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示范建设方案内容摘要:
达到毕业 生人数的 254%, 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超过 99%。 浙江省制造业的强势发展与其对高技能人才的强烈需求形成了机械制造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良好基础。 1.浙江省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工艺实施类人才 装备制造业是机械制造业的基础工业。 上世纪 90 年代起美、日、德 等国工艺装备技术水平日益提高,而且专业化生产程度达到了 80%以上。 我国要追上发达国家的工业水平,装备制造业必须快速向前发展。 对于浙江省机械行业尤其是众多的民营中小企业,工艺技术的革新与改进是提高产品质量、技术升级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对浙江省部分大中型制造企业的18 个车间与 杭州、台州区域 20 家中小企业调查,企业不仅需要操作与维护 机械加工 设备的高技能人才,而且对工艺实施人才的需求尤其迫切。 目前,在车间一线的工艺员约占员工的 1%,大中型 企业车间技术组中以工艺为基础的生产组织与管理(工时定额与材料定额计算)人员普遍短缺 ;中小企业中工艺知识面广、熟悉各岗位工作流程的实施人员更为缺乏。 因此,必须加快工艺实施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2. 浙江省机械制造类中小企业 对 专业技术应用能力 的 需求 分析 企业调查表明,浙江省机械制造类中小企业对 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的技术应用能力要求主要体现在机械加工设备操作与 维护、工艺规程编制、 生产成本管理(工 12 时定额与材料定额计算)和车间一线生产的组织调度和管理上。 综上所述,为适应浙江省机械制造业企业对工艺人才的需求,机械制造专业应以中小企业生产一线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 现场 工艺实施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 ,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充分满足企业创新、技术进步的要求。 二、建设基础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是学院重点建设专业, 主要面向制造业培养机械设备操作与维护、 机制工艺编制、工装设计与制造、机械产品质量检验监督、 生产组织与管理等高技能人才,目前 在校生 500 余人。 1. 教学改革 专业 以工艺应用实施为主线,通用技能与职业综合技能结合,教学软件与硬件建设结合,多门课程和多个实践环节同步 开展教学改革。 主干课程开出一定比率的现场教学、讨论课、案例分析课、实际加工讲评课,充分体现应用技术类课程突出实践技能和综合技能的特点。 专业现有 省级精品课程 1 门、省级重点建设教材 1 本,承担省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2 项。 2. 校内实训基地 学院建有机电训练中心、机械基础训练中心、机械制造工艺技术中心等实训基地。 机电训练中心配备车、铣和数控机床等相应各类加工设备,机械基础训练中心配备各类测量仪器、创新 设计机构等设备,机械制造工艺技术中心配备各类工夹具、机械拆装装置等,满足了专业学生技能训练的需要。 3. 校外实习基地 在浙江杭叉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娃哈哈集团精机公司等机械制造企业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 学生可在这些企业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就业。 近 2 年来, 专业教师参与 企业的 技术服务 工作 5 项 , 每年为 企业培训员工 200 余人。 4. 注重对学生机械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教育取得良好成绩 开展素质教育与“双休日”工程, 开设了 “ 机械 创新 设计概论 ” 课程 ,成立各种课外科技活动小组,结合各类 专业大赛与校园科技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 近 2 年 专业学生在 浙江 省 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中连获一等奖 ,居省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之首。 5. 初步建立了一支双师素质的专兼结合师资队伍 本专业拥有专任教师 15 人,其中副教授 6 人、高级工程师 5 人。 专任教师 13 中有 9 位来自企业;教师均具备双师素质,另有企业兼职教师 8 人。 三、建设目标 实践“职业发展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工艺实施为主线,构建基于“工艺实施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发准工艺师职业标准,培养面向中小企业生产一线的“机械工艺师”。 建设传统与现代制造技 术有机结合,符合“真设备、真项目、真要求”的校内实训基地,成为省内中小机械制造类企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区域职工培训、工艺技术服务中心。 具体如下: 1. 构建基于工艺实施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对接生产现场、对接关键技术、对接典型工艺”,设计工学结合型工艺装备技术教学方案和内容。 与浙江省机械工业联合会等行业、企业共同开发工艺实施专业教学标准;与浙江省机械工艺研究会、合作企业共同开发浙江省准工艺师职业资格任职标准。 建设《机械基础综合实训》、《机械 CAD 综合实训》、《机械加工工艺与实施》、《夹具应用技术》、《生产组织与 管理》等 5 门优质核心课程,编写《 CAPP 技术与实施》、《机械装置拆装实训》 2 门课程的特色教材。 2. 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 通过到国外进修学习先进的职教理论、专业建设理念和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下企业挂职锻炼,开展技术服务等多种途径,培养专业带头人 2 人,骨干教师 6 人,建成省内在工艺技术应用与教学方面有一定影响的教学团队。 在原有专业教师 15 人,兼职教师 8 人的基础上,通过引进和培养使专任教师达 18 人、 双师 素质教师达 100%。 以企业工艺技术人员为主的 兼职教师数 稳定在 20 人左右。 