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简介内容摘要:
掌握对流干燥过程的物料与热量衡算,计算干燥速率,能够对干燥任务进行设备选型和参数确定。 多媒体教学 课堂讲授 习题 12 第 6 章结晶与膜分离 结晶 膜分离 了解结晶分离过程; 了解膜分离技术 了解膜分离装置 多媒体教学 课堂讲授 4 学习参考书 (注明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食品工程原理》 冯 骉 主编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20 年第 1 版 《食品工程原理》 杨同舟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2020 年 3 月第 1 版 《分离的科学与技术》 张瑾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8 年 第 1 版 8 生物化学 开课院系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课程编号 : 090302101205 课程英文名称 : Biochemistry 课程总学时: 68 总学分 : 4 含实验或实践学时 : 0 学 分 : 0 推荐使用教材 : 生物化学 编 者: 王镜岩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 : 2020 年(第三版)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 本课程面向食品科学、生物工程等工科专业。 其先修课程包括: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主要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形成结构决定功能的概念;掌握主要代谢途径,理解生命 新陈代谢过程的分子机理;了解遗传信息传递的分子过程。 掌握蛋白质、核酸、酶、糖类、脂类的主要分析和分离方法。 使学生具备系统、全面的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实验技能,并初步形成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活跃的创新意识。 核酸及 DNA 复制、转录、翻译等内容以英语为主进行教学。 考试形式: 本课程采用期末闭卷考试成绩与 平时作业及课堂反应情况相结合的方式考核。 百分制计分,考试成绩占 80%,平时作业成绩占 20%。 授课内容(细化到章、节、目) 教学目标 授课模式 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发展中的生物化学 了解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发展简史和发展趋势 多媒体 2 第二章 蛋白质 167。 21 蛋白质通论 167。 22 氨基酸 167。 23 蛋白质的共价结构 167。 24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167。 25 蛋白质的高级结构 167。 26 蛋白质的分离分析 掌握 20种氨基酸的结构特征和性质。 掌握蛋白质的一二三四级结构各个结构层次中的相关概念。 建立低级结构决定高级结构,结构决定功能的观念。 了解蛋白质常用分析技术,掌握层析分析的原理和主要层析技术。 多媒体结合传统教学手段 14 9 第三章 酶 167。 31 酶的概念命名和分类 167。 32 酶促反应动力学 167。 33 酶 的专一性,活性中心和作用机理 167。 34 酶的调控 167。 35 辅酶与维生素 掌握酶的特性和有关概念。 掌握酶催化的米氏方程,以及可逆抑制情况下的参数变化。 掌握酶催化的分子机理。 掌握酶调控的三种主要手段。 熟悉维生素和辅酶的结构和功能。 多媒体结合传统教学手段 8 第四章 糖类 167。 41 单糖 167。 42 双糖 167。 43 多糖 167。 44 糖蛋白和蛋白聚糖 掌握单糖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掌握双糖、多糖的结构和性质。 了解糖蛋白和蛋白聚糖的结构和功能。 多媒体结合传统教学手段 3 第五章 脂质和生物膜 167。 51 脂酰甘油类 167。 52 磷脂 类 . 167。 53 萜类和类固醇类及前列腺素 167。 54 结合脂类 . 167。 55 生物膜的组成和分子结构 掌握脂酰甘油的结构和脂肪酸的结构、命名。 掌握磷脂的结构。 熟悉萜类和类固醇类及前列腺素的结构及生物功能。 了解结合糖脂、脂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掌握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 多媒体结合传统教学手段 4 第六章 糖代谢与氧化磷酸化 167。 61 糖的分解代谢 167。 62 氧化磷酸化 167。 63 糖异生 167。 64 糖的其他代谢途径 掌握糖代谢的主要途径:酵解途径、TCA 循环、糖异生的反应过程及关键步骤的调控,和生理意义。 掌握磷酸戊糖途径的过程和生 理意义。 了解其它代谢途径。 掌握氧化磷酸化的有关假说。 掌握化学渗透学说的理论要点。 掌握主要分解代谢过程能量收支的计算。 熟悉能量代谢的调控。 多媒体结合传统教学手段; 讨论:对几种氧化磷酸化偶联假说的评价 10 第七章 脂类代谢 167。 71 脂肪酸和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 167。 72 脂肪酸和甘油三酯的合成 掌握 β 氧化的过程和能量收支的计算。 熟悉脂肪酸和甘油三脂的合成过程。 多媒体结合传统教学手段 5 第八章 氨基酸和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167。 81 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及脱羧基作用 167。 82 氨基酸碳架的氧化途径 167。 83 核 酸和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167。 