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基础及应用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内容摘要:

( A)( 1)( 3) ( B)( 1)( 4) ( C)( 1)( 3)( 4) ( D)仅( 3) 答:( B) 图象序列中的两幅相邻图象,后一幅图象与前一幅图象之间有较大的相关,这是: ( A)空间冗余 ( B)时间冗余 ( C)信息熵冗余 ( D)视觉冗余 答:( B) 下列哪一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 A)预测编码是一种只能针对空间冗余进行压缩的方法 ( B) 预测编码是根据某一种模型进行的 ( C)预测编码需将预测的误差进行存储或传输 ( D) 预测编码中典型的压缩方法有 DPCM、 ADPCM 答:( A) 下列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 A)信息量等于数据量与冗余量之和 ( B) 信息量等于信息熵与数据量之差 ( C)信息量等于数据量与冗余量之差 ( D) 信息量等于信息熵与冗余量之和 答:( C) P180。 64K是视频通信编码标准,要支持通用中间格式 CIF,要求 P 至少为: ( A) 1 ( B) 2 ( C) 4 ( D) 6 答:( D) 在 MPEG 中为了提高数据压缩比,采用了哪些方法: ( A)运动补偿与运行估计 ( B)减少时域冗余与空间冗余 ( C)帧 ( D)向前预测与向后预测 答:( C) 在 JPEG 中使用了哪两种熵编码方法: ( A)统计编码和算术编码 ( B) PCM编码和 DPCM编码 ( C)预测编码和变换编码 ( D)哈夫曼编码和自适应二进制算术编码 答:( D) 简述 MPEG 和 JPEG 的主要差别。 答: MPEG 视频压缩技术是针对运动图象的数据压缩技术。 为了提高压缩比,帧 1 10 a3 110 a4 1110 a5 1111 则: a1=0 a2=10 a3=110 a4=1110 a5=1111 信息熵: a1a5 码长分别为 1, 2, 3, 4, 4 则平均码长 详述 JPEG 静态图象压缩编码原理及实现技术。 答: JPEG 是由国际电报咨询委员会( CCITT)和国际标准化协 会( OSI)联合组成的一个图象专家小组开发研制的连续色调、多级灰度、静止图象的数字图象压缩编码方法。 JPEG适于静止图象的压缩,此外,电视图象序列的帧内图象的压缩编码也常采用 JPEG 压缩标准。 JPEG 数字图象压缩文件作为一种数据类型,如同文本和图形文件一样地存储和传输。 基于离散余弦变换( DCT)的编码方法是 JPEG 算法的核心内容。 算法的编解码过程如教材 136页图 所示。 编码处理过程包括原图象数据输入、正向 DCT 变换器、量化器、熵编码器和压缩图象数据的输出,除此之外还附有量化表和熵编码表(即哈 夫曼表);接收端由信道收到压缩图象数据流后,经过熵解码器、逆量化器、逆变换( IDCT),恢复并重构出数字图象,量化表和熵编码表同发送端完全一致。 编码原图象输入,可以是单色图象的灰度值,也可以是彩色图象的亮度分量或色差分量信号。 DCT 的变换压缩是对一系列 8*8 采样数据作块变换压缩处理,可以对一幅像,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一块一块( 8*8/块)地变换压缩,或者对多幅图轮流取 8*8 采样数据块压缩。 解码输出数据,需按照编码时的分块顺序作重构处理,得到恢复数字图象。 具体的实现技术如下: ( 1)首先把一 幅图象分 8*8 的子块按图中的框图进行离散余弦正变换( FDCT)和离散余弦逆变换( IDCT)。 在编码器的输入端,原始图象被分成一系列 8*8 的块,作为离散余弦正变换( FDCT)的输入。 在解码器的输出端,离散余弦逆变换( IDCT)输出许多 8*8 的数据块,用以重构图象。 8*8 FDCT 和 8*8 IDCT 数学定义表达式如下: FDCT: IDCT: 两式中, C(u),C(v)= , 当 u=v=0 C(u),C(v)=1 , 其它情况 离散余弦正变换 ( FDCT)可看作为一个谐波分析仪,把离散余弦逆变换( IDCT)看作一个谐波合成器。 每个 8*8 二维原图象采样数据块,实际上是 64 点离散信号,该信号是空间二维参数 x 和 y 的函数。 FDCT 把这些信号作为输入,然后把它分解成 64 个正交基信号,每个正交信号对应于 64 个二维( 2D)空间频率中的一个,这些空间频率是由输入信号的频谱组成。 FDCT 的输出是 64 个基信号的幅值(即 DCT 系数),每个系数值由 64 点输入信号唯一地确定,即离散余弦变换的变换系数。 在频域平面上变换系数二维频域变量 u和 v 的函数。 对应于 u=0, v=0 的系数 ,称做直流分量( DC 系数),其余 63 个系数称做交流分量( AC系数)。 因为在一幅图象中像素之间的灰度或色差信号变化缓慢,在 8*8 子块中像素之间相关性很强,所以通过离散余弦正变换处理后,在空间频率低频范围内集中了数值大的系数,这样为数据压缩提供了可能。 远离直流系数的高频交流系数大多为零或趋于零。 如果 FDCT和 IDCT 变换计算中计算精度足够高,并且 DCT 系数没有被量化,那么原始的 64 点信号就能精确地恢复。 ( 2)量化 为了达到压缩数据的目的,对 DCT 系数 F( u,v)需作量化处理。 量化处理是一个多到 一的映射它是造成 DCT 编解码信息损失的根源。 在 JPEG 标准中采用线性均匀量化器。 量化定义为,对 64个 DCT 变换系数 F( u,v)除以量化步长 Q(u,v)后四舍五入取整。 即量化器步长是量化表的元素,量化表元素随 DCT 变换系数的位置而改变,同一像素的亮度量化表和色差量化表不同值,量化表的尺寸也是 64,与 64 个变换系数一一对应。 量化表中的每一个元素值为 1 至 255 之间的任意整数,其值规定了对应位置变换系数的量化器步长。 在接收端要进行逆量化,逆量化的计算公式为: 不同频率的余弦函数对视觉的影响不同,量化处理 是在一定的主观保真度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可据不同频率的视觉阈值来选择量化表中的元素值的大小。 根据心理视觉加权函数得到亮度化表和色度量化表。 DCT 变换系数 F( u,v)除以量化表中对应位置的量化步长,其幅值下降,动态范围变窄,高频系数的零值数目增加。 ( 3)熵编码 为进一步达到压缩数据的目的,需对量化后的 DC 系数和行程编码后的 AC 系数进行基于统计特性的熵编码。 64 个变换系数经量化后,坐标 u=v=0 的值是直流分量(即 DC 系数)。 DC 系数是 64 个图像采样平均值。 因为相邻的 88 块之间有强的相关性,所以相邻块 的 DC系数值很接近,对量化后前后两块之间的 DC 系数差值进行编码,可以用较少的比特数。 DC 系数包含了整个图像能量的主要部分。 经量化后的 63 个 A。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