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江苏-药学专业建设方案内容摘要:
药品调剂、药物制剂配制、药理学及用药指导、药物分析等);药品经营管理课程群(药品销售、药学服务等);药物制剂课程群(药事管理与法规、药物制剂检验等)等;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主题课程和活动课程,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教育。 完成由通识能力模块、职业基础能力模块、职业核心岗位群能力模块和职业拓展能力模块等四大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的构建。 (见图 3: 1,图 3: 2) “二元三维 ” 质量监控系统 学院 质量监控系统 行业 质量监控系统 实习单位 信息反馈 用人单位 信息反馈 毕业生 信息反馈 教务 质量监控系统 系部 质量监控 教研室 质量监控 图 3: 1 药学专业课程体系 图 3: 2 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能力培养逐层递进图 2. 重点实施课程建设的“ 642”工程 根据高技能药学人才培养的规格,融入与药师(士)执业资格考试紧密结合课程内容建设,在课程建设团队指导下, 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 , 重点建设 6 门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建立课程标准和科学的课程评 价机制。 完成 2 门省级精品课程 ;在 2 门院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 ,再开发 4 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 ,保证 7 门优质核心课程全部建成院级精品课程。 将 其中 2 门比较成熟的核心课程的 课程标准、网络资源、特色教材、教学课件等教学内容建设成立体化教学包。 (见表 1)。 表 1 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序号 课程名称与内容 负责人 学校 行业 1 医院制剂与调剂技术 王建梅 医院 2 药品销售 祝袆玮 企业 3 药理学及用药指导 韦翠萍 医院 4 药物制剂制造 陆丹玉 企业 5 药物制剂检验 於学良 医院、企业 6 临床用药指导 吴纪凯 医院、企业 7 基础药学服务 向 敏 医院、企业 加强教材建设,与企业、医院或其他院校合作开发药学主干课程配套的教材和实训教材,编写理论教材 4 本,分别是《药理学及用药指导》、《药物制剂配制》、《药物制剂检验》、《医院制剂与调剂技术》;编写实训教材 3 本,分别是《药学综合实训项目》、《药品销售综合实训项目》。 最终形成 2 个课程建设团队,即:医院 药学 学课程建设团队、药品经营与管理课程建设团队。 (见表 2)。 表 2 特色教材建设 教材名称 建设进度 责任人 合作单位 《药物制剂配制》 2020 年完成教材编写大纲 2020 年完成教材编写 陆 丹玉 苏大附一、二院 《药物制剂检验》 2020 年完成教材编写大纲 2020 年完成教材编写 於学良 苏大附一院、附儿院 《药理学及用药指导》 2020 年完成教材编写大纲 2020 年完成教材编写 韦翠萍 苏大附属第一、二院 《医院制剂与调剂技术》 2020 年完成教材编写 王建梅 苏州四家医院 《药学综合实训项目》 2020 年完成教材编写 韦翠萍 苏州四家医院 《药品销售综合实训项目》 2020 年完成教材编写 祝袆玮 苏州四家医院 《药品生产综合实训项目》 2020 年完成教材编写 王 琳 苏州第四 药厂等 (四)校企合作实 施师资培养 “金字塔计划”,形成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 参照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标准,通过聘请行业专家,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聘请行业兼职教师,建成一支具有较高业务水平的实践能力较强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结构的优秀教学团队。 1. 完善行业 建设 指导委员会 聘请国内行业专家 10 名,指导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健全行业 建设 指导委员会。 ( 1)每年召开专业咨询会议讨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改革措施等使专业建设始终保持与时俱进; ( 2) 聘请行业专家定期进行专业动态讲座,并将其作 为一门专业选修进行开设; ( 3) 邀请行业专家走进课堂直接参加课堂教学; ( 4) 专业教师通 过检查实习、见习、开展工学结合课程等加强与行业专家的沟通。 2. 培养“校企双栖”的高水平专业带头人 从学院、合作企业中具备副高及以上职称的药学专业人员中选拔 3 人作为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通过参加学术交流与合作、承担省级教改及科研项目、主持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临床实践及出国培训等途径,使之成为对药学行业有深刻理解,掌握国内外发展动态,对专业的建设发展有前瞻性思维,在国内的专业建设中有一定影响力,能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并 能对专业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和实施的专业带头人。 3. 打造“产教融通”的骨干教师 选拔 10 名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具有硕士学位,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具备工学结合的意识,熟练的专业技能,能够独立指导学生实习实训等良好职业教育理念的“双师型”教师作为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参加市级以上的各类学习班,10 人次 /年。 