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与冷藏技术专业建设方案内容摘要:
现有教师 总数 12 人,其中,专任教师 10, 企业兼职教 师 2 人; 具有 高级职称的教师 共计 3 人; “ 双师 素质” 教师比例达到 100%。 ( 四 )社会服务功能成效显著 本专业利用现有教学资源, 面向社会 开设制冷 设备 维修工(中、高级)的培训课程, 多次为校企合作单位在职人员进行 技能培训, 提升从业人员技能水平。 专业教师多次进入相关企业进行技术指导、 改进生产 工艺、并参与相关设备的研发等工作,为合作企业 解决了大量实际问题,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增强了相关企业的社会竞争力, 为地方经济服务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Grain Engineering 第二部分 专业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按照教育部、财政部 “ 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要求,以依托安徽的区域经济发展,面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泛长三角区域,注重省内粮油企业的产品储藏及生产过程中对制冷技术的工艺需求 , 深度融合政府、行业、企业多方进行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善教学团队 “ 双师 ” 结构 ,提高 “ 双师 ” 素质 ,实施第三方评价,增强专 业服务地方经济 和粮食行业企业 的能力。 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培养 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制冷与冷藏技术方面的高端技能 应用型人才。 二、具体目标 推行 双主体人才培养 模式 依托 学院 为理事长单位的 安徽 经济技术 职教集团,深化“校企对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制冷专业相关的企业合作, 推行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育全周期的过程管理。 学校负责学生的专业理论及一般技能的教学和训练,企业在生产一线队学生进行岗位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培训。 实行专业课程与职业技能相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课堂教学与实训实习相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对接,增强职业技能培养效果和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 注重中高职教育衔接 统筹规 划 中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制度和形式上推进中高职的衔接 ,明确各自教育重点,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资源上既相互关联又有所侧重,注重延续和发展,探索中职和高职教育贯通的人才培养方法。 在招生方案及考试方法上进行探索和试点,通过单独的文化综合 +专业基础 + 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Grain Engineering 基本技能考试,选拔录取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阶段学习: 与开办制冷专业的中职学校进行合作,通过对口升学考试招生; 选拔我校中职层次制冷专业中的优秀毕业生; 选拔在企业工作两年以上的中职优秀毕业生入学。 强化实践教学改革 根据冷 藏 库设计施工、中央空调的安装与维护以及冰箱空调器生产和售后 服务 等岗位对高 端 技能人才的 要求,以 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 职业性 为思路,在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学做一体要求,补充完善与专业实践教学 配套的校内制冷基础实训基地(含冰箱维修实训室、空调器维修实训室、制冷原理模拟实训室、中央空调与冷藏实训室,压缩机拆装实训室、多元化制冷装置实训室等 6个实训室) 、 新建 具有“校中厂”特征的 150m2冷藏 库综合实训中心、新增 校外实习基地 3 个,编写 与专业教材《空气调节 技术》、《制冷空调机器设备》 及《小型制冷空调装置》等配套的实训指导书 以及《制 冷设备维修工考证试题精选 》参考书。 创新 教学手段 推行任务驱动、 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大力开展学生技能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 ,共享优质 教学资源,破解校企合作时空障碍。 制冷与冷藏技术专业着重改革以课堂为中心传统人才的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方法;联合 行业企业参与教学改革,搭建校企数字传输课堂,使企业兼职教师在生产、工作现场直接开展专业教学,实现校企联合教学。 建设教学团队 以完善“双师素质 ” 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深化校企深度融合,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一个 具有较高理论 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 的教学团队。 经过建设,使本专业教师总数达到 16 人,其中专业带头人 2 名,骨干教师 6 名,专任教师总数达 12 人。 “双师 素质 ”教师比例达 100%,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比例达 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Grain Engineering 60%以上,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比例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 30%以上。 