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西客运专线沉降观测方案内容摘要:

等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适当加密布 设。 5. 隧道洞口至分界里程范围内应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16 6. 隧道工程完成后,每个观测断面在相应于两侧边墙处设一对沉降观测点 ,原则上设于高于盖板。 7. 沉降 变形观测点 设计图和 埋设要求 ,设计单位结合具体设计方案并参照《 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 》,在实施性沉降观测 设计 方案中明确。 ( 四 )观测精度 沉降水准的测量精度为 177。 1mm ,读数取位至。 ( 五 )沉降观测频度 1. 沉降观测的开始时间是在仰拱施工结束后 立即进行,至隧道沉降稳定,进行定期观测并详细记录观测资料、绘制沉降时程曲线。 2. 变形观测一般不少于 3个月。 当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 沉降观测时间分为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是仰拱施工结束到沉降稳定。 (2) 第二阶段为无碴轨道铺设期间。 (3) 第三阶段为无碴轨道铺设后 3个月。 3. 每阶段的沉降观测 在开始时可一般每周观测一次,以后可根据 两次观测的沉降量 调整沉降观测的频度,但两次的观测沉降量不宜大于 1mm。 具体见表 3: 表 3 隧道基础沉降观测频次 观测阶段 观测频次 备 注 观测期限 观测周期 仰拱施工完成至无碴轨道铺设前 3 个月 1 次 /周 无碴轨道铺设期间 全 程 1 次 /天 无碴轨道铺设完成后 3 个月 0~ 1 个月 1 次 /周 1~ 3 个月 1 次 /2 周 ( 六 ) 分析 评估方法及判定标准 观测资料整理 ( 1) 采用统一的《郑西客运专线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 (见附表) 做好观测数据的记录与整理。 ( 2) 根据观测资料,及时绘制每个观测标志点的荷载 —— 时间 —— 沉降曲线; 17 分析 评估前应收集下列资料: ( 1) 隧道基础沉降观测资料。 ( 2) 隧道地段的线路设计纵断面图、工程地质纵横断面图、地质勘查报告、设计图纸和说明书、沉降计算报告等相关设计资料。 ( 3) 隧道开挖地质描述及开挖围岩分级记录、 Ⅳ ~ Ⅵ 级围岩地段基底 承载力检测情况、施工监控量测资料、仰拱施工分项工程验收记录等施工资料。 ( 4) 施工质量控制过程和抽检情况等监理资料。 评估 分析方法与评估标准 ( 1) 隧道内无碴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应根据有关设计、施工和监理的资料及交接检验和复检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 2) 隧道基础的沉降预测评估方法参照 路基 执行。 ( 3) 地质条件较好、沉降趋于稳定且设计及实测沉降总量 差 不大于 5mm时,可判定沉降满足无碴轨道铺设条件。 ( 4) 预测的隧道基础工后沉降值不应大于 15mm。 七、 过渡段 (一) 一 般规定 1. 桥 涵两端的过渡段、路隧过渡段及堑堤过渡段均需进行沉降观测。 2. 过渡 段工后沉降的分析评估应沿线路方向考虑各观测断面和各种结构物之间的关系综合进行。 3. 对线路不同下部基础结构物之间以及不同地基条件或不同地基处理方法之间形成的各种过渡段,应重点分析评估其差异沉降。 18 (二) 观测点布置与观测频次 1. 过渡段应考虑线路纵向平顺性和不同结构 物 差异沉降的观测和评估,不同结构物起点处、距起点 5~ 10m、 20~ 30m、 50m处分别设置观测断面。 2. 过渡段 观测点设置参照路堤。 原则上采用剖面沉降管 (或 采用沉降板 )。 