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地形图测绘毕业设计内容摘要:
观测方向不多于 3 个时,可不归零。 3) 当观测方向多于 6 个时,可进行分组观测。 分组观测应包括两个共同方向 (其中一个为共同零方向 )。 其两组观测角之差,不应大于同等级测角中误差的2 倍。 分组观测的最后结 果,应按等权分组观测进行测站平差。 4) 水平角的观测值应取各测回的平均数作为测站成果。 ( 6) 水准角观测方法 实施 三、四等导线的水平角观测,当测站只有两个方向时,应在观测总测回中以奇数测回的度盘位置观测导线前进方向的左角,以偶数测回的度盘位置观测导线前进方向的右角。 左右角的测回数为总测回数的一半。 但在观测右角时,应以左角起始方向为准变换度盘位置,也可用起始方向的度盘位置加上左角的概值在前进方向配置度盘。 ( 7) 水平角观测的测站作业 水平角观测的测站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仪器或反光镜的对中误差不应大于 2mm。 2) 水平角观测过程中,气泡中心位置偏离整置中心不宜超过 1 格。 四等及以上等级的水平角观测,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177。 3176。 的范围时,宜在测回间重新整置气泡位置。 有垂直轴补偿器的仪器,可不受此款的限制。 3) 如受外界因素 (如震动 )的影响,仪器的补偿器无法正常工作或超出补偿器的补偿范围时,应停止观测。 4) 当测站或照准目标偏心时,应在水平角观测前或观测后测定归心元素。 测定时,投影示误三角形的最长边,对于标石、仪器中心的投影不应大于 5mm,对于照准标志中心的投影不应大于 l0mm。 投影完毕后,除标石中心 外,其他各投影中心均应描绘两个观测方向。 角度元素应量至 15′,长度元素应量至 1mm。 ( 8) 水平角观测误差超限处理 水平角观测误差超限时,应在原来度盘位置上重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一测回内 2C 互差或同一方向值各测回较差超限时,应重测超限方向,并联测零方向。 2) 下半测回归零差或零方向的 2C 互差超限时,应重测该测回。 3) 若一测回中重测方向数超过总方向数的 1/ 3 时,应重测该测回。 当重测的测回数超过总测回数的 1/ 3 时,应重测该站。 (9)导线测量记录规定 毕业设计报告 13 1)一切原始观测值和记事项目,应在现 场用钢笔或铅笔记录在规定格式的外业手薄中,字迹应清楚、整齐、美观,不得涂改、擦改、转抄,外业手薄或记录纸应进行编号; 2)手薄各记事项目,每一测站或每一观测时间段的首末页都应记录清楚,填写齐全。 水平角观测手薄中照准点一栏,全组合测角法观测时,每测回只记录方向号数、照准标的方向观测时,每站第一测回应记录所观测的方向号数、点名和照准标的,其余测回仅记录方向号即可; 原始数据的更改规定: 3)水平角观测,秒值读记错误应重新观侧,度、分读记错误可在现场更正,但同一方向盘左、盘右不得同时更改相关数字。 垂直角观测中分的 读数,在各测回中不得连环更改; 4)距离测量和轴杆头水准测量中,厘米及 以下数值不得更改,米和分米的读记错误,在同一距离、同一高差的往 返测或两次测量的相关数字不得连环更改; 5)更正错误,均应将错误数字、文字整齐划去,在上方另记正确数字和文字。 划改的数字和超限划去的成果,均应注明原因和重测结果的所在页数; 6)观测工作结束后,应及时整理和检查外业观测手薄。 检查手薄中所有计算是否正确,观测成果是否满足各项限差要求。 确认观测成果全部符合本规范规定后,方可进行计算。 平差易的使用 我组 本次导线平差使用的 是南方平差易 20南方平差易不但具有一般平差软件所具有的平差的功能外还具有还具有多项附加功能比如可以对存在问题的导线进行分析、提示你错误所在。 各项功能操作都非常直观,易于上手。 界面美观、设计合理,利于用户操作。 