聘请 2 名以上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指导实践教学,使本专业教学团队成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实施第三方评价 建立由用人单位、行业协会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 要指标。 通过评价分析,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及课程改革等提供科学依据,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面向区域内制冷相关企业, 特别是粮食贮藏 和食品冷藏加工行业, 开展制冷操作岗位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技术攻关和推广、对口帮扶 项目 等社会服务。 每年向社会培训及技能鉴定制冷工(中级、高级) 120 名左右。 为中小企业开展专业的工程设计 建议、专业技术 咨询和技术服务。 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生产工艺改进,为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为安徽区域的制冷 与冷藏 行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Grain Engineering 第三部分 建设内容 一、 推行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 学院为理事长单位的 安徽经济技术职教集团 ,深化“校企对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制冷专业相关的企业合作, 推行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育全周期的过程管理。 学校负责学生的专业理论及一般技能的教学和训练,企业在生产一线队学生进行岗位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培训。 实行专业课程与职业技能相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课堂教学与实训实习相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对接,增强职业技能培养效果和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 (一) 加强 制冷与冷藏技术 专业校企合作 委员会 建设 完 善和充 实原有的安徽经济技术职教集团,与制冷专业相关的企业 美菱集团、格力电器安徽分公司、安徽省机械化粮库、安港大酒店、中外建设计与顾问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安徽鑫合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等 企业合作,成立安徽经济技术职教集团制冷与冷藏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 完善 校企合作委员 会各项规章制度,负责组织协调校企合作有关事项,研 讨校企合作途径、方法,提出人才合作共育建议,审定制冷与冷藏技术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合作组建校外实习基地,指导学生实习,协同安排实践教学。 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Grain Engineering 安徽经济技术职教集团校企合作委员会制冷与冷藏技术专业相关企业粮食冷藏类食品冷藏类制冷工程设计、安装、调试制冷设计及技术咨询中央空调应用制冷设备制造制冷家电售后服务制冷家电制造安徽省双凤粮库安徽省机械化粮库安徽尊贵电器有限公司安徽扬子空调有限公司海信电器安徽分公司格力电器合肥分公司合肥美菱集团安徽美菱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安徽安港大酒店安徽良苑会馆中外建设计与顾问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安徽五维空间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安徽沃瑞制冷工程有限公司安徽鑫合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安徽华泰集团食品冷藏库安徽和合食品冷藏库其他专业企业 其他专业企业 图 1 制冷与 冷藏技术 专业校企合作单位 (二)建好 以 “人才培养基地”为基础的校企对接平台 以职教集团为依托,与 相关企业 合作建立 人才培养基地 ,制定了人才培养管理规定和实习制度,发挥人才培养基地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在第二学年由学生自主选择,建立 以企业命名的班级, 定向为 相关企业培养输送制冷与冷藏技术专业人员。 该班课程计划根据相关企业的职业 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为企业输送开发、质检、工艺等优秀 的 制冷 与冷藏技术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Grain Engineering 图 2 校企对接平台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以岗位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制度为依据,将岗位职业技能标准作为教学核心内容,将课程与技能相对接 , 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 利用 冰箱维修、空调维修、压缩机拆装等理实一体化实训室,把理论课堂搬到实训室,理论与实践 紧密地结合,学生边学边练,极大地提高 课堂教学效果。 在综合分析制冷与冷藏行业岗位需求和 本专业 人才培养 目标 的 基础上,我们确立 以培养学生具备制冷设备的生产、维护和维修核心能力,同时兼顾培养学生具 备中央空调的设计、安装与维护和冷库的设计、安装与维护 的核心能力。 进一步优化以“能力课程”为核心的 体系和内容。