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大棚蔬菜育苗技术内容摘要:

8 厘米。 采用水稳苗法分苗,即先在分苗畦内按行距开深和宽各 6~ 8 厘米的沟,用壶在沟内浇水,将苗按株距贴 在沟边,水渗后覆土将苗栽好。 分苗后立即覆盖塑料薄膜,并密封,以尽量提高畦温,促进秧苗扎根缓苗。 如在中午烈日下秧苗发生萎蔫,可覆盖少量苇毛苫或草苫遮花荫,午后揭开,至中午秧苗不再萎蔫时止。 瓜类和豆类蔬菜不行分苗,这一阶段结束即可定植。 定植前 7~ 10 天在床内浇水切块,夜间适当降温,进行定植前低温锻炼。 ⑵ 成龄苗阶段的管理 这是幼苗期的第二阶段。 时间是从分苗到定植前。 用阳畦分苗的大约需要30~ 40 天。 在此阶段内,秧苗要完成总生长量的 90%以上。 更为重要的是,早期产量的花芽均在此期分化,如番茄从第三片真叶展开 ,条件适宜时,每 2~ 3天可分化一个花芽,成苗阶段可完成第四穗花的花芽分化。 而花芽分化的多少,花芽素质的好坏,均取决于此时期内苗床管理。 因此,此期是苗期管理的重点阶段。 在措施上,必须给以适宜的温度,充足的光照和良好的营养条件。 适宜的苗床温度:茄子、辣 (甜 )椒白天 25~ 30℃ ,夜间 15~ 18℃ ,地温 20℃ 左右;番茄白天 20~ 25℃ ,夜间 13~ 15℃ ,地温 18~ 20℃ ;结球甘蓝白天 20~ 25℃ ,夜间10~ 12℃。 在管理上,要根据天气情况掌握揭盖不透明覆盖物的时间,尽量争取早揭晚盖,延长光照时间。 根据床内温度状况 掌握通风时间和通风量;特别要注意夜间床内温度的变化,前期防止夜温偏低,中、后期防止夜温偏高。 此阶段容易发生的问题,一是由于光照不足,夜温偏高,氮肥过多和土壤水分过高,形成徒长苗,其形态表现为茎细长,叶变薄,叶色变淡绿,节间明显加长,根系发育不良。 这种徒长苗 ,花芽分化和发育都差,数量也明显减少,移栽后大缓苗,易落花,不易获得高产。 二是由于控制过度,幼苗生长发育受到过分抑制,形成老化苗。 主要原因是夜温偏低,床土水分明显不足。 其形态、表现与徒长苗相反,节间短、叶量少、叶片小,秧苗生长速度慢,严重者停止生长。 老化 苗定植后生长缓慢,易落花落果,产量也低。 苗期一般不行追肥,为了补充秧苗的营养,可视苗情行根外追肥。 一般喷施浓度为 %的磷酸二氢钾溶液;如苗叶色偏淡,可混合 %的尿素溶液一起喷施。 苗期喷 2~ 3 次即可。 夏秋季育苗,成苗期主要是做好防雨和雨后防积水,还要做好喷药防治病虫害,主要虫害有蚜虫、白粉虱、菜青虫等。 黄瓜、番茄苗还可喷 1~ 2 次 83 增抗剂防治病毒病。 ⑶ 移栽前的锻炼 早春育苗对秧苗移栽前的锻炼是苗床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 目的在于增加秧苗对大田栽培环境的适应能力。 方法是在定植前 7~ 10 天逐渐降低苗床 温度,加大通风量,逐渐撤除床面覆盖物,直到定植前 3~ 4 天全部撤除覆盖物,使育苗场所的温度接近栽培场所的温度。 采用营养土块育苗的,可结合浇水切块一齐进行。 在大棚内育苗,大棚定植的秧苗,由于育苗环境与栽培环境变化不大,可以稍行锻炼。 为了减少病害发生,定植前茄果类秧苗可喷一次 240 倍石灰等量式波尔多液。 瓜类秧苗,可喷一次 600~ 800 倍百菌清。 西瓜苗用 50%复方多菌灵胶悬剂500 倍液浇灌两次防枯萎病。 3. 早春育苗期间灾害性天气的苗床管理 ⑴ 阴冷天气 根据山东的气候特点,冬、春季节常有连续阴天的寒冷天气。 采用阳畦育苗,遇到这类天气若以为天冷、无阳光,而连续几天不揭不透明覆盖物,一旦天晴再突然揭开,常常发生严重倒苗。 