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技术第二版第2章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内容摘要:

状、弹状 ( 或杆菌状 ) 三种。 病毒与细胞生物的根本区别有两点:一是没有细胞结构;二是颗粒 内只含 有一种核酸,DNA 或 RNA。 绝大多数植物病毒的化学组 成是核蛋白,蛋白质以亚基的形式将核酸包被在中央,蛋白是衣壳,有保护核酸的作用,核酸是芯子,病毒的遗传信息存在于核酸中。 2. 植物病毒的增殖 病毒侵入寄主细胞后,改变寄主细胞的代谢途径,以本身的核酸作为模板,利用寄主细胞的原材料、能量和酶系统,合成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质,再组装成新的病毒颗粒,这种繁殖方式称增殖。 植物病毒是严格活细胞寄生的分子生物,其增殖只能在寄主细胞内进行。 病毒的增殖过程也是病毒的致病过程。 植物病毒的传播途径很多,可经汁液摩擦传播;介体昆虫传播;土壤中线虫和低等真菌 传播;种子和花粉传播;无性繁殖材料和嫁接传播。 由于植物病毒是严格的细胞内寄生,所以,植物病毒病没有明显的病征。 常见的症状有花叶、黄化、斑驳、皱缩、矮化、丛枝及畸形等。 另外,病毒侵染寄主后,常常在寄主的细胞内产生各种形状的内涵体,观察寄主细胞内的内涵体可作为鉴定病毒种类的依据之一。 有些病毒病的症状会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变化,有的甚至会暂时消失,即 “ 隐症现象 ”。 四 、 植物病原线虫 植物寄生线虫一般呈圆筒状,两端尖。 大多数为雌雄同形,少数为雌雄异形,雌虫为梨形、球形和 长囊状。 在线虫的口腔内有吻针,用以穿刺植物,输送唾液并吮吸植物汁液。 特 性 线虫的传播途径主要借寄主植物的种子及无性繁殖材料等作远距离传播。 田间主要通过土壤、流水、人畜活动和农具等传播。 植物病原线虫的寄生方式有外寄生和内寄生两种类型。 ( 1)植物生长缓慢、衰弱、矮小、色泽失常、叶片黄萎等,类似营养不良的现象。 ( 2)植株或叶片干枯扭曲、畸形、组织干腐,形成虫瘿等。 ( 3)植株根部肿大或腐烂,须根丛生,形成根瘤或根结等。 五 、 寄生性种子植物 少数植物由 于自身根系或叶片退化,需要寄生在其他高等植物上才能生存,才能开花结果。 这种营寄生生活的高等植物称为寄生性种子植物。 严重危害农作物的有菟丝子、列当、桑寄生等。 寄生性种子植物根据其对寄主营养的依赖程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叶绿素,能够自己进行光合作用,但必须从寄主植物上吸取水分和无机盐,称为半寄生,如桑寄生、槲寄生;另一类是没有根和叶,或叶片已退化成鳞片状,无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它们所需的养分、水分和无机盐必须全部从寄主中获得,称为全寄生 , 如菟丝子和列当。 六 、 植物病害的诊断 的诊断 特点 ( 1)大面积同时发生,田间分布比较均匀,但受地形、地势影响 ; ( 2)没有病征; ( 3)田间没有明显的发病中心,没有从点到面的扩散过程,没有传染性 ; ( 4)病害发生与环境条件、栽培管理措施关系密切,采取适当措施,可使病状恢复正常。 特点 这类病害都具有传染性,在田间发生时,一般呈分散状分布,具有明显的由点到面,即由一个发病中心逐渐向四周扩大的发展过程。 有的病害在田间扩展还与某些昆虫有联系。 ( 1)真菌性病害的初步诊断 真菌性病害大多数在病部都有明显的病征,如各种颜色的霉状 物、粉状物、小黑点、小颗粒、菌核及菌索等。 因此,在诊断时,可用扩大镜观察病原物,或挑取病原物制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确定病原物的种类。 但要区别是真正的致病菌还是腐生菌,比较可靠的方法是选择新鲜的病斑 进行 保湿培养,待新鲜病斑长出病原物再制片镜检。 ( 2)细菌性病害的诊断 细菌性病害的病状有斑点、腐烂、萎蔫、溃疡及畸形等。 共同的特点是病部有细菌 菌 脓溢出表面,干后成黄色胶粒状物或灰白色菌膜。 病组织中含有大量细菌,切片镜检 , 观察有无喷菌现象,是细菌性病害区别其他病害的最方便易行而又可靠的诊断方法。 另外,对于一些易混淆的相似症状,剖视病组织,也可以帮助诊断,如番茄萎蔫症状,病茎维管束变褐色的是真菌性枯萎病,用手挤压病茎横切面,有乳白色粘液渗出的是细菌性青枯病。 如瓜类腐烂病,病组织带有恶臭味是细菌性软腐病;没有臭味,但伴有白色绵腐状物的是瓜类疫病。 ( 3)病毒病害的诊断 植物病毒病常见的症状是花叶、黄化、矮 化、皱 缩、畸形,没有病征。 有的病毒病的寄主细胞内经显微镜观察或经染色观察可以看到内含体。 此外,病毒病害还有如下特点: ① 田间 病株多是分散、零星发生,没有规律性; ② 昆虫传播的病毒病,其发生特点与昆虫的活动规律紧密相关 ; ③ 田间病毒病往往有复合感染的现象,症状与单一感染的不同,有的病毒病症状随温度变化有隐症现象。 ( 4)柯赫氏法则 柯赫氏法则是世界上公认的确定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物必须完成的操作规程,它分四步: ①病原物必须在发病部位,并与症状密切相关; ② 必须离体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获得该病原物,并进行纯化培养 ; ③ 将纯化培养的病原物接种到同种植物的健株上,产生与原来相同的症状 ; ④ 从接种发病的植株上再分离,获得与原接种完全一致的 病原物。 ◆ 教学目标 : 1. 掌握植物病原细菌、病毒的主要特性及所致病害的特点。 2.了解线虫的生物学特性及所致病害; 寄生性种子植物对寄主植物的致病作用。 3. 学会植物病害的初步诊断和植物病原细菌革兰氏染色的方法。 ◆ 教学重点和难点: 植物病原细菌、病毒的主要特性及所致病害的特点;植物病害的诊断。 ◆ 教法建议: 运用举例和对比的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 、书中插图或图片系统讲授以上内容。 通过提问启发同学积极思考 掌握本节课的难点。 ◆ 复习思考题: 1. 简述植物细菌性病害的症状 类型。 2. 简述植物病毒病 的症状特点。 3. 简述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特点。 4. 简述侵染性病害的诊断特点。 ◆ 教学进程: 教 学 进 程 表 内 容 回顾、提问 讲 授 布置思考题 用时(分钟) 10 75 5 ◆ 复习思考题 答案 : 1.答: 细菌病害的病状类型主要有坏死、腐烂、萎蔫和畸形等四类,病征为脓状物。 2.答 : 植物病毒病没有明显的病征。 常见的症状有花叶、黄化、斑驳、皱缩、矮化、丛枝及畸形等。 另外,病毒侵染寄主后,常常在寄主的细胞内产生各种形状的内涵体,观察寄主细胞内的内涵体可作为鉴定病毒种类的依据之一。 有些病 毒病的症状会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变化,有的甚至会暂时消失,即 “ 隐症现象 ”。 3.答: 非侵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