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以及对应的素质与能力要求,按照“能力递进”的原则,把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渗透到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技能 、专业综合技能训练过程中,在学校学习期间 ,技能训练 企业(校外实训基地) 学校(企业员工培训基地) 职业资格强化培训 理论学习 基本操作(校内工厂) 顶岗实习 维修技能训练(厂中校) 设计及技改能力培养 就 业 技能训练校企对接 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Grain Engineering 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 导向 ,真题实做,通过一体化教学、课程综合实训、核心能力综合实训等手段,让学生在校期间直接动手做实验;增加校 外实习时间,通过企业顶岗实习在真实环境中培养技能。 通过企业与学校双方指导教师考评学生的 实习效果。 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Grain Engineering (四) 建设经费 表 1 校企对接 建设经费预算表 建设内容 建设经费来源及预算 合计 (万元) 申请中央财政 (万元) 地方财政 (万元) 行业企业 (来源: ) (万元) 其他 (来源: 学院自筹 ) (万元) 2020 年 2020 年 小计 2020 年 2020 年 小计 2020 年 2020 年 小计 2020 年 2020 年 小计 2020 年 2020 年 小计 校企合作委员会建设 校外 人才培养基地 1 3 4 1 3 4 校企 共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 合作形成课程开发方案 1 1 1 1 合计 2 4 6 2 4 6 二、注重中高职教育衔接 统筹规 划 中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制度和形式上推进中高职的衔接,明确各自教育重点,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资源上既相互关联又有所侧重,注重延续和发展,探索中职和高职教育贯通的人才培养方法。 (一)实行 “ 阶梯式 ” 中、高职技能人才培养制度和模式。 在教育教学 过程 中 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既要区别对待,有所侧重,又要相互关联 ,上下衔接。 对于中、高职专业要明确 各自 培养目标,合理安排专业课程,共享教学资源,统筹安排师资,做到协调发展。 在教学安排中突出各自的重点,中职教学侧重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高职教学除了训练学生对制冷冷藏设备的操作维修能力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制冷系统,冷藏装置的系统知识,培养制冷装 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Grain Engineering 置布置、制冷量核算、制冷系统组装,系统大修保养、制冷冷藏系统的简单设计及技术改造能力 , 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体现衔接和延续。 另 外,在招生方面做一些探讨 和尝试 , 采用 自主招生的办法 : 与开办制冷专业的中职学校进行合作,通过对口升学考试招生; 选拔我校中职层次制冷专业中的优秀。-制冷与冷藏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相关推荐
较年轻的研究生充实教学活力,打造一支专业技能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团队协作意识强、凝聚力强、 乐观、敬业的专业省级教学团队。 ( 3) 完善现有“对外技术服务部”和“机电研究所”相关运行管理制度,积极承接应用技术开发项目、技术服务项目、社会培训项目、横向课题及产品加工。 将教师参与企业新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社会服务等方面作为提升教师专业技术服务能力的有利手段
试中轻松应对。 (待续) (续前) 7.最后一题,场地综合试题简析 场地综合,逐渐简化。 建筑布置,要合题意。 答案标准,事先拟定。 放错地块,扣分无疑。 室外场地,也须考虑。 面积满足,其余不计。 道路通达,标准不严。 停车空间,有了就行。 先做退界,再定出口。 躲开障碍,布局得体。 功能分区,必须注意。 集中布置,密切联系。 住宅学校,满足日照。 各类教室,隔离防噪。 主导风向,暗示污染。
峰平均间距 S 的值。 其测量原理参看图 52 ,光切显微镜有两个轴线相互垂直的光管,左光管为观察管,右 光 管为照明管。 在照明管中,由光源 3 发出的光经过聚光镜 2,穿过狭缝 1形成平行光束,该光束再经物镜 4 以 45176。 入射角投射到被测表面上,形成 窄长的光 图 52 光切原理 带,通过观察管进行观察。 1狭缝; 2聚光镜; 3光源; 观察管内装有物镜 目镜 5物镜; 6目镜;
国从 20 世纪70 年代开始研制 ,历时 20 年 ,耗资 200 亿美元 ,于 1994 年全面建成 ,具有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实施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 随着 GPS 定 位技术的不断改进 ,软、硬件的不断完善 ,长期使用的测角、测距、测水准为主体的常规地面定位技术 ,正在逐步被以一次性确定三维坐标的高速度、高精度、费用省、操作简单的 GPS 技术代替。 GIS
保健品开发、生产 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 微生物 、 营养学 、 发酵技术、食品保鲜技术、食品包装技术、 食品 加工技术 、 食品 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食品现代分析与检测技术、食品掺伪鉴别检验、食品有害微生物检验技术、食品营销、食品加工与营销 专题讲座 等 企业顶岗实习 专业技 能训 练 和生 产 实 习 (校企共同完成) 基础技能训练 (主要校内完成) 品质检验 管理 、营 销
I/ O 口线,而且测量精度达到 12 位,最低 精确到小数点后 4 位有效数字。 用这种智能化数字式传感器的优势显而易见。 近十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科研、农业、暖通、纺织、机房、航空航天 、电力等工业部门,越来越需要采用湿度传感器,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环境温、湿度的控制以及对工业材料水分 值的监测与分析都已成为比较普遍的技术条件之一。 湿度传感器产品及湿度测量属于 90 年代兴起的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