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整合”案例分析内容摘要:

本课例的学习目标应该区别于常规的阅读教学目 标,既包括常规阅读教学的目标,也包括发展学生信息素养的目标。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怎样的目标定位是合理的。 该运用怎样的教学策略,实现两种目标的整合。 反思二:实现资源整合,怎样的教学策略才是有效的。 本课教学设计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根据学习任务,进行自主、协作、探究式学习,达到丰富课文认知,扩展海底生物认识的目的。 为此,我们设计了三大资源:以课文为中心的“课文赏析”(包括自学提示、词句理解、情境欣赏等内容)和以视频、文本、图片资料为主的“资料宝库”以及关于海底生物的网站(以下把“资料宝库”和相关网站统称“ 网络资源”)。 但在本次课堂教学里,学生先是借助“课文赏析”解决学文目标:像常规的教学情景一样,学生经历了“读准字音”、“读中质疑”、“读中释疑”、“读中理解”、“读中悟情”的学习过程。 学生再借助“网络资源”解决信息素养培养目标:经历“制作电子简报”、“汇报交流”、“投票评选”的学习过程。 由此,课堂教学明显分为两个阶段,遵循从“与课文对话”到“与网络对话”的阅读对话过程。 网络资源是不是只能扮演扩展阅读的角色。 如果不是,如何的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够实现资源的整合。 反思三: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教师的角色价值。 在实 际教学中,当教师提出学习任务后,有的小组马上开始浏览网络资源,制作电子简报,课文则被置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地位,由于这部分学生剥离了对课文的理解与感知,导致最后没能达成语文学习目标。 而另外一些小组,则先凭借“课文赏析”,读懂课文内容,再凭借网络资源,制作电子简报。 这部分学生则由于缺乏相应的时间约束,前松后紧,最后只是匆忙地完成了既定的学习任务。 如果缺乏有效的调控与反馈,将难以保证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理解信息的时间。 与常规课堂相比,本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地位相对较弱,教师该如何发挥“主导者”的角色价值呢。 三、再 次教学:究竟是语文课还是语文活动课。 面对首次教学的不足,执教者选择另外一个班的学生,再次进行教学,力求解决“资源整合”这一大难题。 课后,专家以及课题组老师进行了评课,我们在以下几方面取得相对一致的看法: (一)任务驱动,促进资源整合 经过再三的思考,根据《海底世界》课文特点以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本课应达到如下学习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课文把海底生物描写得具体、生动的表达方法。 通过参与制作“电子简报”活动 , 培养学生初步的搜集信息、整理加工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