从临床(企业)一线选拔 10 名行业一线的工作能手与专任教师一起参与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教科研课题研究。 骨干教师每年主持或参与 1 项校级以上科研课题,每年撰写专业论文 1 篇。 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平台,结合教师个 人职业生涯发展,有目的、有计划、分层次地加强对骨干教师的培养,使骨干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提高专业教师实践能力。 於学良、向敏、陆丹玉等老师去医院挂职锻炼,刘竞天师去医院进修;刘雪梅、杭 曦、宋广大去药品经营管理企业的相关部门挂职锻炼;王琳、张立光、吴芝园、杨税等去药品生产企业挂职锻炼。 选拔 6 名骨干教师作为国内访问学者等; 通过培养成为各级精品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熟练主讲一门以上专业核心课程,掌握过硬的专业实践技能,同时具有一定教学管理水平和科研能力,有明确的专业方向。 通过多条途径重点培养骨干师资,构建优秀教 师团队。 4. “院(企)校交互” 夯实专业建设师资梯队基础 重视师资队伍梯队基础培养,重视。 对于新教师一方面实施校内资深教师“导师制”;另一方面在企业也为其配备资深师傅作为导师。 通过潜移默化,加强师德修养;言传身教,传授科学理念;集体备课,把握教学重点;互相说课,掌握授课细节;交叉听课,反馈教学得失;以身作则,强化教学规范等方法完成对青 年教师指导工作。 青年教师要求他们每年除完成教学任务外,下临床或企业 2个月;通过院 (企 )校交互培养,形成双师型教师队伍“金字塔计划”的基石。 (见图 4;表 3。 ) 图 4 师 资培养“金字塔计划” 表 3 药学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一览表 序号 姓名 单位 培养目标 培养方式 1 王建梅 检药系 专业带头人: ①主持药学专业群建设工作; ②达到省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水平; ③完成落实药学专业建设方案; ④《医院制剂与调剂技术》教学资源库建设; ⑤负责 1 名青年教师培养。 赴国内、外进修 1 个月;到医院、药品生产企业挂职锻炼 3 个月;参加国内、外药学专业会议。 2 韦翠萍 药学教研室 专业带头人: ①负责药学专业群建设工作; ②达到省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水平; ③完成落实药学专业建设方案; ④主持《药理学及用药指导》教学资源库建设; ⑤负责 2 名青年教师培养。 赴国内、外进修 1 个月;到临床或社区药房挂职锻炼 3个月;参加国内、外药学专业会议。 3 祝祎玮 药品经营管理教研室 经营管理方向带头人: ①参与药学专业群建设工作; ②主持《药品销售》教学资源库建设; ③在教学中开发新的药学实训项目; ④负责 2 名青年教师培养; ⑤每年协助落实一项药学专业继续教育项目。 赴国内、外进修 1 个月;到药品经营管理企业挂职锻炼 3 个月;参加国内、外药学专业会议。 4 陆丹玉 药学教研室 骨干教师: ①主持《药物制剂 配制》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 ②参与药学专业课程改革; ③参编药学实训教材 ④负责 1 名青年教师培养; 参加国内、外药学专业会议;国外学习 1 个月; 医院药房、药厂进修 3 个月。 序号 姓名 单位 培养目标 培养方式 ⑤参加药师职业资格培训项目。 5 於学良 检药系 骨干教师: ①主持《药物制剂检验》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 ②参与药学专业课程改革; ③参编药学实训教材 ④负责 1 名青年教师培养; ⑤参加药师职业资格培训项目。 参加国内、外药学专业会议;国外学习 1 个月;医院药房、药检所挂职锻炼 3 个月。 6 俞学炜 药物制剂教研室 骨干教师: ①主持《药物制剂 检验》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 ②参与药学专业课程改革; ③参编药学实训教材 ④负责 1 名青年教师培养; ⑤参加药师职业资格培训项目。 参加国内、外药学专业会议;医院药房、药检所进修3 个月。 7 朱 缨 药品经营管理教研室 骨干教师: ①参与《中药调剂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 ②申报并完成 1 项校级课题; ③参编药学实训教材。 参加国内、外药学专业会议;医院临床药学、药品经营管理企业进修 3 个月。 8 罗晓清 教务处 骨干教师: ①参与《药物制剂检验》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 ②申报并完成 1 项省级课题; ③参编药学 实训教材; ④负责 1 名青年教师培养。 参加国内、外药学专业会议;国外学习 1 个月;医院药房、药检所学习 3 个月。 9 向 敏 科技处 骨干教师: ①参与《药学服务》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 ②申报并完成 1 项省级课题; ③参编药学实训教材; ④负责 1 名青年教师培养。 参加国内、外药学专业会议;国外学习 1 个月;医院药房、药店、药品生产企业进修 3 个月。 10 王 琳 药物制剂教研室 骨干教师(制剂方向责任人): ①参与《中药调剂》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 ②申报并完成 1 项校级课题; ③参编药学实训教材。 参加药学专业 会议;国外学习 1 个月; 医院、药品生产企业进修 3 个月。 11 吴芝园 药物制剂教研室 骨干教师: ①参与《药物制剂检验》教学资源库建设; ②申报并完成 1 项校级课题; ③参编药学实训教材。 参加药学专业会议;医院药房、社区药房进修 3 个月。 12 张立光 药物制剂教研室 骨干教师: ①参与完成《药物制剂检验》教学资源库建设; ②申报并完成 1 项校级课题; ③参编药学实训教材。 参加药学专业会议;药检所、药品生产企业进修 3 个月。 