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期末考试试题库(超全)内容摘要:

材料在径向压应力和切向拉应力的共同作用下,产生切向压缩与径向伸长变形而逐渐被拉入凹模。 ( ) m 恒小于 1 , m 愈小,则拉深变形程度愈大。 ( √ ) ,其凸缘部分因受切向压应力而易产生失稳而起皱。 ( √ ) ,坯料产生起皱和受最大拉应力是在同一时刻发生的。 ( ) m 愈小,坯料产生起皱的可能性也愈小。 ( ) 52. 拉深时压料力是唯一的确定值,所以调整时要注意调到准确值。 ( ) 的选择应在保证变形区不起皱的前提下,尽量选用小的压料力。 ( √ ) ,橡胶压料装置的压料效果最好。 ( ) ,可分为有压料装置的拉深模和无压料装置的拉深模。 ( ) 、凹模之间的间隙对拉深力、零件质量、模具寿命都有影响。 间隙小,拉深力大,零件表面质量差,模具磨损大,所以拉深凸、凹模的间隙越大越好。 ( ) ,增大了板料绕凸模弯曲的拉应力,降低了危险断面的抗拉强度,因而会降低极限变形程度。 ( ) ,拉深件的壁厚是不均匀的,上部增厚,愈接近口部增厚愈多,下部变薄,愈接近凸模圆角变薄愈大。 壁部与圆角相切处变薄最严重。 ( √ ) :在拉深过程中,变形区是弱区,其它部分是传力区。 ( ) ,坯料变形区在切向压应力和径向拉应力的作用下,产生切向伸长和径向压缩的变形。 ( ) 机上用拉深模。 ( ) ,在保证必要的表面质量的前提下,应允许内、外表面存在 拉深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痕迹。 ( √ ) ,即坯料面积等于成品零件的表面积。 ( √ ) ,如果小于无凸缘圆筒形件的极限拉深系数,则可判断:有凸缘圆筒形件的实际变形程度大于无凸缘圆筒形件的变形程度。 ( )。 也可以用拉深后的圆筒形件的直径与拉深前的坯料 ( 工序件 ) 直径之比来表示。 ( √ ) 四、选择题:(每题 2分) ( C ). 模 (B)安装在压力机的滑块上 . ,适当取大间隙有利于 (B) . 较则 ( C). . . . . ,对 U形弯曲件的不利影响是 (C ). C. HT200 、 HT250 D. H6 H68 6.当工件的弯曲线方向与板料的纤维方向 ( A) 时,可具有较小的最小弯曲半径。 A. 垂直 45176。 . ,其中偏心压力机具有 ( B)特点。 ,行程可调; ,行程不可调;。 ( BC)。 ; B 行程不可调 ;。 ,侧刃的作用是 ( D) D控制进距(送进时的距离)实现定位。 (C)模具导向件的间隙。 ,条料 进给方向的定位有多种方法,当进距较小,材料较薄,而产生效率高时,一般选用 (C)定位较合理。 B 导正销 C 侧刃 ,一般情况下,若用间隙过大时,落料件尺 (B)凹模尺寸。 B .小于 (ACB)。 A. 回弹 ; C. 偏移。 r/t 表示 (B) A 材料的弯 曲变形极限; B 零件的弯曲变形程度; C 弯曲的难易程度 15 最小相对弯曲半径 rmin/t 表示 (A) A. 材料的弯曲变形极限; ; ,润滑剂在 (A) A 毛坯与凹模接触的一面; ; C 工件与毛坯的两面。 期 ,其中 (A)拉深系数值就可随之减少。 A. 材料的相对厚度( t/D) 100大; B. 屈强比( bs / )大; C .凹模圆角半径小; D. 板厚方向性系数(γ)小。 18.在拉深过程中,决定材料是否起皱的因素是 (BD) A 材料的相对厚度( t/D) 100; B 材料的拉深变形程度; C 材料所受的径向拉应力; D 材料所受的切向压应力; 1拉深前的扇形单元,拉深后变为 ( B)。 A 、圆形单元 B 、矩形单元 C 、环形单元 20 、拉深后坯料的径向尺寸 (A) ,切向尺寸 (A)。 A、增大 减小 B、增大 增大 C、减小 增大 D、减小 减小 2拉深过程中,坯料的凸缘部分为 (B)。 A、传力区 B、变形区 C、非变形区 2拉深时,在板料的凸缘部分,因受 (B) 作用而可能产生起皱现象。 A、 径向压应力 B、切向压应力 C、厚向压应力 2与凸模圆角接触的板料部分,拉深时厚度 (B)。 A、变厚 B、变薄 C、不变 2拉深时出现的危险截面是指 (B)的断面。 A、位于凹模圆角部位 B、位于凸模圆角部位 C、凸缘部位 2用等面积法确定坯料尺寸,即坯料面积等于拉深件的 (B)。 A、投影面积 B、表面积 C、截面积 2拉深过程中应该润滑的部位是 (A )、 (B) ;不该润滑部位是 (C)。 A、压料板与坯料的接触面 B、凹模与坯料的接触面 C、凸模与坯料的接触面 2 (D) 工序是拉深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序。 A、酸洗 B、热处理 C、去毛刺 D、润滑 E、校平 2需多次拉深的工件,在两次拉深间,许多情况下都不必进行 _(_B_)_。 从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的角度出发,应尽量减少这个辅助工序。 A、酸洗 B、热处理 C、去毛刺 D、润滑 E、校平 2经过热处理或表面有油污和其它脏物的工序件表面,需要 ( A ) 方可继续进行冲压加工或其它工序的加工。 