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制浆造纸废水处理技术综述内容摘要:

[2]。 光催化氧化法处理制浆造纸废水 光催化氧化法 是用 TiO2作为催化剂 处理造纸废水 , 这为阳光充裕的地区使用像太阳能这样的持续技术来提高出水质量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刘德启等 [3]用包埋、吸附亚甲基蓝光催化氧化法处理高浓度 造纸废水,对造纸黑液酸析木素后废水 CODCR的去除率可达 %,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臭氧氧化分解是 将废水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毒物质的处理方法。 人们现在研究用臭氧( O3)作氧化剂来分解废水中的有机物,它对纤维素、木素的氧化没有选择性,在反应中 O3作为两性离子参加反应,能选择分解发色基团。 易封萍 [4]用臭氧 — 混凝法处理造纸废水, CODCr、 SS等主 要污染物去除率均高达 99%以上,各项指标超过一级排放标准,水质完全可以回收利用。 超临界水氧化法处理制浆造纸废水 超临界水具有溶解非有机性有机化合物的 能力 ,在足够高的压力下它与有机物和氧或空气完全互溶 ,发生氧化反应 , 超临界水氧化法可有效去除造纸废水中的有毒物质 [5]戴航 [6]超临界水反应系统,在 250~440摄氏度和 20~24MPa的条件下,研究了造纸废水在超临界水中的氧化分解反应,并考察了反应温度、氧化剂浓度对造纸废水 降解反应的影响, 处理后造纸废水的 TOC去除率可达 99%。 物理化学法处理造纸废水 混凝法 混凝法是废水处理中一种经常采用的方法,它的处理对象是利用废水中自然沉淀法除去难以沉淀的细小悬浮物及胶体微粒,可以用来降低废水 的浊度和色度,去除多种高分子有机物、某种重金属和放射性物质;此外,混凝法还能改善污泥的脱水性能,因此,混凝法在废水处理中获得广泛应用。 它既可以作为独立的处理方法,也可以和其它处理方法配合使用,作为预处理、中间处理或最终处理。 其 通常与生物或化学法一起用于造纸废水的处理,它是组合工艺中很重要 的部分,近年来,新型无机化学混凝剂如聚合铝、聚合铁和复合型无机混凝剂的开发成功,一级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开发,使混凝处理法可以采用较少的药剂,就可达到较高的处理效果。 张学洪利用聚合氯化铝处理广西某造纸厂的造纸终端( COD400mg/L) ,处理后 COD100mg/L [7]。 目前对混凝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各种混凝剂的工艺条件、处理效果、经济价值以及开发新型高效的混凝剂。 混凝单独使用不能除去溶解在废水中的有机物,所以常将混凝法与其他处理方法结合使用。 膜分离法 常用的膜分离技术主要有电渗析、扩散渗析、反渗透 (Ro)、超滤 (uF)、微滤(MF)、纳滤 (NF)、无机膜及液膜等。 在制浆造纸行业中应用较广的膜分离技术主要是超滤、反渗透和纳滤,另外膜生物反应器、无机膜等技术也有应用。 膜分离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分离技术 , 是利用 特殊的薄膜对液体中的某些成分进行选择性的透过 , 既能对作用的液体有效净化 , 又能回收一些有用物质 , 同时具有分离效率高、节能、无相变、装备简单、操作容易、易维修、易控制等特点。 因此 , 在废水处理中该项技术的应用充满广阔的前景。 吸附法 吸附法:利用多孔性的固体材料,使得废水中的污染物质吸附在固体表面而除去。 常用固体吸附材料是活性炭。 这种方法的具体操作分为动态和静态两种形式,通常用于废水的深度处理,去除酚、汞、铬、氰等毒性物质,同时具有脱色和除臭的作用。 刘成波 [8]实验表明,采用粉状活性炭作为吸 附剂,在用量 ~、 吸附时间 1h 条件下,可将经混凝法处理后的 造纸废水( pH 值为 ~, 水温为 18~32摄氏度 , CODCr为 280~320mg/L) 中的 CODCr降至 100mg/L以下,处理后出水的CODCr达到了国家排放标准。 宫克 [9]制了一种新型的吸附能力更强的吸附剂 — 改性膨润土,通过吸附 — 絮凝法处理造纸废水,得到了较满意的结果。 生物法处理造纸废水 生物法是利用微生物降解代谢有机物为无机物来处理废水。 通过人为的创 造适于微生物生存和繁殖的环境,使之大量繁殖,以提高其氧化分解有机物的效率。 根据使用微生物的种类,可分为好氧法、厌氧法和生物酶法等。 生物处理运行费用低廉,与其它方法配合使用可大大提高处理效率。 好氧处理是在溶解氧的情况下,借助好氧微生物或兼性厌氧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过程。 根据微生物在水中的存在状态,可分为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两大类。 实践表明,江苏某化工厂采用氧化沟结合水解工艺处理造纸废水,该工艺处理效果良好, COD去除率达 95%以上,各项出水指标均达到二级排放标准 [10]。 张述林采用混凝( FeCl3 6H2O和 聚合硫酸铁为混凝剂,聚丙烯酰胺为助凝剂)低氧 — 好氧两段活性污泥法对某造纸厂综合废水 COD为 6230mg/L进行处理,经处理后 COD的去除率可达 %[11]。 生物膜法和活性污泥法的处理效果差不多,优点是剩余污泥量少且不会产生污泥膨胀,占地少,运行管理方便,但该法易发生被生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