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整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内容摘要:

可以有社会培训和技能鉴定的功能,成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鉴定中心;还可以承担新产品、新技术研发的功能,成为区域内新产品、新技术研发中心。 校企合作的意义 我国高职教育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有些问题一直困扰并将长期影响高职教育的发展,其中办学条件、育人模式和就业水平是三个主要瓶颈问题。 这三个问题 既 紧密联系又互相影响。 办学条件直接影响着育人的类型和质量,而育人的类型和质量又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 就业。 就业状况的好坏反过来直接影响学校的生源和办学条件,办学条件的问题又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类型、水平和质量。 实践证明产学研结合是解决上述瓶颈问题的有效途径。 校企合作办学解决办学条件问题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学科型高等教育在类型和培养目标上是不同的,它是职业性、技能性、应用性的高等教育,技能培养是它最核心的内容。 从理论上讲,高职院校应该也必须与产业部门有着内在的、必然的、密切的联系,具有鲜明的产学研结合特征。 从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实际来看,在市 场经济逐步建立的过程中,政府包揽全部办学 经费的做法 已 不复存在。 办学经费不足和短缺成为普遍问题,校园、校舍面积不足问题相当严重,特别是针对高职人才培养特点 —— 4 必须有供实际操作训练动手能力的实训基地,凭学校单方的力量难以解决。 所以,互赢互利、双赢多赢的产学研合作办学成为办好高等职业教育必然的选择。 校企合作育人解决育人模式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和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在育人方面必须建立一种有别于学科型大学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须同时满足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一是要突出培养学生适应日新月异的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能 ; 二是要培养学生作为不同职业人特有的职业素质,特别是职业道德的养成教育。 我国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任师资队伍构成情况和校内的实验室、实训基地无法充分满足这个要求。 而高等职 业 教育必须进行实践性教学环节,且不能只在模拟状态下进行。 实际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经历和体验,也即顶岗锻炼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而这些只有通过产学研合作才能实现。 因此,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产学研合作育人也就成为其必然的选择。 校企合作 解决就业水平问题 社会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世界各国都普遍面临的问题。 同样,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也已成为我国近几年来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就业问题将是今后高等职业教育长期面临的艰巨任务。 产学研结合 可以使参加合作培养的技能好、敬业精神强的学生很容易实现 “预就业 ”, 同时参加合作项目的学生由于普遍在技能和职业素质方面得到了提高,无形中增强了就业的竞争力。 产学研搞得好的学校和同一学校参加产学研结合项目的学生就业率普遍高于未参加的学校和学生,同时,毕业生就业情况好的高职院校的报考生源质量也比较好地得到了保证。 关于产学研结合的作用 校企 结合是现代高 等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是高等学校、社会和产业界共同发展的内在要求。 结合我国产学研结合的历史和实践,产学研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可总结如下 : 有利于增强高 等学校的社会适应能力 长期以来 , 我国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相对封闭,缺乏活力和社会适应性。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高等教育的封闭状态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矛盾日益突出。 高等学校本身就具有服务社会的功能,只有与社会紧密结合,服务社会的功能才能得以实现。 高等学校通过与整个社会及产业界展开广泛的合作,能够更准确有效地选 择科研课题和科技开发项目,克服脱离社会实践需要的倾向,使高校 5 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到加强,从而有利于高校的管理体制、办学模式、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以及教学内容和方法等各方面的改革。 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随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发生变化。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尽管也不断强调 “理论联 系实际 ”、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往往流于 形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直接面对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因此高等教育 只有进行改革才有出路,突出表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而产学研合作教育就是一条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有利于提高高等学校的科研能力 科学研究是高校的三大基本功能之一。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科研大多处于与生产实际和社会经济发展互相脱离或半脱离的状态中。 产学研结合,高校可以多形式与社会、企业加强联系,既能弥合高校与产业界之间的鸿沟,也解决了产业界缺乏创新的科技成果和专业化人才,解决了高校的科技成果缺乏中试能力的问题,从而促进高校的科技成果经过合作的开发、必要的中试,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和可 观的社会经济效益。 同时又能弥补高校科研经费长期不足的缺口,反 过来又成了高校科研的动力,推动了高校科研的发展,从而形成产研双方的良性循环,共同发展。 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现代社会,生产对科技的依赖性和科技对生产的导向性越来越重要。 实行产学研结合,促使高等教育与产业界形成优势互补,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业界市场竞争能力,加大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的比重,缩短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从而提高产业界的生产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本 原则 校 企合作教育是个系统工程,是一个由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三方共同组成的有机体,因此无论采取何种模式,在实行的过程中就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为了使合作教育能顺利发展,遵循相应的原则就显得尤为必要。 育人是合作教育的核心 合作教育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与社会紧密联系,在这一模式中,用人单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这并不改变合作教育的教育属性,人 6 才培养仍是合作教育的基本任务,教育在这一模式中仍具有核心地位。 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 ( 1) 学校是合作的主体。 合作教育的根本任 务是培养人才,这也是学校的“ 主业 ” ,用人单位主要是在合作教育的过程中挑选人才或通过人才的使用达到提高生产的目的,因此合作教育应姓 “ 教 ”。 ( 2) 学生的需求是合作教育发展的基本动力。 学生在合作教育中有着多重身份,既是合作的对象,又是教育的对象,同时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合作教育的所有活动都围绕着学生进行。