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工程测量学课程设计书内容摘要:

差预计图 由经纬仪支导线的误差公式可得: 222 22222 sin 上上上上   nmlc aRcmmm iiyBAi  式中的 iii lR 2y sin及 等值可在 AutoCAD 图上量得,并列于表 中。 14 表 地面连接导线计算表 编号 Ryi Ryi2 Rxi Rxi2 边号 lisin2φ i licos2φ i li SA SC CA CD DA DII IIA IIA SB SI IB IB ∑ 由 ⑵ 可知,测角中误差为  5上m ,两垂球线间的距离 c= 米, 量边偶然误差系数为井上 a=,b=,则 2 2 8 2225 1 0 5 9 8 .7 1 2 0 6 2 6 5 1 6 1 0 2 5 .6 5 0 255 0 .0 2 1 5 0 .0 2 11 5 .0 2ABm         ⑴ 投点方法及设备 在此工程中,采用的是 两井定向,在两个竖井中分别各悬挂一根垂球线,采用单重稳定投点法,采用高强度、小直径的钢丝,适当加大垂球重量,并将垂球浸入到稳定液中,减少滴水对垂球线及垂球的影响。 投点所需的设备和安装系统如图所示。 缠绕钢丝(直径为 — 2mm 的高强度的优质碳素弹簧钢丝)的手摇绞车固定在井口附近合适的位置,钢丝通过安装在井架横梁上或罐笼中的(罐笼应用钢梁在井口托起)导向滑轮垂下。 在钢丝下端挂上垂球,并将它放在装有稳定液的水桶中(如图 所示)。 ⑵ 投点误差预计 由于垂球线的偏斜,引起的两垂球的方向误差,即投点误差,在进行投点时要减少投点误差,摆动观测时应尽量使摆动的方向与标尺平行。 投点时的线量偏差 e 即投向误差,保持在 1mm 以内,两井间的距离 c=, 15 则   ce 图 投点的设备和安装系统 ⑴ 方案的制定 地下连接测量采用导线测量,连接井下的 A、 B 点,选点情况及导线如图 5. 5 所示。 井下采用 7″级导线进行地下连接,采用 DJ2 经纬仪测两个测回,限差要求见表。 井下采用光电测距作业,每条边的测回数不得少于 2 个,采用单向观测或往返(或不同时间)观测时,其限差为:一测回读数较差不大于 10mm,单程测回间较差不大于 15mm,往返(或不同时间)观测同一边长时,化算为水平距离(经气象和倾斜改 16 正)后的互差,不得大于边长的 1/6000。 图 5. 5 地下连接方案 表 地下导线测量精度要求 仪器级别 同一测回中半测回较差 一次对中两测回间较差 重新对中测回(复测)间较差 DJ2 20″ 12″ 30″ DJ6 40″ 30″ 60″ ⑵ 误差预计 由井下导线测角误差所引起的方位角误差为: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   11 1 22i n i yyi iBiA RRcmm 下 由井下导线量边误差所引起的方位角误差为:  2s in il ilcam  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17 式中的 iii lR 2y sin及 值均可以在 AutoCAD 中量得,并列于表 及表 中: 表 井下导线误差预计计算表( 1) 边号 12 23 34 xiR 点号 iRy 2yiR iRy 2yiR iRy 2yiR 1 2 3 4 2yR 表 井下导线误差预计 计算表( 2) 边号 iil 2sin iil 2cos il (检核) A1 12 23 34 4B  ① 井下导线边 12 的方位角误差: 7)21(  m 由井下导线量边误差所引起的方位角误差: 104206265 4  lm  18 该边的井下总连接误差为: 22)21( m ② 井下导线边 23 的方位角误差: 7)32( m 由井下导线量边误差所引起的方位角误差与 12 边相同,故该边 的井下总连接误差为: 22)32( m ③ 井下导线边 34 的方位角误差: 7)43( m 该边的井下总连接误差为: 22)43( m 由以上数据可得,边 34 的误差最小,故选用该边作为起始边。 其总误差为: 2 2 2 2 2 20 ( 3 4 ) 1 5 . 0 2 4 . 1 2 3 5 1 1 . 4 1 9 . 3ABm m m             由以上预计可知,按设计的测量方案所得井 下起始边的方位角误差小于《煤 矿测量规程》规定的 42的要求,故此方案可以采用。 ⑶ 井下起始边中误差对井下最远点点位中误差的影响值的计算: 以 43 边作为地下导线的起始边,将 4,3 点命名为 C、 D,布设地下导线,最远点74 点与起始点的联线距离为 米,故井下起始边中误差对井下最远点点位中误差为 : 01 1 9 . 