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名人馆展陈方案内容摘要:

他当神仙。 尤其擅长妇科。 著《十四经发挥》三卷。 后被日本针灸取穴位的理论当作依 据。 所著《麻疹全书》提出对早期麻疹患儿用检查“口腔粘膜斑”进行诊断,比欧洲人“科氏斑”发现早几个世纪。 著有《撄宁生药方》等十七种,继承发展了忽太必烈《金兰循经》医学理论。 龙泉山建有滑寿亭。 明代: ◎ 20 赵谦 ( Ⅱ) 赵谦( 1351- 1395) 初名古则,字撝谦,明代余姚凤亭乡(今兰江街道)人,文字学家、语音学家。 幼孤贫,寄食从山寺,专心学习六经百氏之学,深入研究六书、音韵。 时人称 其 为“考古先生”。 与知名大儒经常文字交往。 洪武十二年( 1379),应诏修编《洪武正韵》,授中都国子典薄。 因学术观点上与同僚发生 抵触,不愿依附陈腐旧说,即辞官归乡。 宋濂送儿子宋璲拜 赵谦 为师,后宋璲校订《正韵》时,多采用 赵谦 的学说。 于凤亭乡冯村筑考古台, 13 治学不辍。 洪武二十三年召为琼山教谕,以兴学为己任,琼山学风渐起,人称“海南夫子”。 著有《六书本义》、《声音文字通》等。 弟子柴钦参与辑《永乐大典》时,上奏推荐《声音文字通》,成祖采纳,下诏命柴钦到赵谦家取这本书。 余姚城内笋行弄有“赵考古祠”遗迹。 逝世于番禺,后归葬余姚邬山。 ◎ 21 王华 ( Ⅱ) 王华( 1446- 1522) 字德辉,号海日翁、龙山公,余姚城内人,是著名思想家、心学大师王阳明 的父亲,为余姚第四位状元。 少年开始就勤奋好学,曾寄居在龙泉寺中读书。 明成化十七年,考中殿试一甲第一名,即状元。 弘治年间,担任少事兼侍讲学士,就是明孝宗皇帝的老师。 由于得罪权阉刘瑾而贬为南京吏部尚书,不久又借故罢免归家。 正德五年( 1510)八月,刘瑾因谋反获诛杀,才得以官复原职。 正德十六年十二月,王阳明功成名就,受封“新建伯”,同时追赠父王华、祖父王伦为“新建伯”,赐建“伯府第”。 因喜爱会稽山水,余姚归属绍兴府管辖,趁朝廷赐建府第之机,即择地郡城绍兴府山阴县光相坊。 “伯府第”竣工,举家迁徙山阴。 王华 还继承王氏 家族的书法传统,是一位能书善写的书法家。 ◎ 22 谢迁 ( Ⅱ) 谢迁( 1449- 1531) 字于乔,号木溪,明代余姚泗门(今泗门镇)人,贤相,乡人尊称谢阁老。 成化十一年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又升迁左庶子,孝宗太子时的老师。 孝宗即位,上书劝谏缓选六宫妃嫔,被采纳。 加为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后,上书劝皇太子亲贤人远奸佞,勤学习戒轻逸,受帝称赞。 朝廷 军饷不足,有人“请加南方两税折银”, 谢迁提出财政宽裕在于节支,终于没有提高赋税。 宦官作奸玩法,禁军以不隶兵部自恃,冒领军饷,孝宗命令谢迁拟订禁约,谢迁认为虚拟 禁约无益于事,应先查明然后立约,有犯必诛,可除积弊。 孝宗嘉许。 谢迁与刘健、李东阳三人同被称为贤相。 武宗即位不理劝谏,请求退职,武宗慰留。 上书诛杀刘瑾,没有获准,辞 官。 次年八月刘瑾被诛,复原职。 著有《谢文正公集》 40 卷,《木溪归田稿》 10 卷。 ◎ 23 孙燧 孙燧( 1460- 1519) 字德成,号一川,明余姚横河人。 弘治六年 ( 1493) 进士,任刑部主事等。 正德十年 ( 1515) ,担任右副御史,巡抚江西。 宁王欲谋反,送其“枣、梨、姜、芥”四物,暗示“早离疆界”,后宁王生日设宴,举旗谋反,称有太后密诏。 孙燧怒斥:“请出密诏。 ”宁王麾兵击断其左臂,仍骂不绝口,被害。 