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凸缘圆筒形件冲压成形工艺及模具设计内容摘要:

 2mm=76964 2mm, 凹A ' = 凹A =4 2mm , 12 环A ' = 凹A ' + 环A =4 +46254 2mm =4 2mm, D' =’环A4 = =112mm 则第四次拉深 时半成 品的高度 为: 4H =4 ( 2D 凸d 2)+2 4r =(1122812 )m m+24m m =45mm 5H = 工件H =53mm 各半成品的外 形总高 用: nH +,分 别为: 1h =, 2h =, 3h =, 4h = , 5h =。 画出拉深工序 图 画出 各次 拉深 件的 简图 ,便 于设 计各 次拉 深 模, 可避 免设 计拉 深模时, 将重 要尺 寸搞 错。 如果 拉深 次数 较少 ,也 不 用画 出工 序图。 本 次拉深简图如下图 所示: R 8R 834.5φ 8 1φ 6 2R 5R 537.5φ 8 1φ 4 9 R 4R 442.5φ 8 1φ 4 0 13 48R4R 4φ 8 1φ 3 5 54.5R 3. 5R 3 .5φ 8 1φ 3 2 . 5 图 3 有凸缘圆筒 形拉深件 的工序 图 工艺方案的确定 根据制件的 工艺分 析 ,知道制件 是个带 凸缘筒形 拉深件。 所以它 的基本工序有:落料 、拉深。 根据这两个基 本工序 可拟出三 种方案 : 方案一:先落 料、后 拉深。 采 用两个 单工序模 生产。 方案二:落料 拉深复 合冲压。 采用复 合模生产。 方案三:拉深 级进冲 压。 采用 级进模 生产 比较三种方 案,方 案一:模 具结构 简单,但 需要两 道工序两 副模具 ,生产效率低 ,难以 满足工 件大批量 生产的 要求。 方案二 : 只需 一副模具 ,生产 效率 高, 尽管 模具 结构 较方 案一 复杂 ,但 由 于零 件的 几何 形状 简单对称 ,模 具制 造并 不困 难。 方案 三: 也只 需一 副 模具 ,生 产效 率高 ,但模具 结构 比较 复杂 ,操 作不 方便。 对 上述 三种 方 案的 分析 比较 ,该 工件若能一次拉深 ,则其 冲压生产 采用方 案二为佳。 第一 步是 落料 ,然 后进 行 五次 拉深。 由 于本 工件 采用 了 图一 的拉深过程 ,而 且每 次拉 深都 有余 料返 回凸 缘, 为了 去 掉筒 壁上 的压 痕和 凸缘上的波纹,须 加一次 整形工序 ,最后 是修边。 必要的工艺计算 排样 计算 这里毛坯直 径 Ф111mm 不算太 小,考虑到 操作方便 ,排 样采用 单排。 14 采用侧压装置 ,查参 考文献 [6 ]取其搭 边数值 : 图 4 排样图 条料两边 a=,进距 方向 a1 =, 条料与导 料板之 间的间隙c=。 进距 h=D+a1 =111+=112mm 条料宽度 b=D+2a+C=111+2+≈114mm 板料规格查参 考文献 [2 ]选用 23003000 的钢板 裁板条数 2011423001  bBn 每条个数 26114 0012  h aAn 每板总个数 5 2 0262021  nnn 总 材料利用率 BA Dn  24 总总 =% 15 计算压边力, 拉深力 为了解决拉 深过程 中的起皱 问题,生产实 际中的主 要方法 是在模具 结构上采用压料 装置。 压边 圈产 生的 压边 力 QF 大小 应适 当, QF 太小 ,防 皱效 果 不好 ; QF 太大, 则会 增大 传力 区危 险断 面上 的拉 应力 ,从 而 引起 材料 严重 变薄 甚至拉裂。 因 此, 实际 应用 中, 在保 证变 形区 不起 皱 的前 提下 ,尽 量选 小的压边力。 因为本制件是 轴对称 零件,所 以不用 计算压力 中心。 由表 [6 ]中公 式计算第 一次拉 深的压边 力为: P 值由表 [6 ]查得 P=3Mpa。 1QF = 4 [D2( 1d +2 凹r ) 2 ]P = 4 [( 60+28) 2 ]mm2 3Mpa =16789N; 以后各次的压 边力为 : 2QF = 4 ( 1d 2 2d 2) P=4 ( 602 472 ) mm2 3Mpa=3276N; 3QF = 4 ( 2d 2 3d 2) P=4 ( 472 402 ) mm2 3Mpa=1434N; 4QF = 4 ( 3d 2 4d 2) P=4 ( 402 362 ) mm2 3Mpa=716N; 5QF = 4 ( 4d 2 5d 2) P=4 ( 362 342 ) mm23Mpa=330N; 16 拉深力按式 [ 6 ]计算。 