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国示范电子与信息技术重点专业建设总结报告20xx93定内容摘要:

校企合作共同完成。 成立了企业、学校专家组成的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建设委员会。 通过企业调研,完成了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并进行了实施计划的滚动 修订,完善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基于校企 共建实训中心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校内前校后厂式企业、校外实习基地,实行“多学期、分段式”的工学交替组织模式。 共同投入共建资金共监教学质量共建环境氛围 共同进行管理理实一体化课程内容选择与重构课程体系构建生产性实训 顶岗实习共建师资队伍合作开发课程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校企合作核心( 工学交替 )以行动为导向做中学、学中做基于校企业共建实训中心的 “ 工学交替 ” 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图共同投入共建资金共监教学质量共建环境氛围 共同进行管理理实一体化课程内容选择与重构课程体系构建生产性实训 顶岗实习共建师资队伍合作开发课程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工学交替以行动为导向做中学、学中做基于校企业共建实训中心的 “ 工学交替 ” 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图基于校企业共建实训中心的 “ 工学交替 ” 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图 基于校企业共建实训中心的 “ 工学交替 ” 人才培养模式第三、四、五学期生产性实习、实训校内理实一体化室、实验室、实训室校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车间(前校后厂)企业车间第一、二学期校内基础性实习、实训第六学期顶岗实习职业认知 职业训练 职业发展基础技能 专业技能 岗位技能入学 就业基于校企业共建实训中心的 “ 工学交替 ” 人才培养模式第三、四、五学期生产性实习、实训校内理实一体化室、实验室、实训室校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车间(前校后厂)企业车间第一、二学期校内基础性实习、实训第六学期顶岗实习职业认知 职业训练 职业发展基础技能 专业技能 岗位技能 9 『教、学、做』一体第一学年工作学期认识实习学习学期基础模块职业基本素养职业认知『多学期、分段式』工学交替基于校企业共建实训中心的 “ 工学交替 ” 人才培养模式流程图第二学年第三学年工作学期前校后厂生产性实训学习学期专业核心模块职业基本技能工作学期前校后厂生产性实训学习学期专业核心模块职业基本技能工作学期前校后厂轮岗实习学习学期方向模块职业专项技能职业熟练职业发展工作学期顶岗实习Ⅰ ⅡⅢ ⅣⅤ Ⅵ工作学期前校后厂生产性实训学习学期拓展模块职业拓展技能职业拓展知识『教、学、做』一体第一学年工作学期认识实习学习学期基础模块职业基本素养职业认知『多学期、分段式』工学交替基于校企业共建实训中心的 “ 工学交替 ” 人才培养模式流程图第二学年第三学年工作学期前校后厂生产性实训学习学期专业核心模块职业基本技能工作学期前校后厂生产性实训学习学期专业核心模块职业基本技能工作学期前校后厂轮岗实习学习学期方向模块职业专项技能职业熟练职业发展工作学期顶岗实习Ⅰ ⅡⅢ ⅣⅤ Ⅵ工作学期前校后厂生产性实训学习学期拓展模块职业拓展技能职业拓展知识 具体工作 与成效 ①组建了行业专家、专业骨干教师、职教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团队和专业负责人、专业教师、兼职教师组成的工作团队,形成制度,按专业建设规划、示范校专业建设计划有序进行专业建设工作,本专业成为 2020 年江苏省品牌专业。 ②进行了企业调研, 企业、学生满意度调查,形成了《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并进行了专家论证。 ③修订了《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专家论证。 ④构建了《基于校企 共建实训中心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⑤形成了《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并规范执行。 ⑥形成了《工学结合管理制度》,并规范执行。 ⑦完善了 2 个“校中厂”,新建了 1 个“园中校”,与企业合作过程规范,内涵丰富。 ⑧进行了《中职学习质量评价》、《顶岗实习机制与运行》省级课题研究,并已结题。 建立了校企业联合评价体系,并投入使用。 ⑨学生职业资格中级取证率 100%,高级或双中级取证率 %。 与成效 ①建成了专业对接区域产业、技术对接职业岗位、设备领先企业生产,管理科学、运行高效,集教学、培训、鉴定和生产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实训 基地。 调整实训基地布局,建成了 23 个功能室,其中新增电子测量室 1 个、安防与监控实训室 1 个、新能源实验室 1个、理实一体室 1 个、电子创新实验室 1 个,功能调整与改造升级 4 个, 校内实训基地设备总值已达 679 万元。 ②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现有常州锦旸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溧阳市新鸿电控设备有限公司等 2 家引进企业,充分利用学校“前校后厂式”校企合作企业资源,为学生提供“零距离”对接的实训环境,实现“企业实习教学化、 10 学校实习企业化”,同时安排教师深入合作企业配合进行校内企业实习学生的管理, 教师参与合作企业开发与设计,推进学校的课程改革与产学研一体化,不断增强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③新建 1 个工业园区厂中校(溧阳市南渡新材料工业园与溧阳中等专业学校技能型人才联合培训培养基地),校外实训基地 每年稳定 增加 12 个(溧阳华鹏电子、弘博热电)。 ④进行实训基地文化建设、制度建设,做到优秀企业文化进基地,实行基地实训班组化管理,保证基地建设有序、管理规范、使用高效。 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在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的作用。 开发实训项目,让基地与课程实施相结合,保障课程实施。 