王阳明平叛擒获叛王。 追奏孙燧之忠。 追谥“忠烈”,南昌建“旌忠祠”。 龙泉山南坡有孙忠烈祠。 孙燧 有 三子:孙堪 ( 都督 ) 、孙墀 ( 尚宝卿 ) 、孙陞 ( 礼部尚书 )。 孙燧被害后,孙堪即率 两 弟同赴国难。 当叛乱平息,即扶父柩而归。 三子 守墓三年,蔬食三年,世称 “ 三孝子 ”。 ◎ 24 倪宗正 倪宗正( 1471- 1537) 字本端,号小野,明代 余姚 县城内武胜门人,弘治十八年( 1505)进士。 任太仓知州逢水灾,赈济百姓,颇著政绩,升为武选员外郎。 武宗要去南方巡视,他上疏劝阻,因此几乎死于杖 下,但仍用诗进谏。 武宗不久有悔意,以兽锦作赏赐。 被杖后每雨天身体就作痛,辞职归乡,以教授后辈为业。 钱德洪、诸燮、吕本等皆出其门下。 去世后追封学士,谥文忠。 王守仁谓其诗文逼近陶(潜)杜(甫)。 14 ◎ 25 王阳明 ( Ⅰ) 王阳明( 1472- 1529) 原名云,更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学者称阳明先生 ,余姚人。 中国哲学史上主观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是杰出的心学大师,又是教育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王阳明 提倡“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这三大哲学命题是 王阳明学术思想的精华 ; 王阳明 创立“姚江学派”, 使 “阳明学 说”成为近五百年来的学术思潮。 28 岁中进士。 正德三年至贵州龙场,创龙岗书院,是开化西南首举;应聘主府城文明书院讲席,开始宣讲“知行合一”。 十一年( 1516)升佥都御吏,巡抚南赣,平定漳州詹师富、大帽山卢珂、大庚陈日龙、衡水谢志珊、桶冈蓝天凤,浰头池仲容等农民起义。 十四年六月,率部镇压福建农民起义军,于丰城途中获悉宁王谋反,立即返安吉起义兵,水陆并进捣南昌,平叛擒宸濠。 十六年初在南昌揭示“致良知”学说,终于完成“心学”体系。 同年晋升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 嘉靖四年( 1525)在余姚中天阁讲学,门人 300 余 ,并作《中天阁勉诸生》。 归姚期间,会 74 弟子于龙泉山中天阁,指示“良知”之说。 六年( 1527),朝廷任命兼都察院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出征广西,安定了西南边陲。 嘉靖七年, 病 逝 于江西 南安青龙浦舟中 ,终年五十七岁,谥号“文成”。 余姚有出生地“瑞云楼”等遗址。 著有《阳明全书》(又称《王文成公全书》)。 《明史》评 其 :“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 5◎ 26 徐爱 徐爱( 1487- 1517) 字曰仁,号横山, 余姚人。 王阳明妹夫、第一个及门弟子、阳明学说的宣传者。 正德三年进士,任祁州知州。 镇压刘六、刘七起义后, 升南京兵部员外郎等。 王阳明的“良知”学说,开始不被他人接受,徐爱把内容编成《语录》,教导学生,阳明学说才渐被学者信从。 又将王阳明的讲稿辑为《传习录》,是“阳明学说”主要的哲学代表著作。 31 岁病 逝。 著有《横山集》。 ◎ 27 钱德洪 钱德洪( 1496- 1574) 名宽,字德洪,以字行,改字洪甫, 余姚人。 王阳明学生,宣传、编纂王阳明著作不遗余力者,学者称绪山先生。 