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建设方案内容摘要:
保健品开发、生产 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 微生物 、 营养学 、 发酵技术、食品保鲜技术、食品包装技术、 食品 加工技术 、 食品 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食品现代分析与检测技术、食品掺伪鉴别检验、食品有害微生物检验技术、食品营销、食品加工与营销 专题讲座 等 企业顶岗实习 专业技 能训 练 和生 产 实 习 (校企共同完成) 基础技能训练 (主要校内完成) 品质检验 管理 、营 销 食品加工与营销 保健品生产与营销 15 表 1 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规划表 序号 课程名称 完成时间 经费预算 (万元) 负责人(企业) 负责人(学院) 建设目标 1 食品微生物 2 车建美 吴 杨 院 级精品课程 2 食品工艺学 6 刘开松 黄 琼 省级 级精品课程 3 食品化学 2 李敏雄 黄晓梅 院级精品课程 4 食品分析与 感观鉴评技术 3 凃杰锋 刘彩珍 院级精品课程 5 食品保鲜技术 3 叶松景 陈 婵 院级 精品课程 6 食品现代分析 与检测技术 5 余 华 郑祥正 院级精品 课程 7 食品 安全 卫生 1 宋祖莹 周红艳 院级重点课程 8 营养学 1 陈相训 陈 丰 院级重点课程 9 保健食品 1 叶桂津 刘彩珍 院级重点课程 10 果蔬 贮藏与加工技 术 1 黄 轮 陈 婵 院级重点课程 特色 教材建设 按照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建设规划, 结合 福建区域经济 特点、食品行业 发展的实际 以及食品生物技术 领域高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的现实,为满足现代 食品生物 技术应用的需要, 组织本专业教师重点将 《 食品现代分析与检测技术》、 《保健食品 》、 《 果蔬贮藏与加工技术 》编写为具有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特色教材,体现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工学结合、生产性实训突出的教材特色,填补专业教材建设空白。 计划于 2020 年 10 月完成 《 食品加工技术 》 、 《 保健食品 》 两本 闽台合作教材 编写 并投入使用。 组织有关教师 编写《 食品加 工》、《食品检验工》等职业技能培训指导书 , 同时课程建设规划完成实训教材、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习题库、试题库等教学资源库建设任务。 16 专业技能包建设 按照生产典型工作任务整合教学内容。 选择 生产过程 典型的 工作任务 ,根据生产岗位要求确定 教学内容, 并将每个工作任务按照“ 生产准备 → 设备调整 → 生产操作 → 生产过程控制 → 检验 → 清场 → 生产记录 ”程序进行情境 教学, 形成 食品生物技术 专业“技能包” 编写 与实践训练相配套的教材或实训 指导书。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进一步加强 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 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 以 现代信息技术 为 手段, 联合企业进行教学资源库建设,建立以专业核心课程为单元的专业教学资源库, 建设网络互动 教学平台 , 实现专业教师辅助教学、学生自主学习、职业资格认证和专业技能认证等功能。 资源库建设内容包括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标准、立体化教材、电子教案、课程录像、教学课件、专业技能标准、技能操作仿真模拟实训系统、试题库等教学资源。 开展教学改革项目研究 —— 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研究; —— 开展 食品 类专业实践教学评估体系的构建研究; —— 开展 食品 专业课程 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四)打造专兼结合的“ 1+3”省级教学团队 加大专业带头人培养力度。 选拔优秀“双师素质”教师 2 名作为专业带头人培养,到相关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事业单位进修 食品生物技术等专业课程,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会,提高专业带头人的学术水平和专业素质;主持教改项目 1~ 2 项,进行社会人才需求调研,提高专业带头人对行业发展趋势和专业发展的把握能力。 加大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 选拔优秀青年教师作为重点培养对象,通过参加国内外高职教育理论培训、研讨和学术交流活动,主持或参加教改课题,使他们的高职教育 理论水平迅速提高;选派培养对象到企业、实训基地进行实践锻炼和学术交流,使他们的实践技能稳步提高;为骨干教师指定导师,引导他们参与课程建设,带动青年教师培养,到 2020 年 10 月 培养专业带头人 2 名, 培养 5 名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 85%以上 ,构建适合专业建设需要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力争建设 1 个省级教学团队。 见表 表 3。 