表 3:电子与 信息技术实训基地各室情况表 序号 功能室名称 室号 面积(间) 工位数 面积( m2) 备注 库资产 1 FMS 实验室 501 2 12 60 原有 2 电子实训室 1 502 3 60 90 原有 3 电子测量室 2 504 3 30 90 原有 4 电工实训室 1 505 3 60 90 原有 5 PLC 实验室 507 3 28 90 改造 6 电工电子、电拖实验室 508 4 60 120 原有 7 电工实训室 2 509 4 60 120 改造 8 电子仪器室 2 601 2 40 60 原有 9 电工实训室 3 602 3 48 90 原有 10 液压、气压、电控综合实 验室 603 3 32 90 原有 11 数字电路实验室 604 3 60 90 原有 12 电工电子创新实验室 605 3 40 90 原有 13 电子仪器室 1 606 2 40 60 原有 14 单片机实训室 607 3 10 90 原有 15 电子实训室 2 404 3 40 90 原有 16 工业自动化控制实验室 608 4 30 120 原有 17 电子通信实验室 609 4 60 120 原有 18 电子测量室 1 503 3 50 90 新建 19 电工电子创新(名 师)工作室 406 2 40 60 新建 20 安防与监控实训室 409 4 30 120 新建 21 新能源实验室 404 3 30 90 新建 22 电子创新室、 “三创”导师工作室 405 3 6 90 新建 23 电子电工理实一体化室 403 3 30 90 新建 合计 11 (二)立足岗位,教、学、做合一,创新课程体系 1. 课程体系构建流程 坚持基于工作岗位(群),明确课程定位;基于工作过程分析,开发核心课程教学内容;基于生产过程,组织实施教学;基于岗位胜任能力,实施考核评价;基于系统化设计,建设课程资源。 行业企业调研明确企业需求课程体系毕业就业行业、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确定专业名称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职业能力分析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任务分析及核心课程确定人才培养模式确定顶岗实习科目课程教学用人单位调研、毕业生调研课程体系构建流程图行业企业调研明确企业需求课程体系毕业就业行业、企业参与确定专业名称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职业能力分析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任务分析及核心课程确定人才培养模式确定顶岗实习科目课程教学用人单位调研、毕业生调研课程体系构建流程图 2.“厚基础、活模块、强实践” 课程体系 构建“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的实践活动系统,同时构建支撑各实践活动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拓展课”知识系统。 从而形成了职业能力递进的 “厚基础、活模块、强实践”课程体系。 “ 厚基础、活模块、强实践 ” 的课程体系提高拓展平台:专业拓展;强化取证;对口升学专业化方向平台:电子测量技术方向课程安防与监控技术方向课程基础平台:德育模块、文化课模块、专业基础课平台“ 厚基础、活模块、强实践 ” 的课程体系提高拓展平台:专业拓展;强化取证;对口升学专业化方向平台:电子测量技术方向课程安防与监控技术方向课程基础平台:德育模块、文化课模块、专业基础课平台 “厚基础、活模块、强实践”课程体系 12 以培养高素质 劳动者和 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 进行 职业基本能力培养、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职业发展能力培养。 学历证书 职业资格证书证 书职业基本能力培养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职业发展能力培养新生 毕业生职业素养能 力职业能力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2张证书3个阶段4种能力1个目标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型人才学历证书学历证书 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证 书新生 毕业生职业素养能 力职业能力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张证书个阶段种能力个目标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型人才 能力与证书的取得关系图 具体工作与成效 ①构建了“厚基础、活模块、强实践”课程体系,模块化课程体现到《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时间安排表。 ②制订了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每年进行滚动修订与论证。 ③构建了“教、学、做”合一的评价方式,分别是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理实一体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项目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生产性实训质量评价体系、工学结合学习质量评价体系、学生顶岗实习 质量评价体系、学科学习质量周评价表、用人单位满意度评价表、学生就业满意度评价表等 9 种评价量表,并进行了实际应用和修订。 ④整理了主干课程课程标准: ◆文化课执行《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教学大纲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课程标准; ◆专业主干课执行“中等职业学校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主干专业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等职业学校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教学指导方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 ◆整理专业基础课模块 4 门课程标准,专业化方向模块 12 门课程标准; ◆自主开发课程标准 7 门,分别 是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工基本操作、电子制图与仿真(电子 CAD)、电工仪表与测量、单片机技术应用、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 具体工作与成效 ①建成 1 门校级网络精品课程《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及数字化资源。 13 ②建成《电工技术与技能》、《电子技术与技能》、《电子 CAD》、《单片机技术应用》、《电工测量仪表》 5 门校级精品课程及数字化资源。 ③参与省协作组共建共享 10 门 专业 精品课程,形成国示范中职精品课程教材及数字化资源:电气及工程制图、电工技术、电机电气控制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 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电子 CAD、电子产品装调技术、电子产品测量技术、电子产品维修技术(其中直接参与 3 门课程建设)。 ④参与全国共建共享数字化资源建设 10 门课程,形成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数字化网络课程):《 ARM 嵌入式技术》、《电子综合技术》《 C 语言程序设计》、《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