嘉靖二年( 1523)学于王阳明门下;阳明出征广西,钱德洪守书院,讲授“王学”大旨,称为“教授师”;阳明病故,钱德洪奔丧江西,扶柩归乡。 十一年中进士, 官至 刑部郎中。 后因郭勋案下狱,削职为民,在江浙、宣歙、湖广等地 讲 授王阳明 “良知”之学 达 30 年。 明穆宗即位官复原职,神宗时又晋一阶。 著有《绪山会语》。 ◎ 28 韩应龙 ( Ⅱ) 韩应龙( 1498- 1536) 字汝化,号五云,祖居余姚西门外菁江渡,生于余姚南城玉兰堂,明嘉靖十四年( 1535)状元,是余姚第五位状元。 幼年与双胞胎弟弟应奎同入县学攻读,天资聪明。 家道贫困,课余时间还要上山打柴补助资用。 明嘉靖十二年中举,十四年春赴京会试,一举中榜。 殿试时,明世宗以《法天法祖》为题,韩应龙对题很称世宗旨意,录取为一甲第一名进士 (状元 ),授为翰林院撰修,又被召侍经筵备顾问。 嘉靖十五年某日,凌晨起床,盥洗毕,冠带执笏准备上朝,忽感身体不适,就端坐椅子,谁知溘然而逝 , 英年三十九岁。 世宗连叹可惜,便御赐宝钞一车,派遣车马,护送韩应龙灵柩回余姚安葬。 原老西门关 15 帝庙大门前,有韩应龙状元牌轩,抗战期间被毁。 ◎ 29 孙陞 孙陞( 1501- 1560) 字志高,号季泉,明代余姚横河孙家境人。 孙燧幼子。 嘉靖十四年( 1535)进士 (榜眼,同年状元为同乡韩应龙)。 官历任编修、祭酒、礼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南京礼部尚书。 严嵩掌握朝政时,虽为门人,唯独其不 阿谀奉承。 为官清正尽职,办事重实效。 公务之暇,专注于声韵音律、赋诗作曲,陶冶情操。 逝世后追封太子太保,谥“文恪”。 著有《文恪集》二十卷。 孙陞 有 子孙鑨(吏部尚书)、孙铤(礼部尚书)、孙錝(太仆寺正卿)和孙矿(兵部尚书) ,有 “ 一门四进士,三尚书,一正卿 ” 之谓。 ◎ 30 吕本 吕本( 1503- 1587) 字汝立,号南渠、期斋,明代 余姚 县城人,为防范倭寇入侵而倡导修筑余姚南城者。 嘉靖十一年( 1532)进士。 任少詹事兼翰林学士时,皇帝秘密考察都称赞他善,被征入阁。 续修《明伦大典》担任总裁官。 曾任礼部尚书、太子太保、 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光禄大夫、太子太傅。 入阁 13 年,先后奏请世宗临朝主政、赈济灾民、整顿军纪、备粮应急、绅士应一律赋役等,大多被采纳。 母亲去世居家时,上奏朝廷请求修筑余姚江南城。 南城建成后有效阻止了倭寇入侵,百姓因感激而建造生祠纪念他。 逝世,赐祭九坛,追封太傅,谥文安。 著有《期斋集》、《奏谢稿》、《永锡录》、《四明先贤记》等。 ◎ 31 袁炜 袁炜( 1508- 1565) 字懋中, 浙江慈溪人(今属 余姚袁马村 ) ,明朝阁老。 嘉靖十七年 ( 1538) 进士。 授翰林院编修。 嘉靖 帝常常 半 夜 拿 出片纸命作青词, 其 举笔立就 ; 遇中外献 瑞 , 其能即兴 作 词颂美。 因 深 符 旨 意 , 提拔为 礼部尚书, 后 改户部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典参务。 与李春芳、严讷、郭朴有 “ 青词宰相 ”的称号。 不久 因病 归 乡。 逝世 谥 “ 文荣 ”。 有诗集八卷 , 《明史艺文志》传世。 ◎ 32 胡宗宪 ( Ⅱ) 胡宗宪( 1512- 1565) 字汝贞 , 号梅林 ,安徽 徽州府绩溪 县 人。 抗倭 名将,余姚历史上受人爱戴的知县。 嘉靖十七年( 1538)中进士,嘉靖 二十七年任余姚知县 ,为禁止 胜归山开凿山石之风,捐 献 俸 禄之 银赎买胜归山 为 官 府所有。 