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技术第二版第9章杂粮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内容摘要:

色晕圈 ,属高抗型病斑 ; 二是病斑呈椭圆形或长方 ,黄褐色 ,具有明显紫褐色或深褐色边缘 ; 三是病斑为椭圆形或纺锤形 ,不受叶脉限制 ,灰色或黄褐色 ,一般无明显的深色边缘 ,病斑上有时出现轮纹。 后两种病斑 ,遇高温潮湿条件 ,其周围出现深绿色浸润区 ,并可迅速萎蔫枯死 ,称萎蔫型病斑 ; 有的病斑虽不产生深褐色浸润区 ,不表现萎蔫症状 ,但可联合成片 ,变黄枯 ,称为坏死型病斑。 萎蔫型和坏死型均属高度感染类型。 (二 ) 病原特征 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 菌无性世代同属半知菌亚门的突脐孢属和离蠕孢属。 (三 ) 发病规律 ▲ 两种病菌都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病残体上或以菌丝潜伏在病残体内越冬 ,故病残体是初侵染的主要来源。 病株上长出的分生孢子 ,主要靠风 、 雨传播引起再侵染。 ▲ 不同的品种对大斑病和小斑病的抗病力有显著差异。 一般本地品种比引进国外品种抗病 ,当地培养的自交系比引进的自交系抗病 ,白粒型比黄粒型抗病。 ▲ 高温、 多 湿 ,时晴时雨是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最适合的发病条件。 大斑病以 26~ 30℃的多湿条件为适宜 ,而小斑病则 28~ 32℃ 的多湿条件适宜。 在适宜条件下 ,病菌侵入后只要2~ 4 天即完成一次侵染过程 ,出现症状。 (四 ) 综合防治 采用以种植抗性品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