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肠科围手术期中医干预诊疗方案内容摘要:

五心烦热。 裂口深红。 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3.气滞血瘀证:肛门刺痛,便时便后尤甚。 肛门紧缩,裂口色紫暗。 舌质紫暗,脉弦或涩。 二、肛裂病手术前后中医干预治疗 (一 )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及中成药 1.血热肠燥证 治法:清热泻火,增液通便。 方药:凉血地黄汤加减,黄芩、黄柏、生地、生石膏、元胡、地榆炭、槐花炭、三七粉、生大黄 (后下 )。 2.阴虚津亏证 治法:凉血养血,增液通便。 方药:润肠汤加减,知母、黄柏、玄参、生地、麦冬、白芍、当归、阿胶(烊 )、桃仁、红花、熟地、川芎、元胡。 3.气滞血瘀证 治法:行气活血,润肠通便。 方药:六磨汤加减,当归、榔片、厚朴、决明子、桃仁、红花、麻仁、瓜蒌仁、郁李仁、陈皮、元胡。 推荐中成药: 便血可选用地榆槐角丸、云南白药胶囊、六味消痔片等凉血止血。 大便干燥可选用:麻仁润肠丸、麻仁软胶囊等润肠通便。 (二 )中医外治法 1.中药熏洗法:适用于手术前后,以缓解症状。 适应症:肛裂手术前后肛门部疼痛、便血、湿痒等。 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胜湿止痒。 方药:可选用痔痛宁洗剂、硝矾洗剂、双白止痒洗剂等院内制剂熏洗坐浴,或用五倍子汤、苦参汤水煎坐浴。 2.中药外敷法:肛裂手术前后肛门部疼痛、便血,中药熏洗后可选用紫黄膏 或紫草膏、止血膏、金黄膏、珍珑生肌散、生皮散等院内制剂外敷以清热凉血、理气止痛,生肌敛疮。 3.外用中成药 根据病情选用具有清热祛湿、理气止痛,生肌敛疮等功效的中成药,如马应龙痔疮栓、马应龙麝香痔疮膏、普济痔疮栓、金玄熏洗剂、康复新液等。 (1)栓剂纳肛:可选用马应龙麝香痔疮栓、普济痔疮栓、肛泰栓等。 (2)中药膏剂外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肛泰软膏、龙珠软膏等。 (三 )中医非药物疗法 针灸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针灸治疗肛裂及术后并发症 a.疼痛:针刺长 强、承山、足三里、环跳穴。 b.术后尿潴留:针刺关元、中极、气海、三阴交、水道、阳陵泉透阴陵泉。 c.粪嵌塞:针刺支沟、足三里、气海、合谷、曲池。 发挥中医药治疗肛肠病特色优势,临床针对肛裂病 (肛裂 )围手术期疼痛、便秘、便血、裂口感染、瘙痒、创口迁延不愈等症,辩证使用中药汤剂、中成药、特色制剂,能有效减轻患者症状,加速创面愈合,提高治愈率。 中医院 肛肠科 肛漏病 (肛瘘 )围手术期中医干预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 )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 T001. 7— 94)。 中医病名:肛漏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 20168。 06 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分会联合制定的“肛瘘诊断标准”。 西医病名:肛瘘 (1)症状:反复发作的肛周肿痛、流脓,急性炎症期可发热。 (2)局部检查:视诊可见外口形态、位置和 分泌物。 浅部肛瘘肛门周围可触及索状物及其行径。 直肠指诊可触及内口、凹陷及结节。 (二 )证候诊断 1.湿热下注证:肛周有溃口,经常溢脓,脓质稠厚,色白或黄,局部红、肿、热、痛明显,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纳呆,大便不爽,小便短赤,形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正虚邪恋证:肛周瘘口经常流脓,脓质稀薄,肛门隐隐作痛,外口皮色暗淡,时溃时愈,按之较硬,多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神疲乏力,面色无华,气短懒言,舌淡、苔薄,脉濡。 3 阴液亏虚证:瘘管外口凹陷,周围皮肤颜色晦暗, 脓水清稀,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潮热盗汗,心烦不寐,口渴,食欲不振,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力。 二、肛漏病手术前后中医干预治疗 (一 )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及中成药 1.湿热下注证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萆薜渗湿汤加减,黄柏、苍术、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萆薜、茯苓、 炒桅子、车前子“、白术、茵陈。 推荐中成药:五福化毒丸,复方败酱草丸 (冀药制字 z20168。 050617) 2.正虚邪恋证 治法:扶正祛邪。 方药:托里消毒饮加减,生黄芪、当归、穿山甲、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