十年后, 其 调任浙江总督 , 当时倭患仍然频繁,为 抗击倭寇,转战东南 沿海。 期间, 多次往返于余姚,屯兵胜归山 中。 后人为纪念胡宗宪任职余姚的业绩和抗击倭寇的战功,于嘉靖四十年在胜归山南坡雕凿胡宗宪官服像,称之为 “ 胡公岩 ”。 自此岩雕大兴,历时三百九十余年 , 形成浙江省少见的摩崖岩雕群。 ◎ 33 谢志望 谢志望( 1528- 1555) 字见甫,明代 余姚 泗门(今泗门镇)人。 谢迁玄孙,抗倭英雄。 嘉靖三十二年( 1553),倭寇侵扰抢掠泗门、临山卫,谢志望出资招募乡勇训练防御。 持续两年,屡次把敌人打败于蛏浦、东关、白洋一带。 倭寇流劫到四明山区,谢志望率军战斗于梁弄斤岭,寡不敌众,被倭寇杀害,年 二十八岁。 追封为太仆寺丞,建立褒忠祠以祭祀。 ◎ 34 王喜姐 ( Ⅱ) 16 王喜姐 ( 1564- 1620) 明代 余姚人,生于京师。 明孝端皇后。 万历六年 ( 1578) 与神宗大婚, 十五岁的王喜姐被 册立为皇后。 性 格 端 庄慎 谨, 服侍 孝定太后(神宗生母)得其欢心。 明光宗为太子时,数度 遭到 危 言猜 疑,皇后 为 其 调 停爱 护备至。 郑贵妃专宠,皇后不予计较。 正位中宫四十二年,以慈孝美名 受到宫内的 称赞。 万历四十八年四月 驾 崩,谥 “ 孝端 ”。 明光宗即位,上尊谥 “ 孝端贞恪庄惠仁明媲天毓圣显皇后 ”。 光宗不久就 驾 崩,明熹宗即位后,才有时间上册宝,合葬定陵, 主祔庙。 今北京开放的地下宫殿“定陵”中的孝端皇后,即是王喜姐。 ◎ 35 叶宪祖 叶宪祖( 1566- 1641) 字美度、相攸,号六桐、槲园居士等,又称紫金道人,明代 余姚 县城抑抑堂人。 万历四十七年( 1619)进士,是黄宗羲岳父。 任新会知县时,捕盗贼,建摩青馆,兴重教好学风气。 后升迁大理寺评事等。 宦党于长安街建魏忠贤生祠, 叶宪祖 发异议,被魏削官,归故里潜心讲学。 崇祯三年( 1630)起用补为南京刑部主事等。 作有传奇《鸾鎞记》等,杂剧《夭桃纨扇》等。 与人同纂《新修余姚县志》 24 卷。 ◎ 36 沈国模 沈国模( 1575- 1656) 字叔则,号求如, 余姚人。 传扬王阳明学说为终身事业者。 愤怒谴责科举陷溺天下人才并使他们不知圣学,专门宣讲“阳明学说”。 与刘宗周等开“证人讲会”;创办“姚江书院”;与管宗圣、史孝咸、史孝复共同传扬“致良知”之学。 明末清初,隐居石浪,不交世事,讲学益勤,培养了韩孔当、王朝式等众多姚江子弟。 ◎ 37 吕天成 ( Ⅱ) 吕天成( 1580- 1618) 字勤之,号棘津,别号郁蓝生,余姚县城江南(保庆路)人。 吕本曾孙,明朝戏剧家。 祖母孙氏喜藏书,尤其喜爱收藏古今戏曲书籍,吕天成从小就博览群书。 父吕允昌爱好戏剧小说 ,与戏剧家汪道昆、汤显祖等有交往。 受到家庭环境熏陶,童年起就嗜好戏曲。 少年时创作小说《绣榻野史》、《闲情别传》,万历年间就刊行。 擅长老生小生,工于古文诗词。 20 岁左右已有剧目上演。 所作传奇,起初崇尚辞词绮丽,拜师学习沈璟后,风格为之变化,宫调字句平仄等守法甚严 ,被 沈璟引为高 徒。 吕天成著作甚多,以《曲品》 3 卷最负盛名,品评元末至当时传奇散曲作家 120 人、作品 230 种 ( 192 种首次著录) ,与王骥德《曲律》并称“论曲双璧”。 所作传奇总名《烟鬟阁传奇》 15 种,另有杂剧八种。 ◎ 38 黄尊素 ( Ⅱ) 黄尊素( 1584- 1626) 字真长,号白安,明代 余姚 通德乡黄竹浦(今梨洲街道)人。 明朝忠贤。 万历四十四年( 1616)进士,任宁国推宫。 升任御史后,上疏请求召还余懋衡、刘宗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