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内容摘要:

识的掌握。 在以任务驱动为教学模式的信息技术课教学中 ,变教师向学生硬性灌输为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主动向教师请教;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当然教无定法,学法更加不是单一的,平时我们熟悉的讲授法、演示法都可以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结合起来使用,这样课堂教学有效性将会更加明显。 例如在《图片处理》一课中教师设计了以下任务。 任务一:比一比哪位学生先找到教师带来的照片。 任务二:观察照片,学生小组内一起分析问题,讨论解决的办法。 任务三:选择一张喜欢的照片,运用“图片处理“中提供的相关功能菜单进行调整。 任务四:探索“图片处理“中更多的功能,制作一个有个性的日历。 每个任务都包含了教学目标的部分内容,如通过第一个任务的完成,学生轻松掌握了利用“我形我速”浏览图片。 这样的任务设计层次清晰,也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3)合理采用组内协作、组间竞争教学方式,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由于学生的起点参差不齐,通过教师的统一演示或个别辅导,有时效果并非很显著,这里一个 比较好的方法是进行分组协作学习。 分组形式可以采用“异质分组和自由分组相结合”,也就是根据学生个性差异、能力强弱、兴趣爱好进行异质和自由分组。 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会出现小组内部分同学完成所有任务的情况,这就要求组内小组长需建立明确的责任制,保证每位同学都有任务,只有小组内成员都达到了预定目标,小组才能算获得成功。 这种共同的目标促进了学生自愿性的互帮互助,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 8 识和能力。 例如: 《信息的下载和保存 —— 消防安全从我做起》教学案例中,师生观看火给人们带来灾难的视频,感受火的作用和危害,以此导入新课。 师 :今天我们就以 “ 消防安全从我做起 ” 为主题,完成我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下面请同学们迅速阅读你手中的材料,小组内讨论,选择研究的材料,并确定研究主题。 教师以表格形式给出每个子题的研究任务和小组分工。 师:确定了研究的主题,我们就要查找资料。 虽然我们可以到图书馆,还可以通过报刊、书籍等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但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将更方便、快捷,那就是利用互联网查找信息。 你知道哪些搜索引擎。 怎样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最快捷。 对找到的信息如何进行整理保存。 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合作自主探究学习,教师巡视辅导。 最后进 行交流汇报。 本案例从不同角度提出多个子课题,每个小组完成一个子课题。 每个子课题的细节又由不同的学生自己自主探究完成,每组学生都可以进行一次完整的实践活动。 小组间可根据需要进行资源共享,协作发生在小组内外。 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基础较差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目睹基础好的学生所做的示范,保证了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之中。 4)建立合理的教学平台,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建立一个功能强大集教学指导、作品发布、教学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网络学习平台,更有助于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实效。 教师可以根据 教学实际设置创设自己的网络教学平台,栏目可以设置为:锦囊妙计、星级任务、教学指导、作品发表、资源素材、学习体会等。 网络学习平台可用于平时的课堂教学,也可用于学生随时随地的自学,使用网络平台以来,学生能自如的下载学习资源、开展网上交流、接受在线指导、发表学 生作品 „„ 总之,教学方式发生了大的变化,学生觉得更加方便,学习兴致高涨。 这个教学平台的建立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时间上延伸到了四十分钟以外,从空间上延伸到了家庭,从学习内容上增加了一些课本上没有的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在学习方式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增进了交流,自己的作品的发表和个人文章作品集的建立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从评价方式上,由老师的一人评价扩展到所有人的评价,评价更加客观全面。 例如:“综合实践 — 我的家乡”这一学习内容,我们可以在各个栏目放置相应的内容,如教学要求、学法指导、教学演示,以及学 生的作品与体会等。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信息收集、鉴别、筛选、整理、处理、传输、表达等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本阶段主要采取的修正措施。 9 1) 采用适当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有效性 ; 2) 建立教学平台, 加强学生自主学习, 提高教学有效性 ; 3) 将学生信息技术学习中的问题研究小报告汇编成册 4)组织本课题组成员撰写有质量的课题研究论文,总结教学与实践中的经验和体会,为本课题下一阶段更好地展开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观察 在本阶段的实验中,我带着第一阶段出现的的问题和其对应 的修正措施,深入到各个课堂中听课、调研,多次与执教教师进行讨论和研究。 主要的观察内容如下: 1)观察修正措施是否恰当、有效,能不能解决第一轮行动研究中出现的问题; 2)观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疑难和问题; 3)观察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 反思 通过对教师的反思日志、学生的学习反思表、学生学习活动的记录分析,发现教师对 教学方法 比较熟悉, 能根据教材的需要灵活采用教学方法 ,教学的积极性和成功感明显提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对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未能进行有效的评价 ;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反思中 都认为虽然各个环节设计比较合理、流畅,但由于时间和能力的问题,有些教师在教学实施中不能很好运用; 3)在教学实施中,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辅助者,但教师普遍认为工作量太大,需要应对的问题比以前课堂教学多。 4) 教学平台的作用未能充分体现。 小结 在第二循环研究中,根据学生和教师反映和反思的情况, 教师对有效课堂的把握较第一轮有明显的进步,但仍存在一定问题。 1) 适当借助网络教室的优势,利用交互性强的多媒体课件等手段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师 — 生互动、生 — 生互动。 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 2) 建立合适 的评价机制,做到有练必评,有评必记。 评价方式多元化,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动力。 3) 学生基本能以问题解决者的身分去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或制作电子作品 3 第三轮行动研究 1 ) 目标 a)修正第二轮行动研究中出现的问题; b)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进行有效的评价。 10 2。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