3. 加大 校内“真设备 、真项目、真要求”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 在原有实训室基础上, 改建工艺及创新实训室、金工实训室,新建 组合夹具与虚拟设计实训室、工艺装备展示室、 激光加工车间和机械零部件测绘实训室,成为省内中小机械制造类企业的人才培养与工艺技术服务中心。 编写 实训教材、开发仿真软件等 ,完善实训管理制度和顶岗实习管理制度 ,探索新型的产学合作教育运行管理机制。 新建 12 家校外实习基地和 14 家合作企业;建立衢州等产学合作工作站。 4. 双证融通,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 加强学生工艺实施能力培养,使毕业生在掌握车、钳的基本技能,具有 车或钳中级证书、初步具备工艺现场实施能力的基础上,达到能从事和胜任一线机械 14 加工设备操作,具备车间级的工艺实施能力, 20%毕业生具有车、钳高级证书或多证书,具有较强的现场测绘与查找资料解决问题能力,能将机械基础知识用于实践,能根据零部件技术要求进行生产。 并突出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使毕业生具有一定的吃苦耐劳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四、建设内容 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深化工学结合, 加强 理论与 实践 一体化 教学。 通过解构工艺实施过程的能力结构,重构课程体系;遵循知识、能力培养的递进规律,采用项目课程“轮式”滚动、单项实训与 综合实训递进 的教学 方式,着重 培养三大核心 能力:即机械 基础技术应用 能力、 机械加工设备操作 能力、 工艺实施 应用能力。 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形成“校企携手、全程管理”的工学结合新型管理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带着工作经验走向岗位。 (一)人才培养模式 1. 就业岗位群与能力分析 通过对浙江省制造业企业高技能人才需求的调查与分析,在浙江菲达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的专家指导下,确定以工艺实施类人才为培养目标,由此确定专业的就业岗位群与对应的能力要求,如图 311 所示。 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熟悉现代制造技术,掌握机械制造基本方法,具有机械加工设备操作、维护技能,工艺实施等现场技术应用及管理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遵纪守法、诚信、敬业、有责任心,适应社会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创造能图 311 以工艺实施为主线的就业岗位群与能力分析 工艺实施 车间操作岗位 机械加工设备的操作维护能力 车间技术岗位 机制工艺规程的编制与实施能力 工装设计与制造能力 车间管理岗位 其他岗位 机械产品的质量检验能力 工时定额、材料定额计算能力 生产组织与调度能力 产品营销、售后技术服务 能力 首岗能力 岗位适应能力 可持续发展能力 15 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专业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目标,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 相对发达的杭州地区装备制造业企业群为产学合作主基地,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双向互动和长期合作,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有机结合起来,实践职业发展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设计“工学交替、能力递进、企业参与”的全程化校企合作教育方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具体如图 312 所示。 图 312 工学交替的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学院与企业共同制订,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校内学习期Ⅰ:机械基础技术应用能力和首岗能力培养 此阶段 以首岗能力形成为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的 机械 基础技术应用 能力 和机械加工设备操作 能力。 学生进入校内金工实训室或校内生产性附属工厂,在机械加工设备操作岗位上见习 23 个月,并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在有工程实践与企业经历的专业教师和企业实训教师指导下,完成车、钳工种的职业能力训练;同时结合实践活动开展相关机械基础技能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零部件测绘、简单机械零件设计的能力,实施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一体化教学,由专职教师和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从而使学生了解与感受本专业的职业特点、工作内容及能力要求,明白自己的能 力差距与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产生新奇感,激发学习的欲望。 经过该阶段的训练,学生达到车或钳中级工水平,初步具备首图纸分析 工艺与装备基础知识单元 工艺装备实施认知实习单元 校内基地工艺实施实训单元 校外基地工艺实施实训单元 机械加工认知实习单元 机械基础训练中心 机制工艺技术中心 激光制造技术中心 装配工艺应用单元 夹具技术应用单元 零件加工工艺单元 现代加工技术单元 校外实习基地 工艺分析 工艺方案制订 工装设计制造 生产组织 产品质量检验分析处理 校内学习期Ⅰ 校外实习期Ⅰ 校内学习期Ⅱ 校 外实习期Ⅱ 数控加工技术中心 16 岗能力,为进入企业顶岗实习打好基础。 2)校外实习期Ⅰ:与岗位技能结合的企业顶岗实习 此阶段安排在第四学期 5 月~ 8 月期间进行,主要培养学生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以及综合职业素质。 顶岗实习教学环节让学生在企业现场学习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专业技能,直接参与加工与设计等车间、部门的工作,了解企业生产的全过程。 学生在初步具备首岗能力的基础上,结合岗位技能训练、机械加工工艺 规程编制等课题有方向地在企业的专业岗位上实践(由学生与指导教师共同确定或由企业指定)。 