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技术第二版第5章麦类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内容摘要:
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铁锈色粉状物质(故称锈病)。 后期病部形成黑色疱状小突起,是病菌的冬孢子堆。 三种锈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孢子堆的分布、大小、形状、颜色和排列方式上,可以简单形象地概括为: “ 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 红斑 ”。 (二)发生规律 1. 小麦条锈病 是 一种低温病害,在我省不能越夏,秋季随气流传播,侵染我省已经出土的秋苗,播种越早,发病越重。 冬季病菌主要以菌丝在麦叶组织中越冬。 病菌一般于麦收后在自生麦苗上越夏。 秋苗发病后,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潜伏在麦组织内越 冬。 其周年循环的关键是越冬问题。 三种锈菌都是典型的气传病害,其流行程度主要取决于:( 1)感病品种的面积;( 2)菌源数量;( 3)雨量多少和湿度大小。 ( 三)综合防治 ( 1)调整播期,提高播种质量;( 2)合理施肥,避免过量施用氮肥,适当增施磷 肥 ;( 3)控制田间湿度,在多雨、高湿地区要开沟排水,在干旱地区又要及时灌水;( 4)麦收后及时铲除自生麦苗。 ( 1)用种子质量 %有效成分的粉锈宁干拌种子;( 2)每 667m2 用 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 15~ 20g,加水 50kg 进行喷雾。 二 、小麦赤霉病 (一)症状识别 小麦整个生育期,许多部位均可受害,形成苗腐、茎腐、秆腐、穗腐及白穗等多种症状类型,其中以穗腐最为普遍。 发病初期首先在小穗颖壳基部出现淡褐色或黄色斑点,逐渐蔓延至整个小穗甚至全穗。 小麦叶锈病 小麦杆锈病 小麦条锈病 在多雨潮湿的环境条件下,病穗上的颖壳合缝处会长出一层粉红色的霉状物(病菌的分生孢子座和分生孢子)。 生育后期,病穗的颖壳上常产生密集的蓝黑色小颗粒(病菌的子囊壳)。 (二)发生规律 病菌具腐生兼寄生的特性,可以在多种植物残体上越冬,翌年,在小麦扬花时,借助风、雨传播,通过花丝、气孔、颖壳裂缝侵入,引起 发病。植物保护技术第二版第5章麦类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相关推荐
症状;在讲授主要虫害时可用观察 法、对比法。 例如在讲三种菜蚜的形态特征时,教师可让学生先通过图片观察对比它们的不同,然后总结出它们生活习性的区别及防治方法。 ◆ 复习思考题: 1. 菜粉蝶的为害有何特点 ?应如何防治 ? 2. 如何从症状上识别白菜软腐病 ?应采取哪些措施防 治 ? 3. 猿叶虫的危害症状有哪些。 4. 十字花科作物霜霉病 的发病规律是什么。 如 何用药防治 ? ◆ 教学进程:
表 54建筑物面积表 ┌────┬────┬──────┬────┬───┬────┐ │建筑物 │面积 /m │建筑物 │面积 /m │建筑物│面积 /m` │ ├────┼────┼──────┼────┼───┼────┤ │全厂 │ 53200 │成品库 │ 327 │更衣室│ 36 │ ├────┼────┼──────┼────┼───┼────┤ │车间 │ 4200 │化验室 │
工余量。 这种方法方便、迅速,在生产上应用较广泛。 3)经验法 :由一些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或工人,根据经验确定加工余量的大小。 由经验法确定的加工余量往往偏大,这主要是因为主观上怕出废品的缘故,这 种方法在模具生产中广泛采用。 本零件采用查表法 南京工程学院模具制造工艺课程设计说明书 4 如图根据零件尺寸 H==24mm,工件长度 L=66mm
/Intra网络进行信息交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为促进教学、方便管理和进一步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校园网络建设成为现代教育 机构的必然选择。 其设计方案应注意以下原则: ( 1)实用性,校园网设计应能满足学校目前对网络应用的要求,充分实现学校内部管理、教学和科研的网络化、信息化的要求,使网络的整体性能尽快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且便于掌握。 满足管理职能的需求
及种子带菌的病害等。 、浸苗法 把农药配成一定浓度的使用液,将种子浸泡一定时间后再进行播种,或是 将幼苗的根部浸药一定时间后再进行移栽。 即将颗粒剂、毒土或其他农药制剂撒施于地面、水面的一种施药方法。 将一定浓度的药液均匀泼浇到作物上,药液多沉落在作物下部,这是南方防治水稻害虫的一种施药方法。 将一定浓度的药液灌入植物根区的一种施药方法。 此法主要用于防治作物根部病虫害。 指将药物均匀施于地表
者有机可乘;管理员无法了解网络的漏洞和可能发生的攻击。 传统的被动式抵御方式只能等待入侵者的攻击,而缺乏主动防范的功能:对于已经或正在发生的攻击缺乏有效的追查手段;对从网络进入的病毒等无法控制等,除此以外大多用户安全意识都很淡薄,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注意和解决的安全问题。 本文以“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为原则,从计算机网络面临的各种安全威胁,系统地介绍网络安全技术。 并针对校园网络的安全问题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