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技术实验指导书内容摘要:

忌液体流动。 25℃培养 2- 3 天即有菌落出现。 用接种挑取分生孢子接于察氏培养基斜面, 25℃培养 2- 3 天。 性能测定 将各分离株接种于酸性蔗糖培养基中( 500mL 三角瓶中装有培养基 25mL), 30℃振荡培养 24- 48 小时。 柠檬酸鉴定 取 5mL 发酵液于洁净试管中,加 Deniges 氏液 1mL,加热至沸,然后一滴一滴地加入高锰酸钾溶液,若有白色沉淀,即证明有柠檬酸存在。 生酸量的测定 以常规酸碱中和的方法测定,柠檬酸的毫克当量为 ,以此计算出柠檬酸的百分含量。 五、实验结果 描述产柠檬酸黑曲霉的菌学特征。 记录性能测定的结果。 六、思考题 黑曲霉的工业用途主要有哪些。 实验六 啤酒酵母发酵力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了解酵母发酵力的测定的原理及应用; 学习酵母发酵力的测定操作技术。 二、实 验原理 酵母菌的发酵力反映酵母对各种糖类的发酵情况,一般包括二氧化碳失重的测定、发酵度的测定和酒精度测定。 正常的啤酒酵母能发酵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和麦芽三糖等。 但酵母的酶系不同,发酵糖的能力也不同,发酵过程中除产生乙醇外,还伴有二氧化碳形成,形成的二氧化碳从发酵液中挥发出,使整个体系的重量减轻,根据减轻的程度,可测定发酵速率的快慢;发酵度测定是基于酵母降糖的能力,即发酵前后发酵液中糖分减少的幅度;对酒类工业,酵母菌的产酒能力要求较高,一般的酒度测定常采用蒸馏法。 三、实验材料 菌种 酿 酒酵母。 培养基 麦芽汁。 (见实验四或附录) 试剂和器具 发酵瓶、发酵栓、比重瓶、恒温水浴、烧瓶、冷凝器。 四、实验方法 取无菌的 500mL 三角瓶,内装 12oBrix 的麦芽汁或 1822oBrix 果汁 250mL,加棉塞灭菌,冷却后接种培养 24 小时的酵母种子液 ,然后将棉塞换成发酵栓,于 2025℃培养 110 天。 二氧化碳失重的测定 接种完毕后,称重发酵瓶,在发酵过程中每 8 小时称量一次,称前应先摇晃瓶子,以赶除二氧化碳,随着发酵时间的延续,瓶重逐渐减轻,直到减 轻量不高于 ,即表示发酵完毕。 然后以产生二氧化碳的量为纵坐标,发酵时间为横坐标,绘制发酵速率曲线。 发酵度的测定 ( 1)原麦汁浓度的测定(用附温比重瓶法)将附温比重瓶用洗液浸泡,取出后彻底洗涤为中性,再用乙醇、乙醚顺序洗涤数次,吹干后准确称量(用分析天平),此数据为 W1,即比重瓶的重量。 然后用煮沸 30 分钟,冷却至 15℃的蒸馏水注满比重瓶,装上温度计(瓶中应无气泡),立即浸入 20177。 ℃恒温水浴中,到比重瓶上的温度计达到 20℃,并保持 2030 分钟不变后取出,用滤纸吸去测管的水,立即盖上罩放置 ,直到比重瓶升到室温后擦干,称其重量,此数值为 W3,即比重瓶和水的重量。 倾出比重瓶中的水,先用约 10mL 过滤麦芽汁(已灭菌)洗涤 23 次后,注满麦汁,按上法测定其重量,此数值为 W2,即为样品和比重瓶的重量。 那么样品(即过滤麦汁)的比重 D2020 可以由下式表示: D2020 =( W2-W1) /( W3- W1),即 20℃样品与同体积 20℃水的重量之比值。 然后从《啤酒工业手册》中可查出 20℃样品比重对应得样品浓度,即原麦汁浓度(用 P 表示原麦汁浓度)。 附温度计的比重瓶:如上图所示。 左为 精密比重瓶,右为普通比重瓶 l比重瓶; 2支管标线; 3支管上小帽; 4附温度计的瓶盖 ( 2)外观浓度的测定(用 m表示) 用比重瓶法测得发酵液或成品酒 20℃时的比重,从《啤酒工业手册》查出浸出物含量,即为外观浓度。 ( 3)真正浓度的测定(用 n表示) 取一蒸馏烧瓶,向其中加入 100g 除去气体并经过过滤的发酵液, 80℃左右蒸出其中的酒精,待蒸出三分之二时, 自然冷却,称量。 加蒸馏水补足 100g,再置于 15℃水中摇匀,然后用附温比重瓶法测得此液体的比重,查《啤酒工业手册》得此液体中浸出物的含量,即为外观浓度。 发酵度的计算可由下式求得: 外观发酵度 = 原麦汁浓度 观浓度原麦汁浓度-发酵液外 179。 100%= PmP- 179。 100% 真正发酵度 = 原麦汁浓度 馏后的真浓度原麦汁浓度-发酵液蒸 179。 100%= PnP- 179。 100% 酒精度的测定 用 100mL 的容量瓶(烘至恒重)称取 100g 除去气体的发酵液 或成品啤酒。 转入 500mL 烧瓶中,用 50mL 蒸馏水分数次洗涤容量瓶,并转入烧瓶中,连接好冷凝器,加热缓慢蒸馏。 