为加强过程管理、保证质量,通过学院成立的产学合作工作站网络将学生(结合学生就业意愿)安排到多家企业单位,由企业指定指导教师,采用师傅带学徒的方式,让学生到真实工作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同时由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顶岗实习进行考核与评价,引导学生思考顶岗实习过程的每个环节,仔细体会所学知识与生产实际的关系,增强就业危机感和学习的紧迫感,结合学生就业意愿调整个人的后续学习计划,弥补知识与技能的欠缺,对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还可以及时请老 师帮助解决。 3)校内学习期Ⅱ:专业专项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培养 这是专业专项技能培养的集中阶段,主要在四、五学期中进行。 在此阶段,通过对机械制造专业核心技术能力如工艺规程编制、夹具设计与应用、生产组织与管理等的学习与训练,使学生获得能覆盖相近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强化学生的专业专项技能,让学生带着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去寻找解决方法,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教学以项目课程的方式进行,由学院教师和企业工艺人员采用企业工艺实施案例进行授课,培养学生的创新与思考能力和进一步学习、应用的能力。 4)校外实习期Ⅱ:与就业结合 的顶岗实习 此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安排在第六学期进行。 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和就业意向,由学院推荐学生到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单位进行试用,学生在企业中结合就业开展顶岗实习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在企业相应岗位中带薪工作,为就业作好心理和技能准备。 机械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的四阶段贯穿了职业、实践、开放的思想,学习和实践互相渗透,技能培养与素质教育、德育教育逐步递进,由企业技术能手和学院双师素质教师实施教学,课程内容体系以职业岗位群需要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为依据进行构建,课程教学场所主要在校内实训基地或企业,课 程考核以技能应用能力为主要标准。 17 (二)课程体系改革与课程建设 1. 构建基于工艺实施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根据就业岗位群技能分析,在企业工艺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构建 基于工艺实施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具体如图 313 所示。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示范建设方案
相关推荐
technical theory to determine SCDMA indoor coverage Meritus INTRODUCTION III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building system construction。 bined indoor coverage system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safety
8 厘米。 采用水稳苗法分苗,即先在分苗畦内按行距开深和宽各 6~ 8 厘米的沟,用壶在沟内浇水,将苗按株距贴 在沟边,水渗后覆土将苗栽好。 分苗后立即覆盖塑料薄膜,并密封,以尽量提高畦温,促进秧苗扎根缓苗。 如在中午烈日下秧苗发生萎蔫,可覆盖少量苇毛苫或草苫遮花荫,午后揭开,至中午秧苗不再萎蔫时止。 瓜类和豆类蔬菜不行分苗,这一阶段结束即可定植。 定植前 7~ 10 天在床内浇水切块
型性能,降低结晶倾向和结晶速度,增加玻璃的高温粘度 ,提高玻璃的化学稳定性和机械强度 Na2O: 纯碱,芒硝 可以降低玻璃的 粘度,使玻璃易于融化,有利于降低溶质温度,节约能源的作用,是最好的助熔剂。 碎玻璃 可以节约原料,加速玻璃熔制过程,节约能耗,提高融化率,有利于澄清和均化,改善成型性能,而且保管简便 物 料 的衡 算 物料衡算的目的:计算各种原料的需要量以及从
、橡胶、可可、咖啡、沽棕、胡椒、药材等其 他多年生作物的园地。 0300 林地 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以及沿海生长红树林的土地。 包括迹地,不包括居民点内部的绿化林木用地、铁路、公路征地范围内的林木,河流、沟渠的护堤林。 0310 有林地 指树木郁闭度≥ 20%的乔木林地,包括红树林地和竹林地。 0320 灌木林地 指灌木覆盖度≥ 30%的林地。 0330 其它林地
心健康水平,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形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 二、课程基本内容和要求 基础体育课 为一年级学生开设的体育课程(两个学期共计 72 学时)。 对于来自各中学的新生需要进一步加强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学习体育方面的基 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增强学生的体质和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为今后上好选项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篮、排、足三大球
和邀请函等)、身份证、职称外语合格证书(或免试材料)、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证书(或免试材料)、学历证书、学位证书、现职称证书或文件 副研究员、 助理研究员 身份证、职称外语合格证书(或免试材料)、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证书(或免试材料)、学历证书、学位证书、现职称证书或文件 研究实习员 身份证、学历证书、学位证书 教育管理 研究员 、 副研究员、 助理研究员 身份证、职称外语合格证书(或免试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