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技术第二版第5章麦类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内容摘要:

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铁锈色粉状物质(故称锈病)。 后期病部形成黑色疱状小突起,是病菌的冬孢子堆。 三种锈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孢子堆的分布、大小、形状、颜色和排列方式上,可以简单形象地概括为: “ 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 红斑 ”。 (二)发生规律 1. 小麦条锈病 是 一种低温病害,在我省不能越夏,秋季随气流传播,侵染我省已经出土的秋苗,播种越早,发病越重。 冬季病菌主要以菌丝在麦叶组织中越冬。 病菌一般于麦收后在自生麦苗上越夏。 秋苗发病后,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潜伏在麦组织内越 冬。 其周年循环的关键是越冬问题。 三种锈菌都是典型的气传病害,其流行程度主要取决于:( 1)感病品种的面积;( 2)菌源数量;( 3)雨量多少和湿度大小。 ( 三)综合防治 ( 1)调整播期,提高播种质量;( 2)合理施肥,避免过量施用氮肥,适当增施磷 肥 ;( 3)控制田间湿度,在多雨、高湿地区要开沟排水,在干旱地区又要及时灌水;( 4)麦收后及时铲除自生麦苗。 ( 1)用种子质量 %有效成分的粉锈宁干拌种子;( 2)每 667m2 用 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 15~ 20g,加水 50kg 进行喷雾。 二 、小麦赤霉病 (一)症状识别 小麦整个生育期,许多部位均可受害,形成苗腐、茎腐、秆腐、穗腐及白穗等多种症状类型,其中以穗腐最为普遍。 发病初期首先在小穗颖壳基部出现淡褐色或黄色斑点,逐渐蔓延至整个小穗甚至全穗。 小麦叶锈病 小麦杆锈病 小麦条锈病 在多雨潮湿的环境条件下,病穗上的颖壳合缝处会长出一层粉红色的霉状物(病菌的分生孢子座和分生孢子)。 生育后期,病穗的颖壳上常产生密集的蓝黑色小颗粒(病菌的子囊壳)。 (二)发生规律 病菌具腐生兼寄生的特性,可以在多种植物残体上越冬,翌年,在小麦扬花时,借助风、雨传播,通过花丝、气孔、颖壳裂缝侵入,引起 发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