17 表 2 食品 生物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计划 项 目 人 数 完成时间 专业带头人 培养 2 人 培养 完成培养 骨干教师 培养 5 人 培养 完成培养 青年教师实践锻炼 培养 10 人次 5 人次 5 人次 进修培训 培养 10 人次 5 人次 5 人次 聘请兼职教师 聘请 7 人 3 人 4 人 表 3 食品生物技术 专业教师培养一览表 培养 类型 培养 对象 培养方式 培养内容(目标) 培养 时间 实施地点 带头人 彭 宏 黄晓梅 进修、学习,参加学术研讨会 提高专业开发能力、科研及教改项目研发能力等。 ~ 国内外 骨干 教师 吴 杨 黄 琼 付志英 刘彩珍 陈 婵 进修 、学习、下企业实践、参加科研及教改课题 提高专业学术水平、科研及教学能力等 ~ 相关 高校 企业 进修 培训 10 人次 培训进修 专业理论、实践技能、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等 ~ 高校或科研院所 青年 教师 锻炼 10 人次 进修学习下企业实践锻炼、参加科研 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高职教育理论、科研能力、教学方法等 ~ 基地 或企业 进一步提升教学团队的教科研水平。 依托校内实训基地、科教基地, 与 校外 企业共建 食品生物技术 研究 所 , 加强 食品 研发与推广,提升 教学团队的教科研水平 和服务社会的 能力。 建设期内, 力 争取 得专业教师 主持或参 与 的 省、市 、区 各类科研项目 达 5 项,科研 到帐 经费 约 20 万元 ,取 得省、市科研成果 12 项; 在国内核心刊物发表 5篇以上学术论文。 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 通过传帮带、进修培训和到企业实践锻炼等形式,提高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建立健全青年教师督导、考核和激励机制,到 2020 年 10 月 青年教师“双师素质”比例达到 85%以上。 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从 食品 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及台湾高校聘请技术专 家、能工巧匠和相关教师,充实兼职教师队伍。 其中利用学院与台湾中州科技大学、万能科技大学、亚洲大学共建“校校 18 企”联合培养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项目平台,聘请台湾高校相关专业教师 5 名作为兼职教师。 到 2020 年 10 月 ,共聘请 20名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教学比例达到 40%以上。 (五)建设“五位一体”的实训基地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主要包括实验实训基地的运行、管理等软件条件建设和设备、仪器等硬件条件建设两大方面。 ( 1) 、 实验实训基地软件条件建设 ① 校内实训基地运行管理 对校内实训基地探索“集中管理、成本分摊 、资源共享、共同使用”的管理方式。 统一调配仪器设备,提高设备利用率。 在设备、师资、技术上实行资源共享,满足各种形式职业教育、培训、科研及生产的需要,搭建实验实训平台。 实验室、实训基地配备“双师型”实验实训指导教师和实验员,开展实验实训、科研。 ② 校外基地的运行管理 对校外基地创新“校企共建、共管、共用、共赢”的管理运行机制,构建校外实训基地长效运行的互动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约束机制,实现校企双方的深度结合。 ③ 实验、实训教学改革 在实验实训体系上,探索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技能培养为核心,以企业为载体的 校企合作目标实践教学体系。 在校外实验实训运行上,成立校企合作实训领导小组,共同制订实训计划、运行程序,共同组织管理,开发实训项目,开展实验实训,解决生产中的难题。 在实验实训考核上,实践双轨制考核制度,学校与企业共同完成实践技能及综合素质的考核,综合评定实训成绩。 ④ 实验、实训指导书开发 为配合实训基地建设,组织教师编写本专业实训教材,实践教学文件(实践教学计划、大纲),实践教学教案,建立实践教学资源库。 ( 2) 、 实验实训基地硬件条件建设 按照本专业实验实训条件建设要求,以生产性、开放性、共享性为目标, 在现有 实训基地、科教基地的基础上, 两 年建设期内,按照 19 “设备生产化、训练岗位化、功能多样化、管理企业化、服务开放化”的运行模式, 扩 建 食品生物技术实训中心 (含 食品加工 实验室 、食品检验 实验室 、食品营养与保健 实验室 )、综合分析实训 中心 (共享) ,形成集教学、生产、培训、技术服务、科研五大功能于一体的高水平综合性实训基地 , 满足学生食品 加工、食品 理化指标、微生物、食品添加剂检验等专项技能实训、生产实习的需要。 ① 食品 生物技术实训中心 原有 食品加工 、 食品检验、发酵技术、 显微技术 等实训室。 主要仪器设备有: 自动温 度补偿酸度计 1 台 、防水式 PH 测试笔 2 台 、微量 CO/CO2分析仪 1 台 、可见分光光度计 3 台 、阿贝折射仪 1 台 、电子天平 2 台 、冷冻箱 1 台 、冷柜 2 台 、电热恒温水浴锅2 台 、电热恒温培养箱 1 台 、调速多用振荡器 1 台 、光照度计 2 台 、电热蒸馏水器 3 台 、远红外线电热食品烤箱 1 台 、凯式定氮仪 4 台 、均质器 1 台 、冷冻干燥器 1 台 、台式高速离心机 1 台 、台式恒温振荡器 1 台 、旋转蒸发仪 1 台 、超纯水机 1 台 、真空包装机 1 台 等。 可完成 15 个实训项目,满足 40 名学生同时进行实训,年实训能力 200 人*学时。 : 通过新增 食品营养与保健 实 训室,并对仪器设备等资源进行重组扩建,建立 食品 生物技术实训中心。 —— 建设水平: 新增 面包发酵箱、烤箱、打浆机、高压均质机、真空冷冻干燥机 、 数控超声波清洗器、循环水式多用真空泵、组织捣碎浆机、高效液相色谱、真空冷冻干燥机、快速混匀器、微弱化学发光仪、荧光分光光度计、大孔吸附树脂、高速万能粉碎机 等仪器设备30 台套。 