再将一个已知重量的 100mL 容量瓶浸入冰水中,接收蒸出的蒸馏液。 当流出液体积为 90mL 左右时,停止蒸馏,将蒸馏液重量调至 100g,混合均匀,用附温比重瓶法测定蒸馏液 20℃时的比重,然后从《啤酒工业手册》中查出酒精的重量百分比。 根据测得的酒精重量百分比还可计算发酵率。 因为每 100g 的葡萄糖可产纯酒精的数量为 ,则发酵率可由下式求得: 发酵率 =理论生成的酒精数实际生成的酒精数179。 100% 五、实验结果 以产生二氧化碳的量为纵坐标,发酵时间为横坐标,绘制发酵速率曲线。 记录发酵度测定的结果,计算发酵度。 记录酒精度测定的结果,计算发酵率。 六、思考题 发酵力测定的意义主要有哪些。 一般包括哪些测定内容。 实验七 酵母菌热死温度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了解酵母菌热死温度测定的原理及意义; 学习酵母菌热死温度测定的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 热死温度是指液态培养的微生物,在某温度下 10 分钟即被杀死,此温度称为微生物的热死温度。 啤酒酵母一般在 45℃时就停止生 命活动,热死温度一般在 5054℃,测定酵母菌的热死温度是掌握酵母性质必须具备的知识之一。 酵母的热死温度往往受培养基的含水量,微生物细胞的含水量,培养基的pH 值,培养基中氮的含量、细胞的菌龄和是否形成孢子等影响,为了防止这种缺点,习惯上先将试验酵母移到液体培养基中,在 25℃培养 24 小时,或者从扩大培养的酵母中采取。 酵母的热死温度除与培养基种类有关外,与加热时间长短也有关。 在啤酒厂所选择的温度为 4060℃。 每个间隔温度为 2℃,保温时间多以 510 分钟为度,在啤酒厂习惯用 10 分钟作为测定的保温时间。 三 、实验材料 菌种 酿酒酵母(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和热带假丝酵母( Candida tropicalis)。 培养基 1214oBrix 麦芽汁。 (见实验四或附录) 仪器和器具 恒温水浴箱、恒温箱、无菌移液管、计时表、温度计、酒精灯、酒精棉球。 四、实验方法 取盛有 5mL 的灭菌麦芽汁( 1214oBrix)试管一组,每管用无菌吸管接入用麦芽汁培养 24 小时后的酵母悬液 ,取已接种的试管 3 支浸入 40℃中保温,其中 1 支管中插入温度计,另两支 不插,当插温度计的试管温度达到 40℃时,开始记录时间,并保持 10 分钟,立即拿出,放到冷水中冷却。 然后用同样的方法测定其它温度,如 42℃、 44℃、 46℃、„„以至 60℃再将各组试管置 25℃保温箱中,培养后观察。 五、实验结果 在一周培养时间内,不能产生发酵现象的最低温度,就是该酵母的热死温度。 但通常情况下,则以此测得的最低温度加 12℃为该酵母的热死温度。 如酵母在52℃保温 10 分钟培养后没有发酵现象,则该酵母的热死温度为 5354℃。 酵母热死温度的改变,说明菌种发生变异,或受野生酵母的污染(野生酵母比培养 酵母有更高的耐热性),检查所使用的酵母是否被污染,这也是啤酒巴氏灭菌确定温度的依据。 国内各啤酒厂所使用的啤酒酵母热死温度多为 52℃。 六、思考题 什么是热死温度。 酵母的热死温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若酵母的热死温度发生改变,则引起的原因是什么。 实验八 酵母菌凝集力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了解酵母菌凝集力的测定原理与应用; 学习酵母菌凝集力测定的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 啤酒酵母菌及葡萄酒酵母菌的凝集性在生产上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也是区别菌株的一项重要内容。 由于凝集性的不同,酵母菌的 沉降速度就不一样,发酵度也有差异,如果酵母菌菌种发生变异或污染了野生酵母时,则会改变其凝集性,给生产带来困难。 三、实验材料 菌种 酿酒酵母(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和糖化酵母( Saccharomyces diastaticus)。 培养基 麦芽汁培养基。 (见实验四或附录) 试剂和器具 pH 值为 的醋酸缓冲液,刻度离心管、接种环、离心管、离心机、无菌水、酒精灯、计时器等。 