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提 高 社会适应能力,充分实现自身的价值已逐渐成为他们的普遍要求。 只有我们顺应了学生的这一要求,合作教育才有发展的机遇。 ( 3) 人才培养是合作教育的 “ 中介 ” 和 “ 结合点 ”。 多年来的实践表明,企业最关心的是学校能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人才,这就要求学校必须适应市场运行规律,调整发展机制,迎合企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这样才能调动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研究思路及方法 研究思路 本文以分析实践现状和相关理论成果为起点,在文献研究及实证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依托江门地方产业优势,创新办学理念,践行产学研一体化的特色办学模式,总结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探索成功经验,并就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意见和设想。 在此基础上,对 在产学研一体化办学体系中学校、企业、政府等的体制与思想变革提出建议。 主要研究方法 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法等。 7 2 染整技术专业现状及校企合作 模式的背景 染整技术专业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染整专业人才要求情况分析 改革开改以来,我国纺织行业经过多次调整,企业基本上能够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转。 中国加入 WTO给中国纺织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使纺织行业聚集了一定的人气,对染整技术专业人才 的需求量增大,如江苏、浙江、 上海、广东等地对毕业生的需求连年供不应求。 根据我们调研分析,高职 染整技术人才需求量增大的具体原因如下 : 第一 、 染整企业近几年发展迅速,江苏、浙江、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染整企业发展更快。 染整技术专业主要为纺织印染企业培养染整产品的工艺设计、生产运行、质量控制及企业管理等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广东是我国东南沿海的纺织大省,拥有近万家纺织印染企业,印染布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销售收入占全国印染布销售总额的 %。 江门市是广东最大的化纤纺织产业基地,有新会美达 、开平涤纶等纺织企业 1500 多家; 2020 年,江门市纺织企业完成工业产值 亿元。 近几年,纺织印染业由劳动密集向高技术、多功能、高附加值转型,染整技术专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缺口迅速扩大。 第二、纺织产品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新助剂的不断出现和发展急需大批专业人才。 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生物、生化技术在纺织领域的广泛应用,大大地改变了纺织工业的面貌。 新型合成纤维的研制和发展,极大地拓宽了纺织发展的空间,使其与高科技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相互交融、紧密结合,由此在生产内涵上 也改变着传统的纺织业, “基于纺织又超越纺织,基于消费又超越消费 ”已 成为目前及未来、我国与世界纺织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染整工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和创新均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 第三 、 染整相关行业也需要染整专业人才。 如相关行业的造纸厂、蜡烛厂、印刷厂、日用化工厂等,均有对染色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 第四 、 用人单 位追求高学历的现象有所改变,能比较理智地把握人才要求选择毕业生。 不少企业需要的是生产一线的人才,中职毕业生能得去,用得上,留得住,许多企业均愿意要中职毕业生。 染整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技进步,社会生产的发展,染整工业领域的扩大,多种纤维的功能纺丝越多,对服装面料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 ; 对染整加工特别是功能化染整的范围 8 和要求不断提高,如对天然纤维的抗皱及永久定型整理,抗紫外线、抗红外线、抗静电、防腐、防霉、防臭整理,以及对化学纤维的舒适性整理等。 此外,新染料、新助剂、新的纺织原料,新设备的不断涌现和应用,生物酶在染整加工中的应用等均对染整技术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染整行业的发展使染整技术专业教学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 第一、染 整技术专业领域扩大,染整专业课程、教材、教师尚不能满 足教学需要,特别是课程改革 亟 需 解决。 第二 、 实践教学文件还不够统一、规范,实践教学条件还不够完备。 在各地区、各学校之间,学生的实践实习情况有着较大的不平衡现象。 第三、染整新技术的涌现和广泛应用,要求不断提高染整专业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目前,学生基础知识不轧实,应变能力较差,不能适应社会需要。 第四、染整专业教材内容陈旧,知识老化,新技术、新知识未能充实到教材中去。 学生专业知识面较窄,产品售后服务知识更是缺乏,不能满足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需求。 国外染整专业及相关学科 由于经 济竞争机制不断强化,国外岗位就业技能越来越高,择业情况变化也越来越大,因而国外的许多学校对染整专业内容不断拓宽,知识深度压缩偏浅,实践能力不断加强。 如以日本为代表的东方模式其相关院校均脱离了纺织而拓展为材料学科或生物工学科,而极少保留下来的纺织专业则涵盖了由纺织材料、纺纱、织布到染整加工,最终至服装的全部内容。 由此所开设专业的拓宽程度与知识的偏浅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以德国为代表的西方模式,则采用以能力为单元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培养的总目标,实行 不同的能力模块, 推行按能力为单元的教学法。 除此之外, 由于合成纤维工业,染料工业,精细化工工业的不断发展,促进了上述学科的竞相发展,从而也推动了染整工业的发展,使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层出不穷,更对染整专业的教学和相关学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国内 染整专业教学现状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以行业为依托,面向服务社区和企业已成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更应确立以行业要求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机制。 目前,国内许多学校的相关学科均以确定了这种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机制,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 第一、以社会发展区域行业结 构调整为依据,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实用性极强的支柱产业。 第二、以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为主导,关注新派出的专业岗位群,对学校原有专业进行更新、改造,拓宽和重建。 9 第三 、 努力妥善处理行业需求的多变性与学校教学工作的相对稳定关系,努力做到长线专业求新、求稳,短线专业求活,适用。 第四、在 教学观念上,确定高职 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在中专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大力筹措资金,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第五、推行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方针 ; 实行产教相结合或 “产、学、研 ”相结合,建立校内外 实习基地,建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理论结合实践,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符合,即能力创新培养的教学模式。 10 3 紧密型 校企合作共建生产形实训基地 的体制机制创新 探索 以互利双赢为动力以法律为保障构筑校企合作平台 校企组合的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