这是因为秧苗在较长时间的黑暗环境中,体内营养物质消耗很大,秧苗十分虚弱,晴天后突然揭开,秧苗根系吸收的水分少于蒸腾,所以会萎蔫,以至死亡。 再者,苗床内施有大量有机肥料,分解中会产生一些有害气体;秧苗的呼吸也会产生较多的二氧化碳,几天不揭苫、不透气,会因有害气体积累过多,而使秧苗的呼吸作用受到抑制,引起中毒。 遇连续阴冷天气,在苗床管理上,苇毛苫等不透明覆盖物应适当晚揭早盖,以利保温,使秧苗增加散射 光。 揭苫后,如果畦温不下降,就不要急于盖苫;揭苫后,若畦温上升,可在下午 3 时前后盖苫;揭苫后,若畦温下降,可随揭随盖,或趁午间气温较高时,揭苫后略等一会再盖。 另外,遇连续阴冷天气时,须加强夜间保温,可以增加覆盖物。 在阴冷天气时,可以不通风。 ( 2)雪、雨天气 白天开始下雪时,要立即覆盖苇毛苫等不透明覆盖物,停雪后立即扫雪。 如果夜间降雪,翌日雪停后马上扫雪,并及时揭开苇毛苫等不透明覆盖物。 遇到连续阴雪天,不管雪停与否,都要及时扫雪,并趁午间雪暂停时揭苫,或随揭随盖,且不可数日不揭苫。 连续阴雪天骤然转睛时,揭苫 后要注意观察苗情变化,若发现秧苗有萎蔫现象时,要立即覆盖苇毛苫遮花荫。 待秧苗恢复正常后再揭开,萎蔫时再盖上,恢复后再揭开。 经如此揭盖管理,约 2~ 3 天后,即可转为正常揭盖。 遇此种情况,若不采取盖苫遮荫措施,极易造成倒苗。 育苗中后期,有时遇上雨天。 一般说来,白天开始下雨时,可暂不覆盖不透明覆盖物,避免淋湿。 如果傍晚雨还不停,而且温度又偏低时,则应盖苫,最好在苫上面盖一层薄膜防雨。 如果夜间温度不低于 5~ 8℃ ,也可以不盖苫。 一定要避免雨水淋入畦内,以防影响秧苗生长发育。 ( 3)大风天气 不论是南风还是北风,凡遇大 风天气时,白天要注意把塑料薄膜固定好,不使被风吹跑。 傍晚盖苫时,要注意顺风向压盖苇毛苫,必要时加盖一层草苫,并将四周压好,防止夜间大风吹跑覆盖物,使秧苗受冻。 北风天气时,因有风障挡风,如果天气晴朗,仍应适当通风,避免畦温过高。 育苗中后期遇南风天气时,因气温往往偏高,常因急于通风或不注意通风口方向,使风直接吹入畦内,造成伤苗。 遇此情况,可在育苗畦的里口通风。 另外,大风天气还要注意将薄膜固定好。 ( 4)中午前后有云天气 进入 3 月份,中午前后阳光较强,苗床内温度变化较快。 如果午前为有云天气,常因畦温不高,不 行通风;当云过日出,床内气温会迅速上升,如果通风不及时,发现秧苗有萎蔫现象,不要急于通风,要先降温,后通风。 方法是,先用苫子覆盖床面,秧苗恢复正常后再通风。 如果末发现秧苗萎蔫,应及时通风。 育苗中后期秧苗较高,接近塑料薄膜时,还要注意防止中午前后阳光强烈烤伤秧苗。 (四)壮苗的概念 培育素质优良的蔬菜秧苗是育苗的目的,秧苗优良一般称为壮苗。 蔬菜壮苗的外部形态和生理生化性状标准,因蔬菜种类的不同,生产目的和生产习惯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标准。 但是,所有的壮苗有一个共同的基本特点是:定植到生产田后有较高的生产力,总产量 高。 用于早熟栽培的应具有早熟性,是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因素。 具有以上基本特点的壮苗一般必然具有以下优良素质:外部形态整齐、旺盛,给人健壮的感觉,生理生化性状旺盛,指标适宜,苗龄适当,定植到大田后适应性强,生长发育旺盛。 (五)壮苗的标准 秧苗的外部形态因素,一般包括秧苗的高度、茎粗度、叶片数、叶色、株形、叶面积,根系大小和株体的干、鲜重等。 