准则的角度、规避法律风险及应对行业监管而言是绝对有用的,但是,这种有用又仅仅局限于形式。 真真的实质作用其实是取决于有效的抽凭。 审计工作如果一切按照审计准则来执行程序,笔者认为审计人员基本属于活不下的状态,审计工作只能是在刀尖上行走。 一 家大点的公司涉及大大小小 20多个科目,而每一个科目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