F=Kπdtσb 由表 [6 ]查出 因数 K。 1m = Dd1 = mmmm11160 =, 1K =; 2m =12dd = mmmm6047 =, 2K =; 3m =23dd = mmmm4739 =, 3K =; 4m =34dd = mmmm3933 =, 4K =; 5m =45dd = =, 5K =; 则各次拉深力 为: 1F =( 160440) N =124344N 2F =( 47440) N = 3F =( 40440) N = 4F =( 36440) N = 5F =( 34440) N = 按式 [6 ]计算压力 机公称 压力。 压F ≥( F+ QF ) 代入各次的压 边力, 拉深力, 得: 1压F ≥226KN, 2压F ≥127KN, 3压F ≥103KN, 4压F ≥85KN, 5压F ≥57KN。 17 模具工作部分尺寸的计算 拉深间隙对 拉 深过 程有较大 的影响。 它 不仅影 响拉深件 的质量 与尺寸精 度, 而且 影响 拉深 模的 寿命 以及 拉深 是否 能 够顺 利进 行。 因此 ,应该综 合考 虑各 种影 响因 素, 选取 适当 的拉 深间 隙 值, 既可 保证 工件 的要求,又能使拉 深顺利 进行。 由表 [6 ] 有 压 料 圈 拉 深 时 单 边 间 隙 值 查 得 , 1Z / 2= 2Z / 2= 3Z /2=== , 4Z / 2=== , 5Z /2===。 因此各次拉 深间隙 为: 1Z = mm, 2Z =, 3Z =, 4Z =,5Z =。 凸模、凹 模的选用 在制件 拉深过程 中有 着 很大的作 用。 凸 模圆角 半径的选 用可 以大 些, 这样 会减 低板 料绕 凸模 的弯 曲 拉应 力, 工件 不易 被拉裂, 极限 拉深 因数 会变 小些 ;凹 模的 圆角 半径 也 可以 选大 些, 这样 沿凹模圆 角部 分的 流动 阻力 就会 小些 ,拉 深力 也会 减 小, 极限 拉深 因数 也会相应 减小。 但 是凸 、凹 模的 圆角 半径 也不 易过 大 ,过 大的 圆角 半径 ,就会减 少板 料与 凸模 和凹 模端 面的 接触 面积 及压 边 圈的 压料 面积 ,板 料悬空面积增大, 容易产 生失稳起 皱。 1凸r = 1凹r =( ) mm= 2凸r = 2凹r =( ) mm= 3凸r = 3凹r = 4凸r = 4凹r =( ) m m= 5凸r = 5凹r = 工件r = 、凹模工作部分的尺寸和公差 对于 多次 拉深 , 工序 件尺 寸无 需 严格 要求 ,前 四 次拉 深以 凹模 为基准,模具的 制造公 差按 IT10 级选取 ,由式 [6 ]计算出 各次凹模 的尺寸为: 1dD =  mm, 2dD =  mm, 3dD =  mm, 4dD =  mm。 18 由式 [6 ]计算出各 次凸模 的尺寸为 : 1Dp = 0  mm, 2Dp = 0  mm, 3Dp = 0  mm, 4Dp = 0  mm。 第五 次 拉深 是最后 一次 拉深, 由于 要求 零件尺 寸标 注在外 形, 因此以凹模为设 计基准 ,模具按 I T8 级选取公 差。 由式 [6 ]、式 [6 ]计算出模具的 尺寸为 : 5dD =( △ A0) =( )  mm=  mm 5Dp =( D max △ 5Z 0)T =( )  mm=  mm 模具总体设计 模具类型的选 择 由冲 压工 艺分 析可 知, 采 用复 合冲 压, 所以 模具 类型 为 落料 拉伸复合模。 定位方式的选 择 因为 该模 具使 用的 是条 料 ,所 以导 料采 用导 料板 ,送 进 步距 控制采用挡料销。 卸料、出件方 式的选 择 模具 采用 固定 卸料 ,弹 性 打件 ,并 利用 装在 压力 机 工 作 台下 的标准缓冲器提供压 边力。 导向方式的选 择 为了 提高 模具 寿命 和工 件 质量 ,方 便安 装调 整, 该复 合 模采 用后侧导柱的导向方 式。 主要零部件的设计 拉深凹模 内、外 形尺 寸和 厚度 已 由前 面的 计算 确定 ;拉 深凹 模 需要 有三 个螺钉与上模座固 定,还 需要两个 与上模 座同时加 工的销 钉孔。 19 拉深凸模 拉深 凸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