84 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掌握转氨基和脱氨基作用的过程。 掌握鸟氨酸循环的过程。 熟悉氨在体内的转运。 了解不同动物氨代谢终产物的差异。 了解氨基酸碳架的氧化过程。 了解核苷酸分解和合成代谢的过程。 多媒体结合传统教学手段 4 10 第九章 核酸 167。 91 核苷酸及其连接 167。 92 DNA 的结构及功能 167。 93 核酸的理化性质 167。 94 RNA 的结构和功能 167。 95 核苷酸衍生物 掌握核苷酸的结构。 掌握 DNA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特点和理论要点。 掌握核酸的主要理化性质及分离分析方法。 熟悉主要的核苷酸衍生 物的结构。 多媒体(英文)结合传统教学手段 4 第十章 DNA 的复制 167。 101 参与 DNA 的复制的酶 167。 102 DNA 的复制的过程 167。 103 聚合酶链式反应 熟悉 DNA 复制的过程。 掌握半保留复制、半不连续复制的有关概念熟悉其实验证据。 熟悉反转录的概念。 掌握PCR 的原理,了解其应用。 多媒体(英文) 3 第十一章 转录 167。 111 RNA 合成的模板和酶 167。 112 转录过程 167。 113 转录后加工 167。 114 转录调控 167。 115 逆转录 熟悉转录的过程。 了解基因的概念。 熟悉转录后加工过程。 掌握操纵子学说。 多媒体(英文) 4 第十二章 翻译 167。 121 参与翻译的物质 167。 122 蛋白质翻译过程 167。 123 翻译后加工 167。 124 细胞代谢和基因表达调控 熟悉翻译的过程和翻译后加工的过程。 熟悉细胞代谢和表达调控的主要途径。 多媒体(英文); 讨论:蛋白质结构 4 第十三章 基因工程原理 167。 131 自然界的基因重组 167。 132 基因工程原理 了解自然界的基因重组现象。 掌握基因工程的原理,了解其应用,及生物、安全、伦理意义。 多媒体; 讨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3 学习参考书 (注明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 生物化学 沈 同 王镜岩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 年(二版) 普通生物化学 郑 集 陈钧辉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年(三版) 生物化学简明教程 聂剑初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年(四版)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 Horton et al., 科学出版社影印 2020( 3rd E) Biochemistry Lubert Stryer and Company 1981 (2nd E) 11 生物化学实验 开课院系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课程编号 : 090302102207 课程名称 :生物化学实验 英文名称 : Biochemistry experiment 推荐使用教材 : 1.生物化学实验(编者:徐玮 马洪明) 出版社: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 2020 年 8 月 2.《生物化学实验》(编者:陈钧辉等)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 2020 年 4 月 课程总学时 : 45 总学 分 : 周学时 : 3 学期安排 :第四学期 实验、实习场所 (校内、野外、海上等):校内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生物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 因此,生物化学实验是生化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方向。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论结合实际,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同时,学生也掌握了基本的生化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在生物科学研究方面具备基本的科研素质。 考核方式 :考查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序号 实验项目 基础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 研究性实验 学时 1 蛋白质的颜色反应 是 3 2 蛋白质的沉淀反应 是 3 3 用 Folin— wu 法定量测定血糖的含量 是 3 4 肝糖原的提取和鉴定 是 3 5 双缩脲法测定蛋白质的浓度 是 3 6 氨基酸的纸层析法 是 3 7 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法分离牛血清蛋白 是 3 12 8 酵母 RNA 的提取和鉴定 是 3 9 维生素 C 的定量测定 — 2,6— 二氯酚靛酚滴定法 是 3 10 DNA 的定量测定 — 二苯胺法 是 3 11 聚丙稀酰胺凝胶盘状电泳法分离牛血清蛋白 是 6 12 研究性实验 是 9 学习参考书 (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生化实验方法和技术》 张龙翔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年 7 月第二版 13 微生物学 开课院系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课程编号 : 090302101209 课程英文名称 : Microbiology 课程总学时 : 51 总学分 : 3 推荐使用教材 : 微生物学教程 编者 :周德庆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 : 2020 年第二版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 本要求 : 课程介绍: 微生物学课程既是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又是一门为其他课程提供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的专业基础课。 