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教学大纲内容摘要:

第六章 电子系统可靠性设计 4 4 第七章 机械结构可靠性设计 3 3 第八章 可靠性试验 1 1 第九章 单元产品的可靠性评估 3 3 第十章 复杂产品(系统)的可靠性评估 1 1 第十一章可靠性管理 1 1 五、教 材及参考书 教 材:刘品.可靠性工程基础,中国计量出版社, 六、说明 本课程与先修课和后续课的联系和分工:本课程直接应用先修课的理论知识及结论,并应用概率论、数理统计和工程技术基础知识。 七、考核方法 笔试(闭卷) 大纲制定者:刘丽冰 大纲审定者:徐安平 大纲批准者:范顺成 大纲校对者:张思祥 《 RPM 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RPM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课程类型:选 修课 学 时: 30 学时 适用对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电工程专业本科生适用 先修课程: CAD/CAM、精密机械设计、数控技术 一、本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及对先开课程的要求: 该课程是为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电工程专业本科生所设置的一门选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快速原型制造技术的工作原理,熟练掌握 RP 数据处理过程;熟悉和掌握 RP 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基本操作。 对于先开课程,要着重讲授 CAD/CAM、精密机械 设计、数控技术的一般原理和设计方法。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 RP 技术产生的背景及意义,熟悉和掌握成形学基本概念、 RP 成形原理及其主要的几种工艺方法;熟悉 RP 与相关学科间的关系以及国内外 RP技术发展及应用现状;熟练掌握 RP 数据处理过程;熟悉和掌握 RP 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基本操作;了解逆向工程技术在 RP 技术中的应用。 三、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 RP 技术产生的背景及意义;成形学基本概念及 RP 成形原理; RP 过程及其前后处理; RP 主要的几种工艺方法; RP 与相关学科间的关系; RP 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基本操作; RP 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包括三维实体造型技术, CAD 与 RP 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技术,逆向工程与 RP 技术等);国内外 RP 技术发展及应用现状等。 具体分配如下: 167。 1 概述 ………………………………………………………………………( 3 学时 ) 167。 2 快速成形过程及其前处理 ……………………………………………… (12 学时 ) 167。 3 快速成形机及其成形工艺 ……………………………………………… (7 学时 ) 167。 4 快速成形的后处理 ……………………………………………………… (1 学时 ) 167。 5 快速成形技术的应 用 …………………………………………………… (3 学时 ) 实习 …………………………………………………………………………… (2 学时 ) 考试 …………………………………………………………………………… (2 学时 ) 基本要求:要求学生熟悉和掌握成形学基本概念、 RP 成形原理及其主要的几种工艺方法;熟悉 RP 与相关学科间的关系以及国内外 RP 技术发展及应用现状;熟练掌握 RP 数据处理过程;熟悉和掌握 RP 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基本操作;了解逆向工程技术在 RP 技术中的应用。 四、实验内容及要求 实验内容: 实地参观快速成形系统的组成以及快速成 形的一般过程。 要 求: 通过实习,初步了解快速成形系统的软硬件和一般操作规程,了解快速成形的一般过 程。 五、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项 目 学时数 讲课 习题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其他 合计 第一章 概述 3 3 第二章 快速成形过程及其前处理 12 12 第三章 快速成形机及其成形工艺 7 7 第四章 快速成形的后处理 1 1 第五章 快速成形技术的应用 3 3 实验 2 2 考试 2 2 六、教材及参考书 教 材 : 王运赣.《快速成形技术》.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9 参 考 书 : (1)王克胜,《快速自动成型技术》,中国石化出版社, 1999 (2)卢清萍,等,《快速原型制造技术》,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七、说明 修订大纲的指导思想:根据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技术指导委员会精神,为拓宽新时代大学生视野而修订。 本课程与先修课和后续课的联系和分工:本课程直接应用先修课的理论知识及结论。 八、考核方法 大纲制定者:徐安平 大纲审定者:刘丽冰 大纲批准者:范顺 成 大纲校对者:张思祥 《三坐标测量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Coordinate Measuring Machines 课程类型:任选课 学 时: 30 适用对象:测控专业本科生 一、本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及对先开课程的要求: 三坐标测量机是一种高效率的新型精密测量仪器。 它广泛用于机械制造、电子、汽车和航空航天等工业中,具有“测量中心”之称。 本课程主要介绍三坐标测量机的功用、类型、主体结构、测头、控制系统等,并举例说明三坐标测量机的应用。 同时, 还介绍三坐标测量机的测量不确定度以及误差的产生、检定与补偿技术。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三坐标测量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误差补偿技术等。 三、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 概论 2 学时 坐标测量机的主机 5 学时 坐标测量机的框架结构;标尺系统;导轨;驱动机构;平衡部件;附件。 要求了解坐标测量机的结构。 三坐标测头 2 学时 硬测头;电气测头;光学测头;测头附件。 要求掌握三坐标测头的形式和特点。 第四章 控制系统 4 学时 控制系统的结构;空间 坐标测量控制;测头系统及其控制;测量进给控制;控制系统的通信;坐标测量机的安全保障系统。 要求了解控制系统工作原理。 第五章 三坐标测量机软件 2 学时 简单了解三坐标测量机的软件系统。 第六章 坐标测量机的应用 4 学时 月坐标测量机检验方案;坐标测量机的测量示例。 要求了解坐标测量机的具体应用。 