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压模具-端盖级进模设计及其制造工艺-说明书内容摘要:

冲裁件宽度 ( mm) ; a——— 冲裁件之间的搭边值 ( mm) ; 条料宽度的确定: 在排样方式和搭边数值确定以后,就可以确定条料的宽度。 为了保证最小的搭边,必须考虑条料的单向(负向)公差,其计算公式(参照文献 [9])如下 有侧压装置时,条料宽度为:  2B D a  ( 24) 无侧压装置时,条料宽度为:  2B D a Z    ( 25) 式中 B——— 条料宽度 ( mm) ; D——— 垂直于送料方向的冲裁件尺寸 ( mm) ; a——— 侧搭边的最小值 ( mm) ; Δ ——— 条料宽度的单向(负向)偏差值 ( mm) ,见表 24和表 25 Z——— 导尺与最宽条料之间的最小间隙 ( mm) ,其值见表 26。 有侧刃装置 时,条料宽度为: 39。 2 1 .5B L a n b L a n b      ( 26) 式中 B——— 条料宽度( mm); L——— 冲裁件垂直于送料方向的尺寸( mm); n——— 侧刃数; b——— 侧刃裁切的宽度( mm),见表 27; a ——— 侧搭边值( mm)。 端盖级进模设计及其制造工艺 12 表 24 条料宽度偏差 Δ(mm) 条料宽度B/mm 材料厚度 t/mm ~ 1 1~ 2 2~ 3 3~ 5 ~ 50 ~ ~ ~ ~ 50~ 100 ~ ~ ~ ~ 150~ 200 ~ ~ ~ ~ 200~ 220 ~ ~ ~ ~ 220~ 300 ~ ~ ~ ~ 表 25 条料宽度偏差 Δ(mm) 条料宽度 B/mm 材料厚度 t/mm  ~ 1 1~ 2  20 ~ ~ ~ 20~ 30 ~ ~ ~ 30~ 50 ~ ~ ~ 表 26 送料最小间隙Z (mm) 导向方式 无侧压装置 有侧压装置 条料宽度 100 以下 100~ 200 200~ 300 100 以 下 100 以上 材料 厚度 ( mm) ~ ~ 1 1~ 2 2~ 3 3~ 4 4~ 5 端盖级进模设计及其制造工艺 13 表 27 b值 ( mm ) 材料厚度 t/mm 金属材料 非金属材料  2 ~ 3 ~ 3 4 经查表得: a=, a’= 则: 2 7 .8 1 2 9A D a m m         0 . 10 . 12 2 7 . 8 2 1 . 2 1 3 2B D a Z            条料宽度为整数,料宽为 32mm,步距为 29mm。 排样图 排样共 8个工位: 2..第一次拉深 边。 材料利用率、冲裁力及压力机的选择 在冲压生产中,零件的材料费用占制造成本的 60%以上,所以材料的经济利用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冲裁件在板料(条料或带料)上的布置方法称为冲裁工作的排样法,通常叫做排样。 排样的目的在于合理利用原材料,并尽可能节约材料。 材料利用率是衡量排样经济性的指标。 它是指零件的实际面积 0S ,与每个零件所占板料面积 S 的百分比,即 :   0 00 / 100SS  ( 27) 式中  ——— 材料利用率; 端盖级进模设计及其制造工艺 14 S1——— 零件的实际面积( 2mm ) ; S2——— 冲裁此零件所占用的板料面积,包括零件实际面积与废料面积( 2mm )。  值越大,说明废料越少,材料利用率就越高。 从上式可以看出,若减少废料面积,就可以提高材料利用率。 冲裁时产生的废料分为工艺废料与结构废料两种。 搭边和余量属于工艺废料,它取决于排样形式及冲压方式;结构废料是由零件本身的形状特点决定的,一般不能改变。 故经计算:   0 00 / 1 0 0 6 5 .4 %SS    通常说的冲裁力是指冲裁力的最大值,它是选用压力机和设计模具的重要依据之一。 冲裁力 F 一般按下式计算: bF KLt ( 28) 式中 F——— 冲裁力( N); L——— 冲裁周边长度( mm); t——— 材料厚度( mm); b ——— 材料抗剪强度( MPa); K——— 系数。 系数 K 是考虑到实际生产中,模具间隙值的波动和不均匀、刃口的磨损、板料力学性能和厚度波动等因素的影响而给出的修正系数,一般取 K =。 在一般情况下,材料的  ,为方 便计算,也可用下式计算冲裁力: bF KLt ( 29) 冲裁周长 L= 因 SECC 为连续电镀锌冷轧钢板,故抗拉强度 b 为 270390MPa,取 390MPa bF KLt =390 = 拉深力的公式为: bF KLt拉 ( 210) 端盖级进模设计及其制造工艺 15 式中 F拉 —— 拉深力 ( Mpa) ; K—— 拉深系数,通常取 K= ~ ; L—— 拉深件断面周长 ( mm) ; t—— 材料厚度( mm) ; b —— 材料抗拉强度( Mpa)。 