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类群、鉴定、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新陈代谢、遗传变异、传染与免疫,并对微生物引起的环境污染、食品污染与病害发生及微生物活动的控制等进行初步的认识,了解微生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与作用、微生物与人类及其它生物间的相互关系、微生物在工、农、医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实际应用等,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 学习,使学生能全面掌握和了解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训练和学会分析和解决微生物学研究、生产领域中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为学生从事微生物学领域科研、教学、生产、开发等工作建立较好的微生物学理论和技术基础。 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中要使得学生充分重视实验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必须有相当大比例的时间进行微生物学实验操作的训练和掌握微生物学领域独特的现代生物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适用专业: 适用对象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生物工程专业三年级学生。 考试 形式: 考试计分采用百分制,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 60%,期中测验占 30%,平时成绩占 10%。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期中测验采用随堂测验和学生课外整理论文的方式。 授课内容(细化到章、节、目) 教学目标 授课模式(指传统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等) 学时分配 绪论 第一节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微生物学的发展概况 了解本课程的目的、要求及范围 ;微生物学研究的意义;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学、食品卫生、环境保护和生命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中的重要应用。 课堂讲授 +随堂提问 1 学时 第一章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点;微生物的五大共性对人类的利弊。 课堂讲授 +随堂提问 1 学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简介
相关推荐
式顶管机 blade balance jacking machine 工作面被 网格 分成几个部分,目的是减小土体的长度,亦即减小滑移基面的大小。 根据顶管机直径的大小,网格可以作为工 作 人员的工作平台。 工作面可以采用水力或机械的方式进行破碎。 . 斗铲式顶管机 mechanical excavation shield 一种 敞口式机械挖掘顶管机,其内部装备有挖掘机械,可以实现工作面的
四 、 工序顺序的安排 轴类零件各表面的加工顺序,与定位基准的转换有关,即先行工序必须为后续工序准备好定位基准。 粗、精基准选定后,加工顺序也就大致排定。 主轴的工艺路线安排大体如下 :毛坯制造 ~~正火 ~~车 端面钻中心孔 ~~粗车 ~~调质 ~~半精车表面淬火 ~~粗、精磨外圆锥面 ~~磨锥孔。 在安排工序顺序时,还 应注意下面几点 : (1)外圆加工顺序安排要照顾主轴本身的刚度
后不产生 粉尘,且对人体无危害的中性清洁剂。 风管应减少纵向接缝,且不得有横向接缝。 矩形风管底板的纵向接缝数量应符合表。 采用涂密封胶或其他密封措施堵严。 密封材料宜采用异丁基橡胶、氯丁橡胶、变性硅胶等为基材的材料。 风管板材连接缝的密封面应设在风管壁的正压侧。 彩色涂层钢板风管的内壁应光滑;板材加工时不得损坏涂层,被损坏的部位应涂环氧树脂。 100 mm,空气洁净等级为 1~
留预埋工作,为以后施工打下良好基础。 整个施工周期有一个雨季施工,施工安排时一定要事先从现场、材料、设备、工序、安全用电和劳力准备等几个方面做好准备,对一些施工受季节影响的项目要安排好作业时间,尽量少受或不受季节施工的影响。 施工进度控制点 24 为保证该工程工期目标的实现,确定以下几个主要工期控制点进行进度控制: 第一控制点: 2020 年 06 月 28 日 开工; 第二控制点: 2020
5 厚 1: 水泥砂浆找平层,刷冷底子油一遍,30mm 厚高分子防水层,面撒中砂一层。 20 厚 1: 水泥砂浆粘结; 20 厚 1: 水泥砂浆保护层。 面盖 500 500 的预制架空隔热板。 ( 8)建筑物周边只有散水 无明沟,散水宽度 800,基层为 100 厚碎砖粘土垫层,面层为 60 厚 C15 混凝土面层。 楼地面工程 该工程的楼地面有地砖、细石砼及水泥砂浆等面层。
题(单字、词语、句子、字数的统计),一个操作 (输入文字、统计字数等 )。 五、梳理总结 拓展延伸 课堂总结:请学生总结本课的知识点,使大家对本节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不全面的由其他同学或教师补充。 六、 [板书设计 ] 汉字输入与保存 文字的输入 1.启动 word2020 2.选择输入法 字数统计(保存、不保存) 保存文章 第 3 课 错误文字巧修改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