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江苏-电光源技术专业建设方案内容摘要:
限公司和常州星宇车灯股份有限公司达成了订单培养协议,联合培养 LED 人才,同时还和鸿联灯饰等 10 余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 9 图 4 专业沿革图 专业 师资 本专业现有一支业务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师团队,其中专任教师 12 人,兼职教师 10 人。 专任教师全部具有讲师以上职称,其中 教授 1 人( %), 高级职称教师 4 人( 33%),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 11 人( %),具有企业实践经历教师 12人,见表 2。 兼职教师主要来自建国电器、品正光电等企业,全部具有中级以上职称,见表 3。 表 2 电光源技术专业专任教师情况一览 表 序号 姓名 性别 生日 年份 学历 学位 职称 工程 师 企业 实践 1 姚庆文 男 1967 本科 硕士 副教授 是 有 2 赵继永 男 1963 研究生 博士 教授 是 有 3 谈雪梅 女 1969 本科 学士 副教授 是 有 4 庄丽娟 女 1968 本科 硕士 副教授 是 有 5 陆淑伟 女 1965 本科 硕士 副教授 是 有 6 陈志刚 男 1971 本科 硕士 讲师 否 有 7 李永杰 男 1980 研究生 硕士 讲师 是 有 Going Up 2020 2020 2020 10 8 麻丽娟 女 1980 本科 硕士 讲师 是 有 9 李翊 男 1976 本科 硕士 讲师 是 有 10 孙春晖 女 1975 本科 硕士 讲师 是 有 11 宋朝晖 男 1974 研究生 硕士 讲师 是 有 12 周晴 女 1978 研究生 硕士 讲师 是 有 表 3 企业兼职教师情况一览表 序号 姓名 性别 职称 单位名称 职务 1 杨谟胜 男 工程师 常州品正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 2 谢伟文 男 高级工程师 常州丰泰机电工程有限公司 总经理 3 郭海刚 男 工程师 常州建国电器有限公司 质管部主任 4 赵敦国 男 工程师 昆山 琉 明光电有限公司 人事科长 5 徐茂松 男 高级工程师 常州鸿联灯饰有限公司 总经理助理 6 潘之俊 男 工程师 常州无线电厂有限公司 设计室主任 7 陈亮 男 软件工程师 常州裕华电子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设计部主管 8 李安平 男 高级工程师 常州无线电 厂 有限公司 研发部部长 9 王腾娟 女 工程师 松下能源 (无锡) 有限公司 实习培训 10 朱庆 女 工程师 松下能源 (无锡) 有限公司 实习培训 实验实训条件 本专业现有的校内实验实训条件主要有:省级 LED 应用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 心、省级电工电子实验示范中心以及省级家用电器测试与维修技术实训基地,见图 3。 校外实训基地规模较大、规格较高的企业有常州星宇车灯股份有限公司、鸿联灯饰有限公司、常州品正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光宝科技(常州)有限公司等 10 多家。 2020 年,我院与常州星宇车灯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民用工矿灯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常州)联合共建了‚江苏省半导体照明( LED 应用)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该中心的建立,为开展校企合作、提升电光源技术专业建设内涵以及进行 LED照明产品的合作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和软件支撑。 省级电工电子实验 示范中心于 2020 年被江苏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实验示范中心建设点‛后,得到省教育厅和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对原有电类实验室进行 11 了重新规划和扩建,现有 800 元以上实验仪器设备 1500 台套,面积 2020 余平方米,已成为我院电类课程一体化教学和学生创新实践基地。 图 5 校内实训基地 省级家用电器测试与维修技术实训基地是 2020 年由我院电子电气工程系承建的、常州科教城现代工业中心的一个子中心,建筑面积 4000 平方米,总投资 400 万元。 家用电器测 试与维修技术实训基地建有一个电子产品生产训练区(包括半自动插件生产线和皮带生产线);一个家电产品测试与设计训练区(包括高频电子实验室、NI 虚拟仪器及 EDA 实验室、 DSP 及 ARM 实验室);一个家电产品维修训练区(包括手机维修实训室、音视频产品维修实训室、制冷设备维修实训室),为开展校企合作,进行 LED 应用技术研发创造了优良的硬件环境。 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与技术培训,专业服务行业成效明显 1. 袁锋(教授)主持承担了 “ 常州市半导体照明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重点课题,领衔编制了 ‚常州市 LED 十二五发展规划‛ , 参与申报和建设了 ‚ LED 国家检测中心‛ ,作为主要申报人的省级课题 ‚江苏省半导体照明产品可靠性技术研发与产品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项目,到帐经费 300 万元。 2.张涛(教授级高工)主持申报了 ‚ 江苏省半导体照明( LED 应用)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和市级科研项目 ‚基于 LabVIEW 的大功率 LED 光热综合测量系统的开发‛。 3.赵继永(教授)主持申报了省科技支撑课题 ‚ 120LM 大功率新型半导体照明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 ,有 2 项与 LED 散热相关的发明专利已获授权。 4. 其他教师有 6 项 LED 相关的市级科研课题或企业横向 课题在研,为企业培训技术人才 200 多人。 专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如何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共同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共同开发校企合作开发教材等。 12 2. 行业技术进步非常快,如何建立适应行业发展的教学团队。 3.就业 (用人 )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的建立。 