四、实验方法 将试验的酵母菌接种于麦芽汁发酵瓶中, 25℃培养 7 天,取培养 液装于离心管中,离心( 3500 转 /分, 15 分钟)收集酵母细胞,然后用无菌水洗涤 23 次。 取酵母泥,准确称量 1g,放于刻度离心管中,然后加入 10mL 醋酸缓冲液( pH 值 ),摇匀,使其成悬浮状态。 在 20℃水浴中静置 20 分钟,再将此悬液连续摇动 5 分钟,使酵母重新悬浮,再静置,在 20 分钟内每分钟记录一次沉淀酵母菌的容积。 五、实验结果 一般,将 10 分钟时酵母菌沉淀的容积称为本斯值。 通过此值可估计酵母菌的凝集性,沉淀容积为 以上者为弱凝集性,而为 以下者为弱凝集性。 上述的试验前后要求悬浮液的 pH 值不变。 六、思考题 酵母菌的凝集性在生产上的特殊重要性是什么。 若酵母的凝集性发生改变,则引起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节 微生物育种 开发微生物资源的关键是获得所需要的菌种,优良的微生物菌种是工业微生物技术的关键和基础。 理想的工业发酵菌种多数是通过育种手段得到的。 选育优良的生产菌种并保持其稳定的生产特性,是发酵工业中极其重要的工作。 自然选择、人工诱变、原生质体融合等,尤其是诱变育种,在微生物菌种选育中曾经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现在仍然是重要的选育手段。 实验一 紫外线诱变育种 —— 绘制细胞存活 率和突变率曲线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进一步理解诱变剂对微生物的杀菌和诱变双重生物学效应; 学习紫外线诱变的方法及测定诱变剂最适剂量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紫外线的生物学效应主要是它能引起 DNA 结构变化造成的。 紫外线具有杀菌和诱变双重生物学效应。 随着照射时间的增长,杀菌率和突变率随之提高。 但照射继续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其杀菌率也随之增大,而突变率却降低。 紫外线强度单位(剂量)为尔格 /毫米 2。 由于测定困难,在实际诱变育种中,常采用紫外线照射时间或细胞的死亡率表示相对剂量,其中以细胞死亡率表示方法具有实际 意义。 本实验以枯草芽孢杆菌腺嘌呤缺陷型菌株( ade)为出发菌株,以营养缺陷型的回复突变作为诱变效应的指标,测定紫外线诱变剂的最适剂量。 以照射时间为横坐标,以细胞存活率或死亡率和突变率为纵坐标作图,突变率最高值相对应的细胞死亡率即为最适剂量。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 菌种 枯草芽孢杆菌腺嘌呤缺陷型菌株( ade)。 培养基 肉汤培养基,细菌基本培养基。 试剂和器具 生理盐水,诱变箱,磁力搅拌器,涂布器,离心管,培养皿等。 四、实验方法 菌体 培养 取斜面菌种一环,接种于盛有 20ml肉汤培养基的 250ml 三角瓶中, 37℃ 振荡培养 6- 18h,取 1ml 培养液转接于另一盛有 20ml 肉汤培养基的三角瓶中, 37℃ 振荡培养 6- 8h,使细胞培养处于对数增殖期状态。 细胞悬浮液的制备 取 10ml 培养液,离心( , 10min)收集菌体。 沉淀用 10ml 生理盐水洗涤离心 2 次。 然后将菌体充分悬浮于 12ml 生理盐水中。 活菌计数法测定细胞悬浮液浓度 取 1ml细胞悬浮液,逐步稀释为 10- 10- 10- 3„„。 取最后 3 个稀释度菌液各 1ml,置于平皿中,然后倾入 15ml融化并冷却至 45- 50℃ 的肉汤固体培养基,充分地混匀,凝固后置于 37℃ 培养1- 2 天,计数每平皿菌落数(每个稀释度作三个平行)。 按下式计数每毫升细胞悬浮液菌体浓度。 细胞数(个 /毫升)=菌落数(三平皿平均值)179。 稀释倍数 诱变处理 ( 1)取 10ml 菌液于直径 90mm 培养皿中(带有磁棒),将皿放置于诱变箱的磁力搅拌器上。 ( 2)开启紫外线灯,预热 20min 后,开启磁力搅拌器,打开皿盖,分别照射 1 4 60、 7 90s)。 ( 3)取不同时间诱变处理菌液 1ml,按照 3 的方法作适当稀释,测定处理液中存活细胞浓度(每时间作 3 个稀释度,每个稀释度作 3 皿平行)。 结果填入表 1。 ( 4)取( 3)中同样的稀释菌液毫升,置于平皿中,倾入融化并冷却至 45- 50℃的细菌基本培养基 15ml,充分混匀,凝固后置 37℃ 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