序号 姓名 单位 培养目标 培养方式 13 吴纪凯 检药系 骨干教师: ①主持《临床用药指导》教学资源库建设; ②参编 药学实训教材; ③申报并完成 1 项校级课题。 参加药学专业会议;医院、药店进修 3 个月。 14 宋广大 药品经营管理教研室 骨干教师: ①参与《中药调剂基础》教学资源库建设; ②参编护理实训教材; ③申报并完成 1 项校级课题。 参加药学专业会议;医院临床药学、药品经营管理企业进修 3 个月。 15 刘竞天 药学教研室 骨干教师预备: ①参与《药理学及用药指导》教学资源库建设; ②参编药学实训教材; ③申报并完成 1 项校级课题; ④参与 1 项技术培训项目。 参加药学专业会议;医院、社区药房进修 3 个月。 16 刘雪梅 药品经营管理教研室 骨干教师预备: ①参与《药品销售》教学资源库建设; ②参编药学实训教材; ③申报并完成 1 项校级课题; ④参与 1 项技术培训项目。 参加药学专业会议;药品经营管理企业进修 3 个月。 17 杭 曦 药品经营管理教研室 骨干教师(预备) : ①参与《药品销售》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 ②参编药学实训教材; ③申报并完成 1 项校级课题; ④参加 1 项技术培训项目。 参加药学专业会议;药品经营管理企业进修 3 个月。 (五)完善“一中心、两基地”建设,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载体 1. 整合校内实验、实 训资源,构建校内药学实训中心与实训基地 根据工作岗位对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重新优化整合校内现有资源。 通过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合理布局;加强内涵建设,营造职业氛围;健全制度标准、添置相关仪器设备等方式实现校内教学环境与医院或企业的职业环境基本一致。 使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成为集教学、培训与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药学实训中心。 通过自筹和地方财政支持建设的方式,构建校内药学专业实训中心、实训基地。 中心包括 机能教学实验室、药物制剂实训室、 静脉配置实验室、药物制剂检验实验室等;实训基地包括特色药用植物园、模拟药房、模拟药店 、。高职高专:江苏-药学专业建设方案
相关推荐
容相配套的专业教材。 5 年内编写出版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3 本,校本教材(讲义) 3 本。 5 年内专业建设教材见表 2。 表 2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师教材建设规划 表 序号 教 材 名 称 出 版 时 间 备 注 1 传感器技术 2020 年 主 编 2 电工基础 2020 年 主 编 3 单片机技术 2020 年 主 编 4 工厂供配电技术 2020 年 校 本 5 电机维修技术 2020
现 了双赢目标。 (七)服务社会成果 近年来,本专业充分发挥高职服务地方经济职能,大力提供电子商务服务,为苏州地方经济的发展做贡献。 其中,本专业为江苏仕德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苏州地区网商等企 业进行了电子商务专业技能培训、阿里巴巴电子商务专员考证培训累计 3600 多人次。 同时,还加强了技术攻关、技术研发,为苏州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专业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
”项目组实施质量监控“ 人才培养质量调查 ”项目组实施质量监控质量调控领导小组质量调控领导小组反馈动员学生,企业通报订单需求动员学生,企业通报订单需求学生征求家长同意,自愿报名学生征求家长同意,自愿报名校、企“ 三位一体订单式 ”共同培养校、企“ 三位一体订单式 ”共同培养企业考核后录取,签订三方协议企业考核后录取,签订三方协议“ 人才培养质量调查 ”项目组实施质量监控“ 人才培养质量调查
工作岗位的工作行为 ” 、 “ 典型工作任务 ” 、“ 职业成长阶段 ” 、 “ 行动领域 ” ,与课程专家共同研讨,获得基于职业成长规14 律与认知规律相结合的 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 体系 (表 3)。 表 3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职业成 长阶段 典型工作任务 职业行动领域 学习领域 (专业课程体系) 新手 合格工人 GMP 规范执行 发酵、分离纯化、制剂岗位操作 职前培训
限公司和常州星宇车灯股份有限公司达成了订单培养协议,联合培养 LED 人才,同时还和鸿联灯饰等 10 余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 9 图 4 专业沿革图 专业 师资 本专业现有一支业务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师团队,其中专任教师 12 人,兼职教师 10 人。 专任教师全部具有讲师以上职称,其中 教授 1 人( %), 高级职称教师 4 人( 33%),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 11 人( %)
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与优质生态农业企业共建功能完善的校外实习基地‚园中校‛ 10 个以上。 ( 四 ) 教学改革与建设 ‚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 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 实施 订单式培养、定向培养或委托培养,采用‚五合作‛(即 合作 制定专业建设计划、合作开发课程体系、合作开展课程 建设、合作实施教学 过程 、合作保障培养质量)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