A、酸洗 B、热处理 C、去毛刺 D、润滑 E、校平 有凸缘筒形件拉深、其中 ( A ) 对 拉深系数影响最大。 A、凸缘相对直径 B、相对高度 C、相对圆角半径 3在宽凸缘的多次拉深时,必须使第一次拉深成的凸缘外径等于 (C ) 直径。 A、坯料 B、筒形部分 C、成品零件的凸缘 3为保证较好的表面质量及厚度均匀, 在宽凸缘的多次拉深中,可采用 _( C )_的工艺方法。 A、变凸缘直径 B、变筒形直径 C、变圆角半径 3 板料的相对厚度 t/D较大时,则抵抗失稳能力 _(_A_)_。 A、大 B、小 C、不变 3 有凸缘筒形件的极限拉深系数 _(_A_)_无凸缘筒形件的极限拉深系数。 A、小于 B、大于 C、等于 3无凸缘筒形件拉深时,若冲件 h/d _( C )_ 极限 h/d,则可一次拉出。 A 、大于 B、等于 C、小于 3平端面凹模拉深时,坯料不起皱的条件为 t/D ( C )。 A、 ≥( ~ )(m一 l) B、 ≤( ~ )(l/m一 l) C 、 ≥ ( ~ 0017)(1一 m) 3为了使材料充分塑性流动,拉深时坯料形状与拉深件横截面形状是 _(_B_)_。 A、等同的 B、近似的 C、等面积的 3当任意两相邻阶梯直径之比 ( )都不小于相应的圆筒形的极限拉深系数时,其拉深方法是 _(_B_)_。 A、由小阶梯到大阶梯依次拉出 B、由大阶梯到小阶梯依次拉出 C、先拉两头,后拉中间各阶梯 3 下面三种弹性压料装置中, __(_C_)_的压料效果最好。 A、弹簧式压料装置 B、橡胶式压料装置 C、气垫式压料装置 利用压边圈对拉深坯料的变形区施加压力,可防止坯料起皱,因此,在保证变形区不起皱的前提下,应尽量选用 (_B_)_。 A、大的压料力 B、小的压料力 C、适中的压 料力 4有凸缘圆筒形件的拉深系数 ,从上式可以看出参数 _(_A_)对拉深系数影响最大。 A 、 B 、 C、 R/d 4通常用 (_C_)值的大小表示圆筒形件拉深变形程度的大小 (_C_)愈大,变形程度愈小,反之亦然。 A 、 B、 K C、 m 4在拉深工艺规程中,如果选用单动压力机,其公称压力应 (_B_)工艺总压力,且要注意,当拉深工作行程较大时,应使工艺力曲线位于压力机滑块的许用曲线之下。 A、 等于 B、 小于 C、 大于 、翻边、缩口等成形工艺,其变形的共同特点是: ( A) A.局部变形 形 ,工作零件凸模、凹模的材料常选用 ( B) A. Q23 Q275 B. 9Mn2v 、 Cr12 4冲 裁变形过程中的塑性变形阶段形成了 (A)_。 A 、光亮带 B 、毛刺 C 、断裂带 4模具的合理间隙是靠 _ C _刃口尺寸及公差来实现。 A 、凸模 B 、凹模 C 、凸模和凹模 D 、凸凹模 4落料时,其刃口尺寸计算原则是先确定 A。 A 、凹模刃口尺寸 B 、凸模刃口尺寸 C 、凸、凹模尺寸公差 4 当冲裁间隙较大时,冲裁后因材料弹性回复,使冲孔件尺寸 _A _凸模尺寸,落料件尺寸 _ A__凹模尺寸。 A 、大于,小于 B 、大于,大于 C 、小于,小于 D 、小于,大于 50、对 T 形件,为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应采用 C。 A 、多排 B 、直对排 C 、斜对排 5冲 裁多孔冲件时,为了降低冲裁力,应采用 A 的方法来实现小设备冲裁大冲件。 A 、阶梯凸模冲裁 B 、斜刃冲裁 C 、加热冲裁 5斜刃冲裁比平刃冲裁有 C 的优点。 A 、模具制造简单 B 、冲件外形复杂 C 、冲裁力小 5为使冲裁过程的顺利进行,将梗塞在凹模内的冲件或废料顺冲裁方向从凹模孔中推出,所需要的力称为 A。 A 、推料力 B 、卸料力 C 、顶件力 5模具的压力中心就是冲压力 _ C _的作用点。 A 、最大分力 B 、最小分力 C 、合力 5冲制一工件,冲裁力为 F ,采用刚性卸料、下出件方式,则总压力为 _ B _。 A 、冲裁力 + 卸料力 B 、冲裁力 + 推料力 C 、冲裁力 + 卸料力 + 推料力 5如果模具的压力中心不通过滑块的中心线,则冲压时滑块会 承受偏心载荷,导致导轨和模具导向部分零件 _ B _。 A 、正常磨损 B 、非正常磨损 C 、初期磨损 5冲裁件外形和内形有较高的位置精度要求,宜采用 _ C _。 A 、导板模 B 、级进模 C 、复合模 5 用于高速压力机上的模具是 _ B。 A 、导板模 B 、级进模 C 、复合模 5 用于高速压力机的冲压材料是 C _。 A 、板料 B 、条料 C 、卷料 60 、对步距要求高的级进模,采用 _ B 的定位方法。 A 、固定挡料销 B 、侧刃 + 导正销 C 、固定挡料销 + 始用挡料销 6材料厚度较薄,则条料定位应该采用 _ C _。 A 、固定挡料销 + 导正销 B 、活动挡料销 C 、侧刃 62 、 导板模中,要保证凸、凹模正确配合,主要靠 _ B _ 导向。 A 、导筒 B 、导板 C 、导柱、导套 6在导柱式单工序冲裁模中,导柱与导套的配合采用 _ C _。 A 、 H7/m6 B 、 H7/r6 C 、 H7/h6 64 、由于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