这些因素测定比较容易,能直观的反映出来,一直是传统育苗技术中常用的衡量秧苗素质的主要因素。 目前认为壮苗的形态特征一般是:秧苗生长健壮,高度 适中,大小整齐,既不徒长,也不老化;叶片大而厚,颜色正常,子叶和叶片都不过早脱落或变黄;根系发达,干物质含量高,果菜类秧苗的花芽分化早,发育良好等。 上述形态特征多是直观的概述,不容易进行科学概念的比较。 为此,有必要提出判断壮苗的数量指标,日常用的判断蔬菜壮苗的数量指标有如下几种: (1)全株干重和根干重。 一般认为数值越大,秧苗越健壮。 (2)茎粗/茎高。 此值越高表示秧苗越健壮。 (3)地下部的干重/地上部的干重。 即根冠比,此值越大表明秧苗的根系发达,秧苗生长健壮。 (4)节间长度。 此值是秧苗高除以叶片数的 数值,此值越小表明秧苗越健壮。 以上各项衡量秧苗壮弱的数量指标都有一个先决条件,即需在相同的育苗条件下 (如育苗方式,苗龄等等 ),才能应用比较。 除了壮苗外,与其相对应的是徒长苗、僵化苗、老化苗、病苗,这些苗统称为劣苗。 徒长苗的特征是茎细长,节间长、叶薄、色淡、叶柄细长,子叶早落,下部的叶片往往提早枯黄,根系小。 这类秧苗适应性差,定植后生长发育缓慢,产量较低。 僵化苗、老化苗的特征是:茎细发硬,叶子发黄,根少色暗。 这类秧苗定植后生长缓慢,开花结果迟,结果期短,容易老衰。 病苗的特征是:茎叶上有病斑,有的地上 部显然正常,但根部有变褐,腐朽征状,秧苗发育迟缓。 应该指出,壮苗和劣苗是相对的,在生产上,除了很典型的外,壮苗和劣苗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之间还存在着各种程度的中间类型。 我国蔬菜育苗中,常把叶色做为衡量秧苗壮弱的重要标志。 传统的习惯认为秧苗叶色越深越好,具有墨绿、紫绿、浓绿色叶片的秧苗才是壮苗。 研究证实,这种叶色是一种低温下生长的表现。 当秧苗经常处于 10℃ 以下的低温环境中,叶片内就会形成大量紫色的花青素,这些色素不仅加深了叶片的颜色,而且抑制了叶片中叶绿素的生理功能,是一种有害物质。 凡是叶色过深的秧苗都有 不同程度的僵化、老化现象。 这种片面的认识是和依靠日光加温的传统育苗方法联系在一起的。 早春气温很低,秧苗生长缓慢,要想育成较大的秧苗,就必须提前播种。 播种越早,育苗温度就越低,致使秧苗叶色加深。 秧苗叶色过深反映了秧苗的绝对苗龄较长和苗体较大的一方面。 在传统的育苗方法中,凡是叶色正常的秧苗,多是在气温较高的晚春中播种的,育苗时间短,苗体也较小。 这两种秧苗相比较,显然是苗株较大的秧苗受欢迎。 因此,过深的叶色也成了 “ 壮苗 ” 的标志,加上徒长苗等劣苗的叶色较浅,就更加深了这一偏见。 在蔬菜工厂化育苗技术中,不存在温度过低 的问题,叶色和秧苗的大小没有任何关系,因此,叶色过深不是壮苗的标志,而是僵化苗的表现。 我国蔬菜育苗,特别强调培育矮壮苗,认为秧苗的株体矮是壮苗应具有的特征之一。 这一认识与传统的育苗技术水平也是分不开的,在传统的育苗设施中,苗距较小,不可能培育出很大的秧苗,秧苗过高和徒长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壮苗应当矮一些。 早春生产中,秧苗定植到大田时的温度较低,为了适应这种环境,在育苗时控制的温度也较低,育苗前期自然温度较低,在这种低温环境中,抑制了秧苗的生长速度,育成的秧苗就具有了矮粗的特点。 传统的育苗技术,对秧苗的生 长,往往采取了 “ 控 ” 的措施,即利用少水、低温等措施,抑制秧苗的生长,结果也造成了秧苗 “ 矮粗 ” 的弱点。 但是,由于“ 控 ” 的结果,严重地削弱了秧苗的生理活动,往往包含了秧苗僵化的弱点。 