不但可以直接在程序内输出美观的报表、图形也可以把数据输出外部应用程序,软件支持报表输出格式为 WORD、 EXCEL、 TXT、 HTML,支持的图形输出为 ATUOCAD( dwg)、 bmp等。 数据输入、显示、打印均采用规范的表格形式。 ( 1) 打开 软件 启动后进入平差易主界面 ,PA2020的操作界面主要分为 两个部分 顶部下拉菜单和工具条如 PA2020主界面所示: 图 平差易主界面 毕业设计报告 14 主界面中包括测站信息、观测信息区、图形显示区以及顶部下拉菜单工作条 ( 2) 输入导线外业数据、导线中已知平面坐标导线点属性为 带有高程信息的 已知导线点属性为 1待求的导线点属性为 0、上面输入本站观测数据、下面对应输入本站所照准的前视点名和后视点名及本站观测角度、输入外业数据 (如图 、 )。 图 图 ( 3) 进行坐标推算、坐标概算 (如图 )。 毕业设计报告 15 图 坐标推算 ( 4) 然后 设置本次平差方案 (如图 )。 图 设置本次平差方案 ( 5) 接着进行闭合差计算与检核 (如图 )。 毕业设计报告 16 图 闭合差计算 ( 6) 点击平差菜单选择平差计算(如图 )。 图 平差计算 ( 7) 最后进行 评查报告的生成和输出 (控制网平查报告见附录 1)。 毕业设计报告 17 高程控制测量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2020 年完成的黄河水院基本高程控制网成果。 经踏勘,测区内 及周边有 2 个二等水准点( HY0 HY06)点位稳定, 两点的高程均为平面动态 RTK 高程四等水准联测, 经检验,成果可靠,可作为四等及以下等级水准连测的起算数据。 ,所以我们 组 以这两个点为高程基准进行了平面高程控制测量的布控 (如图 )。 图 四等水准路线 仪器设备及施测方法 四等水准施测采用 DS3 水准仪及配套黑红面区格式标尺进行施测。 观测前应对标尺和仪器进行全面检查,测前、测后对 i角各检查一次,要求 i角 小于 20″,超过该限差的话,说明 i角超限应该对仪器进行 校正。 四等水准测量采用中丝读数法,直读视距,往返观测,观测顺序为后 后 前 前,各测段的测站数为偶数。 (见表 ) 表 仪器技术指标(引用《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毕业设计报告 18 设站要求与观测方法 四等水准测量采用中丝读数法进行单程观测,支水准路线必须进行往返测。 每个测段无 论距离远近,均应设置成偶数站。 规范规定,四等水准应采用后后前前(黑红黑红)的观测 程序,三等水准应采用后前前后(黑黑红红)的观测程序,但为提高观测精度,四等水准采用以上两种观测程序均可,一定程度上说采用后一种后前前后的观测程序,还可以进一步提 高四等水准的测量精度 (见表 )。 表 四等水准测量测站设置技术要求(引用《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m) 等 级 视线长度 前后视距差 每站前后视 距累积差 视线高度 四 等 仪器类型 视距 DS3 ≤ 100 ≤ ≤ 三丝能读数 DS1, DS05 ≤ 150 测站限差 (见表 、表 )。 表 四等水准测量测站限差(引用《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mm) 等级 观测方法 基辅分划(黑红 面) 差 基辅分划(黑红面)高差之差 检测间歇点高差的差 四等 中丝法读数 表 四等水准闭合差限差(引用《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mm) 等 级 测段、路线往返测高 差不符值 附合路线和环线闭合差 四 等 20K 平 原 山 区 20 L 25 L K为路线或测段的长度, L为附合路线(环线)长度,单位均为 km。 山区指高程超过 1000m或路线中最大高差超过 400m的地区。 