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床主轴轴承座的加工工艺设计内容摘要:
磨削,研磨底座下表面。 利用圆柱体外表面为基准定位。 选用 M7332A 卧式 5 磨床。 工序 9 粗镗,半精镗,精镗两空心圆柱体内表面,选用 Q012 深孔镗床。 以上工艺过程详见“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片”。 、 机械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毛坯尺寸的确定:齿轮轴承座的零件材料为 HT150,生产类型为大批量生产。 采用铸造毛坯,根据上述原始资料及加工工艺,分别明确各加工表面的机械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毛坯尺寸如下: 140mm,宽 70mm 的平面。 已能满足加工要求。 考虑其加工长为 140mm 宽 70mm 的平面,表面粗糙度 要求精加工,查表 629 其粗加工余量为 精加工余量为 ,此时可计算加工余量为:+=,可满足其加工余量要求。 ,表面粗糙度为。 查《工艺手册》表 615 粗铣 Ф80H7 端面余量 ;粗铣 Ф52H7 端面余量。 查《工艺手册》表 616,精铣 Ф80H7 端面余量 ;精铣 Ф52H7 端面余量。 查《工艺手册》表 617,磨削 Ф80H7 端面余量 ;磨削 Ф52H7 端面余量。 查《工艺手册》表 618 研磨 Ф80H7 端面余量 ;研磨 Ф52H7 端面余量。 3. Ф80H7 空心圆柱体上端面的加工余量。 根据前面已知原始数据表面粗糙度为 ,同上述一样查 《工艺手册》加工余量为。 4. Ф80HФ52H7 空心圆柱内表面的加工余量。 毛坯为铸出两孔,参照《实用加工工艺手册》表 622 粗镗、半精镗、精镗Ф80HФ52H7 的加工余量都为。 、 确定切削用量及基本工时:工序 Ⅰ 粗铣平面 14070,本工序用计算法确定切削用量。 工件材料:HT120加工要求:铸造,硬度 170200HBS,表面粗糙度为。 6刀具:采用高速钢镶齿三面刃铣刀, ,齿数。 20wdm=20Z=⑴计算切削用量(粗铣整个平面):查《工艺手册》得: 进给量: (/)zfmz= 切削速度: ;2inv则 180。 P现采用 X5020B 立式铣床,查《工艺手册》取 ,故实际切削速度为:180。 ==当 时,工作台的每分钟进给量 应为:*180。 切削工时: ,140l=机动工时: (in)mtf⑵粗铣两个长 30,宽 25 的坑面。 查《工艺手册》得:进给量: 6(/)zfr=切削速度: ;20minv则: 180。 =P现采用 X5020 立式铣床,查《工艺手册》取 ,故实际切削速度为:180。 =当 时,工作台的每分钟进给量 应为:*180。 =切削工时: ,10l机动工时: .4(in)mtf⑶粗铣平面 与 空心圆柱的连接面:1407180。 52F 7 查《工艺手册》得:进给量: 4zfm=转速: ;20/inv工作台的每分钟进给量 :*180。 =机动工时: ()mltf工序 Ⅱ 精铣平面(14070)。 铣刀直径: 20wd=精铣余量:。 查《工艺手册》得:每转进给量: ;工作台的每分钟进给量 :*180。 =机动工时: ()mltf工序 Ⅲ 钻孔 M64mm。 查《工艺手册》得: ;=切削速度: 0vzxympCdvkTaf180。 查《工艺手册》得: , , , , , ,==.2m, , ,。 =.=180。 180。 .180。 178/iwnrd=P180。 按机床取: 50/min故 8工序 Ⅳ 攻螺纹 6M6mm。 查《工艺手册》得: =切削速度: ;8/inv1026nr180。 =P按机床取: 3/i则 机动工时: +=180。 工序 Ⅴ 粗铣,精铣 Ф80mm 上表面,选用 X5020B 立式铣床。 ⑴粗铣 选刀杆 5180。 查《工艺手册》得: =计算切削速度: 0vxypCvTf180。 , , , ,。 158vC=.=180。 确定机床主轴转速: 1302/180。 取 280/minr=则 7v切削工时: =180。 ⑵精铣查《工艺手册》得: .切削速度: 0vxympCvTf=180。 180。 确定机床主轴转速: 0342/180。 取 350/minr= 9 则 8/minv=切削工时: =180。 工序 Ⅵ 粗铣,精铣零件两空心圆柱体底面,选用 X5020B 立式铣床。 ⑴粗铣 空心圆柱下端面。 F选刀杆尺寸: 1625180。 查《工艺手册》表得: =切削速度: 0vxympCvTf=180。 , , , ,。 =180。 确定机床主轴转速: 496/180。 =P取 480/minr=则 7v切削工时: =180。 ⑵粗铣 空心圆柱下端面。 80F查《工艺手册》表得: 切削速度: 0vxympCvTf=180。 , , , ,。 180。 确定机床主轴转速: 1286/180。 P取 30/minr=则 75v切削工时: =180。 ⑶精铣两空心圆柱下端面:10查《工艺手册》表得: =切削速度: 0vxympCvTf=180。 , , , ,。 =180。 确定机床主轴转速: 1538/180。 =P 00/=取 160/minnr=24/inr则 98v10mv=切削工时: =工序 Ⅶ 倒角 145176。 查《工艺手册》表得: 采用高速钢车刀时,切削速度选 16inv=则: 1064/180。 = 29/180。 取 10/inr210nr=则 vm=.6/ivm切削工时: 180。 =180。 工序 Ⅷ 磨削,研磨底座空心圆柱下表面,选用 M7332A 卧式磨床。 ⑴选砂轮:A46KV6P 5147180。 砂轮磨粒为棕刚玉,粒度为 46,硬度为中软一级陶瓷结合剂,6 号组织,平行砂轮,其尺寸为 ( )。 302180。 DBd180。 ⑵切削用量选择:查《工艺手册》得: 下端:52F4/minwv= 11 下端:80F26/minwv=砂轮速度: 15/minvr=轴向进给量: .afB180。 纵向进给量: 0r单行程磨削深度: ==⑶切削工时: 20barLZktvf, , , ,。 57Lm=..61in024t180。 180。 =180。 180。 工序 Ⅸ 粗镗,半精镗,精镗两空心圆柱体内表面,选用 Q012 深孔镗床。 12三、附录卡 1产品型号 零件图号 01 共 8 页河南质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加工工序卡 产品名称 轴承座零件名称 轴承座 第 1 页材料牌号HT200毛坯种类铸铁毛 坯 外 形 尺寸215x150x89 每毛坯件数 1每台件数 备注车间 工序号 工序名称 材料牌号10 粗铣底面 HT200毛坯种类 毛 坯 外 形 尺 寸 每毛坯件数 每台件数HT200 215x150x89 1设备名称 设备编号 同时加工件 数铣床 X6132夹具编号 夹具名称 切削液工序工时准终 单件工时定额工步号工步内容 工艺装备主轴转速/rmin1切削速度 /mmin 1进给量/rmm切削深度/mm进给次数 机动 辅助1粗铣底面,保证尺寸30 和 8052.036. 150 1绘制(日期) 审核(日期)会签(日期)标记处记 更改 签字 日期 标记 处记更改签字 日期 13。车床主轴轴承座的加工工艺设计
相关推荐
定为 RESET;当 /EA基于单片机控制的 电子琴 设计 9 端保持高电平时,此间内部程序存储器。 在 FLASH 编程期间,此引脚也用于施加12V 编程电源( VPP)。 XTAL1:反向振荡放大器的输入及内部时钟工作电路的输入。 XTAL2:来自反向振荡器的输出。 振荡器特性 : XTAL1和 XTAL2分别为反向放大器的输入和 输出。 该反向放大器可以配置为片内振荡器。
P ab 6 5 5 时, mmp 4,smvkrmmf r /,45,/ 0 (预计)时,走刀力为 NFyc 760 ,切削力yF的修正系数根据表 223,都为 1,所以实际走刀力为 NFyc 760。 由于切削时走刀力远小于机床进给机构允许的走刀力,故选 rmmf / 的进给量。 ( 4) 选择刀具磨钝标准 根据表 10,车刀后刀面最大的磨损量为 1mm,车刀耐用度
图如下图 7: 修 改 值显 示 秒 分 判 断调 值开 始 计 数显 示 初 值初 始 化 图 7 系统总体流程图 第 9 页 共 20 页 源程序清单 ORG 0000H MOV 30H,1 设置时钟的起始时间 ,分配显示数据内存 MOV 31H,2 MOV 32H,0 MOV 33H,0 MOV 34H,0 MOV 35H,0 MOV TMOD,01 启动计数器 XS0: SETB TR0
CPU 表 2 DS18B20 有六条控制命令 CPU 对 DS18B20 的访问流程是:先对 DS18B20 初始化,再进行 ROM 操作命令,最后才能对存储器操作,数据操作。 DS18B20 每一步操作都要遵循严格的工作时序和通信协议。 如主机控制 DS18B20 完成温度转换这一过程,根据 DS18B20 的通讯协议,须经三个步骤:每一次读写之前都要对DS18B20 进行复位
25 发声程序 26 单片机 课程设计 论文 III T0 口溢出中断(响铃程序) 26 T1 口溢出中断(计时程序) 26 单片机 课程设计 论文 1 第 1 章 绪论 AT89C51 单片机简介 AT89C51 是一种带 4K 字节闪烁可编程可擦除只读存储器的低电压,高性能CMOS8 位微处理器,俗称单片机。 89C2051 是一种带 2K 字节闪烁可编程可擦除只读存储器的单片机。
16 6 信 号 发 生 器 软 件 设计 17 7 信 号 发 生 器 的 实 物 图 及 其 输 出 波 形 展示 1 8 正 弦 波 测试 18 方波测试 19 7 . 3 三角 波测试 集成电路 课程设计 基于单片机的低频信号发生器设计 XXX 4 20 7 . 4 锯 齿 波 测试 20 8 结束语 22 参考文献 23 致谢 24 附录 25 集成电路 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