近年来,随着工厂化育苗技术的发展,育苗的环境条件有所改善,育苗由“ 控 ” 改为促、控结合,以促为主。 因秧苗所处的环境条件比较适宜,生长发育建设大大加快,蔬菜秧苗形态逐渐高大。 研究证明,只要秧苗不过分徒长,在生理苗龄相近的情况下,秧苗的高度与产量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所以,今后培育壮苗时,不应过分强调 “ 株矮 ”。 以上所提的两个方面进一步表明 ,对壮苗的形态特征的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逐步发展的,传统的认识观念应该不断更新。 蔬菜育苗的目的是经济利用土地,节省管理,培育壮苗以提高产量。 蔬菜秧苗在育苗畦内占用时间的长短和秧苗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上述目的实现。 这就是秧苗的苗龄问题。 苗龄是鉴别秧苗素质的重要指标。 壮苗的苗龄必须适当,在蔬菜育苗中研究和掌握适宜的苗龄是一个重要问题。 ⑴ 苗龄的类别 苗龄是表示蔬菜秧苗生长发育的大小和长短的统称。 因衡量角度不同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绝对苗龄 (又称 “ 日历苗龄 ”) ,它是以从播种至定植大田所经历的育 苗天数来表示,如 60 日龄、 80 日龄等。 一种是生理苗龄,它是以秧苗的生长状态来表示,通常用秧苗的叶片数来衡量,如子叶苗、 5 叶苗、 8 叶苗等。 这两种苗龄在传统育苗技术中是相互关联的,即绝对苗龄越长,秧苗生长的越大,生理苗龄也越大,一般常用长龄大苗来表示;对应的就有短龄小苗和适龄壮苗之分。 目前育苗技术多样化,育苗环境条件如温度,设备等差异很大,育成生理苗龄相同的秧苗,其绝对苗龄则相差很大。 同样道理,在相同的绝对苗龄时,育苗条件的差异可导致秧苗的生理苗龄大不一致。 在这种情况下,绝对苗龄只能表示秧苗生育的天数,反映不出 秧苗的生育状态,而生理苗龄只能表示出秧苗的生育状态,反映不出秧苗生育的天数。 为了正确的表示秧苗的年龄,应同时采用绝对苗龄和生理苗龄来表示。 ( 2)生理苗龄 生理苗龄是用秧苗的外部生育形态来反映的,一般是用它的叶片数来表示。 由于它对秧苗的素质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且反映直观,群众掌握利用方便,所以把它单独列入秧苗素质的一项指标。 蔬菜秧苗适宜的生理苗龄标准,不同的蔬菜种类各不相同,同一种蔬菜不同的品种也不相同,如早熟甘蓝的秧苗以 5 叶龄为宜,而晚熟甘蓝则以 8 叶龄为宜。 通常早熟品种比晚熟品种要小一些。 同一品种蔬菜秧苗 的生理苗龄,在不同地区也往往掌握不同的标准,北方地区普遍认为辣椒秧苗定植的适宜苗龄是 8~ 10叶现蕾,而江南某些地区要求的生理苗龄很大,菜农常用已开花的辣椒秧苗定植。 同一品种蔬菜秧苗的生理苗龄也因栽培环境和季节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标准。 如在保护地条件下,蔬菜的生育条件较好,栽培的目的以早熟为主时,秧苗的生理苗龄就大一些。 而在露地条件下,秧苗的生理苗龄应当小一些。 蔬菜秧苗适宜的生理苗龄受育苗环境和设备的约束,当育苗面积大,秧苗的密度小的时候,秧苗的生理苗龄可以大些。 否则易引起徒长,降低了秧苗的素质。 蔬菜秧苗的生 理苗龄与秧苗的干重和开展度成正相关,即生理苗龄越大,全干重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