水准测量记录规定 ( 1)外业手簿应按统一的格式装订成 册,每册之页码应予编号。 由项目负责人签字后发给作业员。 已编号的各页不得撕去,记录中间不得留下空页; ( 2)一切外业原始观测值和记事项目,必须在现场直接记录于手簿中,严禁转抄数据; ( 3)在每一测段的始末,工作间歇的前后及中间气候变化时,须记录观测毕业设计报告 19 日期、时间、天气、呈像、前后视标尺号数; ( 4)一切外业原始观测值和记事项目的文字与数字,应力求清晰端正,不得潦草; ( 5)手簿中任何原始记录不得擦去或涂改。 对原始记录有错误的数字(仅限于米、分米的读数)与文字,应仔细核对后单线划去,在其上方写出正确数字与文字,并在 备考栏中注明原因。 同一测站内不得有两个相关原始数字的连环更改; ( 6)对作废的观测记录,应以单线划去,并注明重测原因及重测结果记于何处。 重测 记录须加注“重测”二字。 (成果见附录 2) 白纸测图 白纸测图的流程及原理 (见图 ) ( 1)白纸测图流程 图 白纸测图流程 ( 2) 白纸测图原理 白纸测图 是利用平板仪、经纬仪或水准仪等仪器在某一测站点上测绘各种地物、地貌的平面位置和高程的工作。 为了在测站点上测绘地物、地貌,首先必须确定这些地物、地貌 的特征点(又称碎部点),如房角、道路交叉口、山顶、山谷等在图上的位置和高程。 在测定足够数量碎部点的基础上, 然后根据这些碎部点对照实地情况,一相应的符号在图上描绘各种地物、地貌。 因此,碎部测量的工作主要包括两个过程:一个是测定碎部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一个是在图上描绘第五、地貌。 这两个过程在碎部测量中是互相配合的,一面测定碎部点,一面随即描绘地物符号、地性线、地貌符号,这样可以避免错误和遗漏。 碎部点测量是在测站上进行工作的。 因此,选好测站点的位置,是测好碎部毕业设计报告 20 的关键之一。 测站点应选择在视野广阔、观察地物 和地貌清楚 、工作方便的地方。 白纸测图基本要求 ( 1)地形图分幅及展点 地形图分幅采用矩形分幅方式,图面大小为 50cm 50cm,展点时首先要确定控制点所在的方格,按照比例尺进行缩小,用圆规尖脚刺在聚脂薄膜上,依次刺好所要的控制点后,再检查各相邻点之间的距离,和已知的边长进行比较,最大误差不得大于图上。 ( 2)测站点的设置 1) 测站点应尽量采用图根控制点,特别困难地区可以在测图过程中根据需要,采用图解导线、图解前方交会等方法增加测站点; 2) 仪器对中误差不得超过图上 ,以较远 的一点定向时用其它的点进行检核,检核的偏差不得大于图上 ,采用经纬仪测绘时,其角度检测值与原角度值之差不应大于 2’; 3) 每站测图过程中,应随时检查定向点方向,采用平板仪测图时,偏差不应大于图上 ,采用经纬仪测绘时,归零差不应大于 4’; 4) 检查另一测站点高程时,其较差不应大于 1/5 基本等高距; 5) 采用量角器配合经纬仪测图,当定向边长在图上短于 10cm 时,应以正北或正南方向作起始方向。 ( 3)碎部点测量 施测碎部点可采用极坐标法,支距法或方向交会法,在街坊内部设站困难时,也可采用几何 作图等综合方法进行 (如表 )。 表 地物点、地形点视距和测距的最大长度(引用《城市测量规范》)( m) 比例尺 视距最大长度 测距最大长度 地物点 地形点 地物点 地形点 1: 500 70 80 150 1: 1000 80 120 160 250 1: 2020 150 200 300 400 说明: 1: 500 比例尺测图时,在建成区和平坦地区及丘陵地,地物点距离应采用皮尺 量距或测距 .皮尺丈量最大长度为 50m;山地、高山地地物点最大视距可按地形点要求。 ( 4)一般高程点注记 基本 等高距为 ,高程注记应注至厘米;基本等高距大于 时可注至分米,字朝北向。 地形图上高程注记应分布均匀,丘陵地区高程注记点间距 ( 如表 )。 表 丘陵地区高程注记点间距(引用《城市测量规范》)( m) 比例尺 1: 500 1: 1000 1: 2020 高程注记点间距 15 30 50 说明:平坦地区可放宽至 倍。 