第七章 非正交系坐标测量系统(略) 第八章 三坐标测量机的测量不确定度 4 学时 机构误差;力变形误差;热变形误差;探测误差;动态误差等。 要求了解三坐标测量机的各种误差形成原因。 第九章 环境条件 1 学时 第十章 三坐标测量机的误差检定 4 学时 单项几何误差的测量;测头及附件误差的检测;热、力变形及动态误差的检测;三坐标测量机误差的综合检测。 要求掌握三坐标测量机的误差测量原理及方法。 第十一章 三坐标测量机的误差补偿 1 学时 第十二章 三坐标测量机的发展趋势 1 学时 四、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项 目 学时数 讲课 习题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其他 合计 第一章 概论 2 2 第二章 坐标测量机的主机 5 5 第三章 三坐标测头 2 2 第四章 控制系统 4 4 第五章 三坐标测量机软件 2 2 第六章 坐标测量机的应用 4 4 第七章 非正交系坐标测量系统 略 略 第八章 三坐标测量机的测量不确定度 4 4 第九章 环境条件 1 1 第十章 三坐标测量机的误差检定 4 4 第十一章 三坐标测量机的误差补偿 1 1 第十二章 三坐标测量机的发展趋势 1 1 五、教 材及参考书 教 材: 张国雄主编,《三坐标测量机》,天津大学出版社。 六、考核方法 大纲制定者:徐安平 大纲审定者:刘丽冰 大纲批准者:范顺成 大纲校对者:张思祥 《测控技术与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Measurement Technology and System 课程类型:专业限选课 学 时: 56 学时 适用对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生适用 先修课程:微机原理、控制工程基础、电子技术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及对先开课程的要求: 本课程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专业限选课程。 本 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在进入毕业设计前系统地学习有关测控技术和测控系统,其内容涉及到执行元件、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过程控制的理论分析与工程设计方法及有关实例。 使即将进入毕业设计和毕业走向工作的学生掌握测控技术与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二、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执行元件技术的基本原理、技术指标和使用方法。 掌握常用的控制技术。 3、掌握顺序控制系统与过程控制系统的理论分析与工程设计。 4、了解控制系统的控制技术、设计方法。 5、知道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智能控制技术。 三、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 绪论 2学时 第二章 控制系统中的执行元件 12 学时 第三章 控制技术 14 学时 第四章 顺序控制 12 学时 第五章 过程控制系统 16 学时 四、实验内容及要求 实验一、测控技术所用的执行元件的基本功用和使用方法 实验二、 PID 算法的计算机实现方法、参数整定的方法 实验三、测控系统的构成及实例 五、各教学环节分配 项目 学时数 讲课 习题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其它 合计 第一章 绪论 2 2 第二章 控制系统中的执行元件 10 2 10 第三章 控制技术 12 2 12 第四章 顺序控制 12 12 第五章 过程控制系统 14 2 14 实验 6 6 六、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胡生清 等编 《控制技术与系统》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七、考核方法 笔试(闭卷) 大纲制定者:张思祥 大纲审定者:徐安平 大纲批准者:范顺成 大纲校对者:刘丽冰 《测控电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Circuit 课程类型:专业课 学 时: 56 学时 适用对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生适用专业 先修课程: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传感器、微机原理 一、本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及对先开课程的要求: 电子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测量仪器仪表与工业控制,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对工业生产与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检测与控制单元电路与电路系统的讲授,使学生熟悉如何应用电子技术解决测量与控制中的实际问题。 它不 是通用电子学或电子技术课程的一般深化与提高,而是在测量和控制应用与电子技术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通过在测量与控制系统中合理应用电子技术,实现测量与控制的总体要求,培养同学掌握测量与控制领域中电子技术应用特点与最新研究成果,根据测量与控制系统实际应用要求合理选用与设计电路的初步能力。 本课程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所设置的一门专业课,属必修课。 与本课程有直接关系的课程有:“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传感器”和“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或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三门课程。 其中“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和“传感器”是本课程的前导课程, 本课程应在上述两门课程之后开设,也可以与“传感器”并行开设,但应注意课程内容的衔接。 有关内容分工如下:与传感器紧密相关的转换电路列入“传感器”课程;对与计算机兼容的 A/D 与 D/A转换器只讲授基本原理,其应用部分列入“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或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课程。 二、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熟悉和掌握测量与控制系统中的单元电路的原理、特性、基本设计计算方法。 使学生熟悉和掌握测量与控制系统中电路系统的主要特点和分析方法 . 培养学生根据测量与控制系统功能要求,选用单元电路和设计系统电路的能力。 三 、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基本要求 系统地讲授测控电路中各单元电路的基本特性与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