36 2 1 3 . 7 7 8 0 . 5 8206265OK mM R m       19 第二节 陀螺定向测量方案设计 采用瑞士威尔特生产的 GAK1(标称精度为177。 20″)的仪器。 ⑴ 测量方法及步骤 : ① 在地面已知边上测定仪器常数 首先在已知边上测定仪器常数 3 次,各次之间的互差对于 GAK1 型号的仪器应小于 40″。 然后与已知的地理方位角比较,按 0 TA  求出仪器常 数 。 每次测量后,要停止陀螺运转 10~ 15min,经纬仪度盘变换 60176。 ② 在待定边上测定陀螺方位角 α T′ 在待定边上测定陀螺方位角 α T′ 后, 则定向边的地理方位角 A 为 39。 +TA 。 定待定边陀螺方位角应独立进行两次,其互差对 GAK1 型仪器应小于 40″。 ③ 在地面上 重新测定仪器常数 待定边陀螺方位角测完后,在己知边上重新测定仪器常数 3 次。 前后两次测定的仪器常数,其中任意两个仪器常数的互差对 GAK1 型仪器应小于 40″。 然后求出仪器常数的最或是值,并按公式 1 nvvm来评定一次测定中误差。 式中 n 为测定仪器常数的次数。 ④ 求算子午线收敛角 一般地面精密导线边或三角网边已知的是坐标方位角 α0,而井下定向边需要求算的也是坐标方位角 α,而不是地理方位角 A。 因此还需要求算子 午线收敛角 γ。 地理方位角和坐标方位角的关系为: 000  A。 子午线收敛角 γ 的符号,在 20 中央子午线以东为正,以西为负。 ⑤ 求算待定边的坐标方位角 TTA   000 待定边的坐标方位角则为:   平39。 TA 式中 Δ 平 —— 仪器常数的平均值。 其中一次测定陀螺方位角的作业过程如下: ① 在测站上整平对中陀螺经纬仪,以一个测回测定待定边或已知边的方向值,然后将仪器大致对正北方。 ② 粗略定向锁紧灵敏部,启动陀螺马达,待达到额定转速后,下放陀螺灵敏部,用粗略定向的方法测定近似北方向。 完毕后制动陀螺并托起锁紧,将望远镜视准轴转到近似北方向位置,固定照准部。 ③ 测前悬带零位观测打开陀螺照明,下放陀螺灵敏部。 进行测前悬带零位观测。 同时用秒表记录自摆周期 T。 零位 观测完毕,托起并锁紧灵敏部。 ④ 精密定向(精密测定陀螺北):采用有扭观测方法(如逆转点法等)或无扭观测方法(如中天法、时差法、摆幅法等)精密测定已知边或待定边的陀螺方位角。 ⑤ 测后悬带零位观测。 ⑥ 以一个测回测定待定边或已知边的方向值,测前测后两次观测的方向值的互差对 J2 和 J6 级经纬仪分别不得超过 10″和 25″。 取测前测后观测值的平均值作为测线方向值。 ⑵ 限差要求及精度指标 ① 同一边任意两测回测量陀螺方位角的互差,对 15″级和 25″级仪器分别不得 21 超过 40″和 60″; ② 井下同一定向边两次独立陀螺经纬仪定向平均值的中误差,对 15″和 25″级仪器分别为177。 10″和177。 15″,其互差分别不超过 40″和 70″; ③ 测前与测后零位值的互差,对 15″级仪器不得超过 格,对其它仪器不得超过 格; ④ 采用跟踪逆转点法观测时,一般应连续观测五个逆转点,计算三个陀螺摆动中值。 相邻和间隔摆动中值的互差应符合限差规定(见表 )。 表 陀螺经纬仪限差表 陀螺经纬仪 精度等级 逆转点法观测的限差 中天法观测的限差 相邻摆动中值的 互差 间隔摆动中值的 互差 相邻时间差的 互差 间隔时间差 的 互差 177。 20″ 177。 25″ 35″ 35″ 35″ 35″ 注: s 为时间单位秒。 ⑤ 井上、下零位变化超过177。 格时,应加入零位改正。 依据《煤炭测量规范》,本方案中采用( 3+2+3)的方法,地面井上下采用一台仪器,使用同一种方法,一般都有同一观测者所以一次定向的中误差为:   mmmm T 8 1 平平 由陀螺经纬仪为瑞士威尔特生产的 GAK1 标 称精度为 01 m ,所以 1 m 由以上预计可知,按设计的测量方案所得井下起始边的方位角误差小于《煤 矿测量规程》规定的 42的要求,陀螺定向测量方案可用。 22 井下起始边中误差对井下最远点点位中误差的影响计算如下: mmRM OK 626 1301  陀 陀螺定向测量只是确定了井下定向边的方 位角,没法确定坐标,所以还需要下放钢丝,传递坐标,下放钢丝的步骤同两井定向。 第三节 高程联系测量 ⑴ 方案选择: 为了使地面与地下建立统一的高程系统,应通过斜井、平硐或竖井将地面高程传递到地下巷道中,该测量工作称为高程联系测量(即导入高程)。 本煤矿中,要从竖井中导入高程,通过竖井导入高程的方法有长钢尺法、长钢丝法、光电测距仪铅直测距法等。 长钢尺法比光电测距仪铅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