13 二、建设目标 专业建设总目标 依托江苏省半导体照明( LED 应用)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立足与常州 LED 企业己建立的深入和广泛的合作基础,创新‚校 企融合、产学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校、政、行、企合作‛构建江苏省首个电光源技术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建立专业教学标准,为同类同专业建设提供示范;完成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开发,与企业开展订单培养;建成一个‚校中厂‛、 2 个‚厂中校‛、照明控制实验室等实验实训场所;初步建立由就业 (用人 )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对学院的人才培养作出客观评价;建立由 20 位企业技术能力、能工巧匠的兼职教师团队。 通过二年建设, 建成一流的省级特色专 业。 积极服务常州及周边地区产业升级,通过技术服务、员工岗位培训、技能鉴定、学历教育等方式,把本专业建设成为常州 LED 行业优秀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及 LED 技术应用推广基地。 学生初次就业率达到 90%,学生实习工资达到 2400 元,毕业一年后达 3600 元,达到省示范院校平均水平;学生从事灯具设计、 LED 封装工艺设计、设备维护、景观照明现场工艺指导等技术含量较高工种; 80%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专业对口率真达到 70%,课程满意度达到 80%, 80%同学愿意推荐母校。 分项目标 推进校企对接目标 ‚ 学校、政府、行业、企业‛共建‚ LED 学院‛,常州市政府统筹规划,常州市LED 产业联盟协调支持,学校与企业联合共建,探索有效的校企合作体制与机制。 在全程校企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多方合作的形式,使校、企在学历教育、联合办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师资混编、基地建设等方面纵深联合、互相促进。 人才培养辐射 LED 企业产业链,建立公司治理结构,建立校企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 利用企业的岗位技能需求、职业资格证书的内容与标准来开发、改造、优化岗位能力课程体系。 制订有利于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的政策环境,充分运用政府及行业的支持,形成校企共建专业、共育人才的运行机制。 通过校企对接,全面实施‚校企融合、产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双证融通‛课程体系、 14 以‚项目或模块‛为载体的双证课程内部结构,开发 5 门‚工学结合‛双证课程,开发信息化共享平台。 探索系统培养目标 坚持终生教育和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探索中高职有效衔接的人才培养制度和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与中职的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内涵之一,是技能型人才类型和层次结构科学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高职、拉动中职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通过改革招生体制, 实行学风制,改变学籍管理制度,做好中职和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衔接等,促进中职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强化实践育人目标 把实训基地建设成以实践性教学、企业员工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为运营主体的,集区域性、复合性、效益性、企业化为一体的生产型实训基地。 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品正光电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校企共建一个‚校中厂‛,为校内实训创建真实的岗位训练、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分别与鸿联灯饰、星宇车灯合建‚厂中校‛, 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实习实训安全保障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提 高教学效果。 重点建 10 家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把实训基地建设成为校企合作育人的载体、师资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基地。 转变培养方式目标 破解校企合作时空障碍,与鸿联灯饰等企业共建实时互动、双向传送的校企互动教学平台 2 套,在企业内部署移动教学终端,在校内建成数据存储与控制中心,将企业真实的生产场景和工艺直接融入教学过程,实现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 与企业合作开发电子产品生产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虚拟运营等数字化教学资源,为同学创造较多的锻炼机会。 建设教学团队目标 本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 同组建教学团队,以教学团队建设为重心,在专业带头人培养、双师素质建设、师资互聘、教师实践能力持续更新等方面进行新模式、新机制的实践和研究。 建设期末,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在同类专业中有较大的影响力,‚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 90%以上;兼职教师库人员达 20 人以上。 技术服务到帐经费达 20 万元以上;以服务常州中小企业、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为目的, 15 面向 LED 从业人员,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和客户培训等业务。 为企业提供 500 人次的技能培训;为常州 LED 企业提供 300 名优秀高端技能型人才。 实施第三方评价 目标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行业、企业、学校、学生共同确定专业定位,共同制定专业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教学实施方案,多方位收集学生就业信息,并借助《麦可思调研报告》,全面分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同时,学校也积极对毕业生跟踪调查,及时掌握信息,形成有关建议反馈给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下设的专业发展规划建设组,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本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实现良性循环。 