剖面沉降管在桩顶垫层施工完毕后,填土至 ,开槽宽度 2030cm,开槽深度至垫层顶面,回填中粗砂至 敷设 剖面沉降管 ( 剖面沉降管 及管接头内穿入用于拉动测头的铟钢丝绳),其上夯填中粗砂至碾压面。 剖面沉降管 敷设完成后,在两头设置 凝土保护墩 , 并于管口处设置观测桩。 观测桩建议采用 C15 素混凝土灌注,断面采用 ,并于桩顶预埋耐磨测头。 3. 沉降观测装置的具体埋设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且埋设稳定。 观测期间应对观测装置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三)观测精度 沉降水准的测量精度为 177。 l mm,读数取位至 0. 1 mm;剖面沉 降观测的精度不低于 4mm/ 30 m。 (四)沉降观测频度 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 一般路基 的规定。 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或数据异常时,应及时观测。 ( 五 ) 评估方法和判定标准 1. 分析 评估工作应根据下列资料综合分析: ( 1) 过渡段不同结构物的基础沉降观测资料。 ( 2) 过渡段区域的工程地质纵横断面图、设计图纸和说明书、沉降计算报告 (包括不同阶段的设计沉降值与时间的关系曲线 )等相关设计资料。 ( 3) 施工过程、施工核查以及填料、级配、地基和压实检验情况等施工资料。 ( 4) 施工质量控制过程和抽检情况等监理资料。 2. 过渡段沉降的预测评估方法参照 路基 执行。 3. 过渡段不同结构物间的预测差异沉降不应大于 5 mm。 预测沉降引起沿线路方向的折角不应大于 1/ 1000。 19 八、 组织与管理 (一) 主要 工作内容 沉降监测基准 网 的布设、测量及成果处理,形成稳固可靠的沉降观测基准网; 制定《 基础 工程沉降观测 指导方案》; 按 《 基础 工程沉降观测 指导方案》 要求 制定《 基础 工程沉降观测 实施 设计 方案》 ; 布设沉降观测点及观测断面,埋设观测元器件; 沉降观测点及观测断面的沉降观测; 沉降观测数据的处理、审核、汇总; 沉降变形图表的绘制、分析及沉降趋势预测; 无碴轨道铺设时机评估和相应工程措施建议。 (二) 工作分工与职责 建设单位 ( 1) 主要 负责 组织协调 各参建单位进行 实施。 ( 2) 负责 建立 沉降观测评估组。 咨询 单位 ( 1) 制 定 沉降 变形观测及评估 的指导方案。 ( 2) 沉降观测评估组由咨询牵头、由郑西公司、咨询、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的专家组成。 评估小组对 设计单位提交的 工后沉降 观测及分析报告 进行评估,必要时组织有关专家研讨,决定是否铺设无碴轨道。 勘察设计单位 ( 1) 设计单位 负责 完成 基础 工程沉降观测 设计 方案; ( 2) 负责 完成技术设计书, 对 沉降 观测设计 方案 进行技术交底 ; ( 3) 提交线路设计纵断面图、工程地质纵横断面图、设计图纸和说明书; 沉降 变形 计算报告 ( 包括不同阶段的设计沉降值与时间的关系曲线 ) 等。 ( 4) 负责 现场配合 指导施工单位的沉降观测 工作;解决沉降观测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 ( 5) 负责对 施工单位提交的 沉降观测资料进行分析 和趋势预测,根据分析和预测结果 对设计沉降 计算 进行实时修正, 提出相应的工程措施, 适时 提交 沉降观测 及预测 20 分析 成果报告。 施工单位 施工单位是 基础 工程沉降观测的 实施 单位。 主要负责以下内容: ( 1) 沉降 变形监测网的建立 ; ( 2) 设置 沉降 变形观测点,进行 沉降 观测,并及时提交观测数据 ; ( 3) 按规定时间提交满足要求的沉降观测资料给设计单位; ( 4) 施工过程中的观测点及观 测元器件 等 观测设施的保护,确保施工过程中不受扰动或破坏。 监理单位 监理单位是 基础 工程沉降观测实施的监控单位 ,主要负责以下内容: ( 1) 对重要环节进行旁站监理。 ( 2) 监督、检查观测设施的保护,确保其不受施工或外界的扰动和破坏。 ( 3) 对施工单位的观测数据及时签字确认。 专业 复测单位 ( 1) 与施工、监理单位密切配合 , 对 沉降 变形进行 同步 平行观测,并将路基作为监测的重点。 平行观测的数量,一般地段应不少于总测点的 30%。 对于地质复杂、沉降变化大以及过渡段等区段,平行观测的数量不应少于 50%。 ( 2) 专业复测单位要及时把观测数据提交监理单位。 (三) 工作程序 沉降观测的组织准备 ( 1) 建立沉降观测管理体系。 管理 体系成员单位应包括 建设、 咨询、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各单位应确定工作组织 (人员 ),指定工作负责人 (联系人 )。 ( 2) 建立沟通联系工作制度,保证沉降观测工作协调、有序开展。 ( 3) 沉降观测工作启动前, 设计单位 对各 参与单位的有关人员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或交底。 ( 4) 施工单位按 《 基础 工程沉降观测 设计 方案》要求布设沉降观测点及观测断面,埋设观测元器件,配备适应测量要求的有关仪器设备。 观测工作启动前,施工单位应报请监理单位对测点布置、元器件埋设、测量仪器等准备工作进行检查验 收,以确保观测测量工作具备合格的工作基础。 施工期内的沉降变形观测及 分析 评估 21 ( 1) 施工单位按《 基础 工程沉降观测 设计 方案》 进行 沉降观测工作, 每 月按要求格式 )汇总观测资料, 适时将 汇总 的观测资料(含 电子文档 )提交 设计单位。 观测资料应得到监理单位的 审核 签字 确认。 原始记录资料,由施工单位保存备查。 ( 2) 设计单位 根据沉降观测资料进行工程稳定分析和趋势预测,根据分析和预测结果提出相应的工程措施建议, 适时 整理形成沉降观测 分析 报告提交 给郑西沉降观测评估组。 沉降变形评估 ( 1) 郑西沉降观测评估组 , 对设计单位提交的 沉降观测 分析 报告 进行 适时评 估,必要时组织专家研讨会进行评审, 确认 基础工程是否满足 无碴轨道 铺设技术条件。 ( 2) 建设单位和咨询单位 对沉降观测成果 及评估 报告 进行 审核确认。 ( 3) 无碴轨道铺设后的沉降变形观测 按《客运专线 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 》(铁建 [2020]158 号)执行。 (四) 工作要求 沉降观测起测基准点及观测线路应相对固定,严格按观测周期和观测精度要求进行观测。 沉降观测工作必须做好原始记录,坚持复核签认制度。 沉降观测各项资料按要求形成,必须齐全完整。 为确保沉降观测工作顺利进行和测量成果的连续性,必须对沉降观测标志和标桩妥善保护, 发现破坏应及时恢复。 施工单位在沉降观测过程中应建立严格的误差和错误报告制度 , 监理单位负责检查把关。 发现 沉降观测资料有误或精度不符合规定要求时,应及时报设计和监理单位协调解决。 专业复测单位按委托协议规定的工作内容做好有关工作。 各单 位应按本规定界定工作职责加强沟通联系、相互配合,整体推进观测 工作的开展。 沉降观测资料及 分析 评估报告 要 作为竣工文件存档,各有关单位应规范管理原始记录,不得随意涂改和损坏,测量资料和成果资料应装订成册、妥善归档保管。 22 附件 一 : 沉降观测 记录手簿格式 23 24 25 26 附件 二 : 沉 降观测 表 格式 附表 1: 沉降观测记录表 —— 路基 沉降板观测记录表 里程 段落 : 观测日期: 第 页 共 页 断面 里程 沉降板 编号 沉降板 位置 沉降板 类型 原始 板底 标高 (m) 本次路基 顶面标高 (m) 板顶 填土 高度 (m) 上次 板底 标高 (m) 本次 管口 标高 (m) 本次管口 至板底 距离 (m) 本次 板底 标高 (m) 本次 沉降 (mm) 单位: 测 量 : 记录: 年 月 日 时 27 表 2:沉降观测记录表 —— 路基 沉降板观测记录汇总表 断面里程: 第 页共 页 观测日期 累计天数 (天 ) 两次观测时间间隔(天 ) 路基基底沉降板(编号: ) 路基顶面沉降板(编号: ) 备注 板顶填土 高度 (m) 本次沉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