仪器设备先进,实验实训功能完善,达到同类院校领 先水平。 —— 实训能力:同时容纳能力由原来 40 人增加到 100 人。 年实训能力增加到 500 人 *学时。 —— 培训能力:具备满足为相关企业每年培训技术人员 200 人次。 —— 科研能力:具有独立承担省市区级与学院科研项目的能力;对同类院校及本校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提供技术支撑。 20 —— 检测水平:由原来承担简单的个别演示试验、验证性实验,到具有系统检测农产品、食品等相关产品质量指标、安全指标、卫生指标的能力。 ② 综合分析实训中心 综合分析实训中心现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1 台,气相色谱仪 1 台,农残速测仪 2 台,阿贝折光仪 4 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 2 台,恒温水浴锅 2 台,快速水分测定仪 2 台,离心机 2 台,光照培养箱 1 台、旋转蒸发仪 1 台、凯式定氮仪 4 台、电子天平 2 台、电 热恒温培养箱 3 台、黄曲酶素测定仪 1 台等仪器设备。 目前处于学生多,仪器台套数偏少,配套设备不全,只能进行部分演示性、论证性实验,具备开展 3 个专业, 20 多个实验项目的能力,年实训能力200 人 *学时,学生动手机会较少,无法满足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通过增加设备投入,完善实验功能,提高 基础课程 实验开出率,强化学生实践操作动手能力。 —— 建设水平:仪器设备先进,检测功能完善,综合分析检测能力在同类院校处于领先水平。 —— 实训能力:可同时容纳 80 名学生的实训,年实训能力达 500人 *学时以上,生产性 实训项目比例达到 90%,具备开展 4 个 以上 专业, 50 个实训项目的能力。 —— 辐射能力:具备为相关企业每年培训质检人员 100 人次以上。 —— 共享能力:与相关职业院校、企业和个人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实现互利双赢。 21 表 4 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一览表 项目 子项目 承担实训项目 职业技能 鉴定工种 配套基础 设施建设 完成 时间 仪器设备 经费预算 (万元) 食品生物 技术 实训 中心 食品加工实验室 1. 食品加工技术实训 2. 微 生物显微观察和 检测 实训 4. 食品分析检测技。-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相关推荐
国从 20 世纪70 年代开始研制 ,历时 20 年 ,耗资 200 亿美元 ,于 1994 年全面建成 ,具有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实施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 随着 GPS 定 位技术的不断改进 ,软、硬件的不断完善 ,长期使用的测角、测距、测水准为主体的常规地面定位技术 ,正在逐步被以一次性确定三维坐标的高速度、高精度、费用省、操作简单的 GPS 技术代替。 GIS
现有教师 总数 12 人,其中,专任教师 10, 企业兼职教 师 2 人; 具有 高级职称的教师 共计 3 人; “ 双师 素质” 教师比例达到 100%。 ( 四 )社会服务功能成效显著 本专业利用现有教学资源, 面向社会 开设制冷 设备 维修工(中、高级)的培训课程, 多次为校企合作单位在职人员进行 技能培训, 提升从业人员技能水平。 专业教师多次进入相关企业进行技术指导、 改进生产 工艺
较年轻的研究生充实教学活力,打造一支专业技能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团队协作意识强、凝聚力强、 乐观、敬业的专业省级教学团队。 ( 3) 完善现有“对外技术服务部”和“机电研究所”相关运行管理制度,积极承接应用技术开发项目、技术服务项目、社会培训项目、横向课题及产品加工。 将教师参与企业新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社会服务等方面作为提升教师专业技术服务能力的有利手段
I/ O 口线,而且测量精度达到 12 位,最低 精确到小数点后 4 位有效数字。 用这种智能化数字式传感器的优势显而易见。 近十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科研、农业、暖通、纺织、机房、航空航天 、电力等工业部门,越来越需要采用湿度传感器,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环境温、湿度的控制以及对工业材料水分 值的监测与分析都已成为比较普遍的技术条件之一。 湿度传感器产品及湿度测量属于 90 年代兴起的行业
00:00_00(在 4 月的 12 时闹钟响一次 )。 4:设置星期 定时闹钟: ?/?/?[二 ]12: 00: 00_00(在每周二的 12 时闹钟响一次 )。 4. 2 系统总流程图 19 主程序 蜂鸣器蜂鸣一声 红外中断接收 LCM2402 DS1302 初始化 显示 dalinlcd2402 Wele to used 2402 初始化 关蜂鸣器 Menu=0 主显示菜单 Menu=1
业务 小组 业务 小组 业务 小组 学生 业务 小组 业务 小组 业务 小 组 学生 业务 小组 业务 小组 业务 小组 学生 课程一教师 课程二教师 课程三教师 业务一 业务二 业务三 业务包 其他外贸企业 校外实训基地 网上信息 业务 小组 业务 小组 业务 小组 教师根据工作进程进行业务分拆 教师根据课程 要求领取业务 将公司业务转化为 工作任务布置给学生 教师组织 学生操作 业务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