地貌变化大的区域应适当加密。 ( 5)铅笔绘图的一般原则 1) 地物、地貌各要素,应主次分明、线条清晰、位置准确、交接清楚; 毕业设计报告 21 2) 高程注记的数字,字头朝北,书写应清楚整齐; 3) 各项地物、地貌均应按规定的符号绘制; 4) 各项地理名称注记位置应适当,并检查有无遗漏或不明之处; 5) 等高线须合理、光滑、无遗漏。 并与高程注记点相适应; 6) 图幅号、方格网坐标、测图者姓名及测图时间应书写正确齐全 (见表)。 表 铅笔绘图原则 比例尺 地形类别 1: 500 1:。数字地形图测绘毕业设计
相关推荐
CLK14U37 4 L S 1 9 0 NA15B1C10D9~U/D5QA3QB2QC6QD7~CTEN4~LOAD11~RCO13MAX/MIN12CLK14V C C5VV C C5VV C C5VV C C5VU 8 C7 4 L S 3 2 NU 8 A7 4 L S 3 2 NU 8 B7 4 L S 3 2 NU47 4 L S 0 8 JU 7 A7 4 L S 3 2 DU
度尺寸可直接用 游标卡尺进行测量。 一些位置度可在三坐标检测仪进行测量,由于在数控机床上加工,机床本身的精度就很高,且该零件的精度要求均不高,故加工后的零件可以忽略此部分的测量,只需要对其首件进行测量即可,操作者在装夹时一定要注意,避免应装夹失误而造成其位置度超差。 工序 10的切削用量及基本工时 该工序为铣结合面、钻 2Ф 5 孔、 2Ф 8 孔、Ф 18H7 孔
.……… ..…… ……… .……… ..……… ..( 24) 8 电路调试 …………………………………………………………………… ..(25) 振荡电路调试及实验结果分析 … …………………… ...……………… ……… .… ..( 25) 计数电路调试及实验结果分析 … … ……………………………… ..…………… ...( 25) 系统联调及其结果分析 … …………………… .…………
次推算待定点 2P 、 3P 、 4P 及 )( 5PC 点的坐标。 由于起始方位角 1 是假设的,所以推出的 )( 5PC 坐标,即使没有误差也不会闭合。 设 C 点已知坐标为 ),( CC yx ,推算值为),( 39。 39。 CC yx ,起算方位角的正确值为 2 ,则: BC BCBC BC xx yyxx yy 39。
T00006 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 8 第 3 章 实例分析 3. 1 平面坐标及高程系统的选择 平面坐标系及基准 测区平均高程 1100m,中央子午线精度为 105176。 , 本次作业的平面坐标系为 天水 市城建坐标系,属于地方坐标系,其基准与国家参考椭球的基准保持一致。 高程基准 本次作业采用 1985 国家高程基准。 上交成果的高和必须为正常高。 3. 2 主要精度指标
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答案(全)【 khdaw】 概率论 与数理统计教程 (茆诗松 著 ) 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后答案 高等数 学(第五版)含上下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后答案 新视野 英语听力原文及答案 课后答案【 khdaw】 线性代 数 (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 著 ) 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后答案 21 世纪 大学英语第 3 册( 14)答案【 khdaw】 概率与 数理统计 第二 ,三版 (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