16 三、 建设内容 以‚ 校企融合、产学一体 ‛作为人才培养 的主导模式,围绕 校企对接 、 系统培养、强化实践育人 、 转变培养方式 、 建设教学团队、实施第三方评价等 6 个方面 开展专业建设。 推进校企对接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建立校企合作共建专业运行机制 1. 成立校企理事会。 由学院、晶能光电、鸿联灯饰、 常州光宝、常州同人等单位人员组成。 其职能是,战略决策,整合资源,为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勾画蓝图。 产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要将产学结合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要调动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支持高职教育的积极性,保持长期、稳定、健康的合作关系,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要达 到以上目标,主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 一是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谋发展 , 保证合作企业优先录用毕业生,使企业认识到合作教育的人才资源优势; 二是急企业所急,为企业服务,依托学校的师资力量为企业培训员工,选派优秀教师和学生参加企业的技术 攻 关,为企业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为企业的发展作贡献;三是立足长远,注重积累效应 , 学校要与企业保持良好的友谊关系,校企双方要有全局观和发展观,认清产学结合的长远利益,不断为产学结合做出贡献。 2. 成立‚ LED 学院‛。 学院与企业共建‚ LED 学院‛,统筹专业群建设。 电光源技术专业主 攻 LED 应用,主要岗位是灯具设计、光学检测;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主攻 LED 电流源,主要岗位是恒流源设计、生产、测试;电气自动化主攻智能照明( LED 照明控制系统 );机电一体化主攻 LED 生产设备操作与维护。 3. 专业指导委员会 指导专业 建设。 专业指导委员会由 校、政、行、企多方组成,通过对人才需求情况及人才培养计划 分析 , 共同制定教学计划、研究职业能力培养方案、加强实践性 教学、实施双证书制度、调整课程设置、整合课程内容,全方位地参与 专业建设的各项主要工作,促进 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融专业入产业,引企 业进校园,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学院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活动的有机结合,创新‚工作驱动,学做合一‛、‚工学交替 校企双循环‛、‚‘ 2+1’校企全程合作订单培。高职高专:江苏-电光源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相关推荐
工作岗位的工作行为 ” 、 “ 典型工作任务 ” 、“ 职业成长阶段 ” 、 “ 行动领域 ” ,与课程专家共同研讨,获得基于职业成长规14 律与认知规律相结合的 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 体系 (表 3)。 表 3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职业成 长阶段 典型工作任务 职业行动领域 学习领域 (专业课程体系) 新手 合格工人 GMP 规范执行 发酵、分离纯化、制剂岗位操作 职前培训
药品调剂、药物制剂配制、药理学及用药指导、药物分析等);药品经营管理课程群(药品销售、药学服务等);药物制剂课程群(药事管理与法规、药物制剂检验等)等;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主题课程和活动课程,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教育。 完成由通识能力模块、职业基础能力模块、职业核心岗位群能力模块和职业拓展能力模块等四大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的构建。 (见图 3: 1,图 3: 2)
容相配套的专业教材。 5 年内编写出版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3 本,校本教材(讲义) 3 本。 5 年内专业建设教材见表 2。 表 2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师教材建设规划 表 序号 教 材 名 称 出 版 时 间 备 注 1 传感器技术 2020 年 主 编 2 电工基础 2020 年 主 编 3 单片机技术 2020 年 主 编 4 工厂供配电技术 2020 年 校 本 5 电机维修技术 2020
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与优质生态农业企业共建功能完善的校外实习基地‚园中校‛ 10 个以上。 ( 四 ) 教学改革与建设 ‚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 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 实施 订单式培养、定向培养或委托培养,采用‚五合作‛(即 合作 制定专业建设计划、合作开发课程体系、合作开展课程 建设、合作实施教学 过程 、合作保障培养质量)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面着手 : ( 1) 改革教学手段 改革教育教学 手段 和考核手段 , 实施 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校中厂与厂中校”等多样化 教学 手段, 通过理论讲解、图纸识度、模型拆分、实验实训等,提高教学效果。 ( 2) 优化教学方法 采用 启发、引导、研讨、参与、交互、自学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 结合 具体教学内容, 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如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研讨法、项目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 (
,作为必修课程,以加 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与指导 专业 课程 土壤肥料学 气象学 生态学 作物栽培环境 由原有三门课程按作物生长必需的水、大气、土壤、农田小气候环境因素综合而成,使课程更加系统,逻辑关系紧密。 植物病理学 农业昆虫学 杂草防除 植物检疫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植物病害防治 农业害虫防治 将 “ 植物病理学 ” 与 “ 农业昆虫学 ” 的综合防治部分、植物检疫、以及 “ 植物化学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