bF KLt拉 =15π390 = 整形力 的 计 算 为 : 1F Aq整 ( 211) 式中 整F —— 校平力 ( N) ; A—— 校平投影面积 ( 2mm ); 1q —— 单位校平力 ( 2/mmN ) ( ) 19 12A cm 1 1 9 1 9 0 1 7 1 9 1F A q N   整 冲孔力的计算为: 1 2 5. 182L m m   ( 212) 11 5 . 1 8 0 . 6 3 9 0 1 2 1 3sF L t N     ( 213) 2 2 m m   22 1 1 . 3 0 0 . 6 3 9 0 2 6 4 6 . 5sF L t N     则总的冲孔力: 12= 4 4 1 2 1 3 2 6 4 6 . 5 7 4 9 8 . 5F F F N    冲 翻边力的计算为: 1)翻边的工艺计算 翻遍高度 H的表达式: 端盖级进模设计及其制造工艺 16 r t   ( 214) 或 (1 ) 0 .4 3 0 .7 22DdH r tD    ( 215) 许可的最大翻边高度: m a x m in( 1 ) 0 .4 3 0 .7 2 1 .1 42DH K r t c m     ( 216) 当工件要求高度 maxHH 时,就不能直接由平板毛坯翻边成形,这时可以采用先拉深,再在拉深底部冲孔翻边。 如图所示: 图 24 在拉深件底部冲孔后翻边 在拉深件底部冲孔翻边时,应先决定翻边所能达到的最大高度 h,然后根据翻边高度 h 及工件高度 H 来确定拉深高度 h’。 翻边高度为: ( ) ( )2 2 2 2D d t th r r     ( 217) (1 ) 0. 572Dd rD   ( 218) 得出: (1 ) 0 .5 7 0 .7 9 22DdhrD    若以极限翻边系数 minK 代入上式中的 dK D ,即可求得其极限翻边高度 minh 为: m in m in(1 ) 0. 572Dh K r   ( 219) 其预冲孔直径 d应为: 端盖级进模设计及其制造工艺 17 2 1 .1 4 3 .6d D h r    ( 220) 式中 D—— 竖边部分的中径( mm) r—— 竖边转角处的内径( mm) t—— 料条厚度( mm) 其拉深高度 h’ 应为: 39。 2 .4h H h r t     ( 221) 翻边时,竖边口部变薄现象较为严重。 2)翻边力的计算 翻边力 F(N)一般不大,需要时可按下式计算: ( ) sF D d t ( 222) 式中 D—— 翻边后直径 ( mm) d—— 翻边预冲孔直径 ( mm) t—— 材料厚度 (mm) s —— 材料的屈服点 (MPa) 由上式,得: 1 .1 ( ) sF D d t翻 1 .1 3 .1 4 ( 4 .5 3 .6 ) 0 .6 3 9 0       压印力的计算为: 2F Aq压 ( 223) 式中 F压 —— 压印 力 (N) A—— 压印 投影面积 ( 2mm ) 2q —— 单位 压印 力 ( 2/mmN ) 2 1 5 5 0 0 7 5 0 0F A q N   压 切口力的计算为: D mm 2 0 4 3 6 .7bF K Lt N切 端盖级进模设计及其制造工艺 18 0. 5 36 3. 89 NFF翻翻 卸 ( 224) 0. 5 25 92 NFF冲 卸 冲 ( 225) 则: 5 5 5 1 7 . 6 4 5 6F F F F F F F F N K N        翻 切总 拉 冲 翻 卸 冲 卸 总压力能够满足整形所需。 压力机的选择: 联系到该模具的尺寸,而且是企业实际生产,故压力机型号选择偏大些。 压力机型号为 J2340 标称压力: 400 KN 公称力行程: 4KN 滑块行程: 100 mm 行程次数: 50 次 /min 最 大闭合 高度 : 230 mm 闭合高度调节量: 60mm 滑块中心线至床身距离: 230mm 工作台尺寸:前后 左右 =380630 mmmm 工作台孔尺寸: 216。 150 mm 工作台厚度: 75mm 模柄孔尺寸: 216。 40 mm 床身最大可倾角: 20176。 电机功率: 3KW 机身两立柱间距离: 280 mm 外形尺寸: 1400 1000 2300 mm mm mm 模具刃口尺寸计算 拉深 凸、凹模圆角半径 首次拉伸凹模圆角半径可按下式计算 1 ( )dr D d t ( 226) 式中 1dr —— 首次拉深凹模圆角半径 (mm) 端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