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江苏-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方案内容摘要:

队 构 成情况表。 表 2 专业教学团队 构 成情况表 近五年, 本教学团队先后获得 2020 年、 2020 年 江苏省普通高等教育优秀成果奖 二 等奖、 一 等奖各 1 次 ,其它各类 优秀教学成果奖等奖励 5 项 ; 主持并完成江苏省普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类课题 5 项, 各级各类科研 17 项, 获得授权专利 5 项, 出版学术专著 1 部,发表专业学术论文近 30 篇, SCI、 EI、 ISTP 收录近 10 篇。 4. 实验 实习 资源丰富 ( 1) 校内 实验、 实训 资源 本专业实验、实训条件完备,实力雄厚,建有 江苏省职业教育数控培训基地、扬州职业大学 机械 工程 技术实验实训基地 、 扬州市职工机械工程技术交流中心等 类 别 在 编 聘 用 合计 职称结构 学缘结构 双师 素质 合计 职称结构 正高 副高 中级 初级 博士 硕士 学士 总工 高工 技师 27 3 14 8 2 6 11 10 23 25 2 16 7 占专任教师的比率 ( %) 33 11 52 30 7 23 40 37 85 教 师 获 得 的 相 关 荣 誉 国务院特贴专家 1 1 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2 1 江苏省“ 333”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 2 1 1 1 1 高职高专汽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1 扬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2 2 3 1 2 扬州市安全生产专家 2 1 1 中国 机械工程学会会员 16 2 11 3 校级教学名师 1 1 扬州职业大学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专业建设申报方案 10 实践教学平台资源 , 设备 总值 1638 万余元 ,组织结构如图 3 所示。 江苏省职业教育数控培训基地 建筑面 1625 平方米 , 分为 数控车床实训区、数控铣床实训区、加工中心实训区、数控网络中心 、数控维修实训区。 扬州职业大学 机械 工程 技术实验实训基地 分为 机械 工程 技术 实训中心 和 机械 工程 技术 实验中心 两个部分。 机械 工程 技术 实训中心 建筑面积 4213 平方米 ,设备 215 台套, 分为 模具制造实训区、钻铣刨磨实训区、普通车床实训区、钳工实训区、铸造实训区、锻造实训区、焊接实训区。 机械 工程 技术 实验中心 建筑面积 2563 平方米, 机械 工程 技术 实验中心 有 仪器 148 台套,建有 21 个实验室, 分别是 机械设计实验室 ( Ⅰ 、 Ⅱ ) 、 机械制图实验室 、零件测绘实验室、 减速器拆装实验室、机床 拆装 实验室、教学模型实验室、技术测量实验室、热处理实验室、金相实验室、 CAD/CAM 实验室、数控编程实验室、数控伺服实验室、机液电实验室、塑料模具拆装实验室、冲压模具拆装实验室、逆向工程实验室、 MPS 实验室 、数控设备维修技术实验室、江苏明珠实验室、金属材料服役与安全分析实验室。 ( 2) 校 外 实习资源 本 专业 校企合作密切, 与 上海大众集团仪征分公司、江苏 牧羊集团有限公司、江苏金方 圆集团有限公司、玛切 嘉利( 扬州 )有限公司、扬州亚普集团有限公司、扬州元辰汽配有限公司, 丹阳德全 汽配 有限公司等 18 家江苏地区 的 大中型机械制造类企业合作 , 签订专业共建协议, 建设了 稳定的校外实习 基地, 保证了学生的顶岗实习和专业教师的挂职锻炼。 扬州职业大学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专业建设申报方案 11 图 3 专业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情况结构图 江苏省职业教育数控培训基地 校内 实验、 实训资源 扬州职业大学 机械 工程 技术实验实训基地 机械 工程 技术 实验中心 机械 工程 技术 实训中心 模具制造实训区 钻铣刨磨实训区 钳工实训区 铸造实训区 锻造实训区 焊接实训区 机械设计实验室 机械制图实验室 零件测绘实验室 机床拆装实验室 教学模型实验室 „ 江苏明珠实验室 校外实习资源 上海大众集团仪征分公司 江苏牧羊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金方圆集团有限公司 玛切嘉利扬州有限公司 扬州亚普集团有限公司 扬州元辰汽配有限公司 丹阳德全汽配有限公司 扬州市职 工机械工程技术交流中心 数控维修实训区 数控网络中心实训区 加工中心实训区 数控车床实训区 数控铣床实训区 扬州职业大学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专业建设申报方案 12 5. 社会 服务 反响 好 近年来, 本专业 为地方提供大量 高端技能型专门 实用人才,赢得了企业赞誉,毕业生供不应求。 最近三年本专业 招生计划数、实际招生 数、毕业生人数 参见图 4。 毕业生 初 次就业率 98%以上。 在省内同类院校中有相当影响,连续多年保持招生第一志愿报考上线率 790%,录取新生报到率 95%以上。 本专业面向社会、行业和企业进行了大量的技术培训工作,近几年来实训基地已承接了大量社会人员的多项技能培训与技能鉴定, 2020 年至 今进行专业技术培训 4000 余人次,其中为兄弟院校学生专业实训 360 余人 次 ; 为江苏水利机械 制造 有限公司、 扬州鼎隆机械有限公司、 扬州暻 泰车材有限 公司 、扬州元辰汽配有限公司、扬州长江水泵有限公司 、扬州核威碟形弹簧制造有限公司 等 企业职工在职技术培训 540 余人,企业下岗职工转岗培训 300 余人 次,绝 大部分学员培训后操作技能均达到合格水平,并取得相应的中 、高 级职业资格等级证书。 积极开展科技服务 、技术咨询、产品检测、技术讲座等 活动, 为镇江 CCVI轴承(中国)有限公司、江阴鑫联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扬州金叶水箱制造 有限公司、 扬州水务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扬州长江水泵有限公司 、扬州核威碟形弹簧制造有限公司、扬州市恒旺五金机械有限公司 、扬州力创机床有限公司 等 12 家 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技术咨询 ,完成服务项目 26 项 ;为仪征、邗江等中小企业开展技术讲座 20 多次。 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实用人才和为企业技术服务做出了 贡献 ,走出了一条学校与企业共赢之路,形成了立足 扬州 ,辐射 长三角 机械 装备制造业 的教育理念。 0501001502002503003504002020年 2020年 2020年计划招生数实际招生数当年毕业生数图 4 近三年本专业招生数、毕业生数情况 扬州职业大学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专业建设申报方案 13 二、建设 目标 ( 一 ) 总体 建设目标 围绕江苏制造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创新 “ 专业对接企业、团队对接项目、学生对接岗位 ” 三对接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推行专业课程 “ 课堂工场化与工场课堂化 ” 的教学 模式 改革;构建以机械加工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制定 具有本地区产业特色的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建 设 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校内外生产性实习基地 ; 打造高水平的双师结构型教学团队;将本专业建成立足扬州、辐射长三角地区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 社会 服务品牌。 ( 二 ) 具体 建设目标 1. 人才培养目标 至 2020 年,本专业在校生人数达到 1200 人左右,其中中等职业 学校 生源至少占 10%; 为扬州及周边地区培养本专业毕业生 1000 人左右,本专业群毕业生1600 人左右;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 98%以上,专业对口率达到 90%。 2. 专业建设目标 ( 1) 校企合作“三对接” 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有明显成效 坚持学校主体,政府协调、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专业建设机制, 以校企 对接 为基础, 加强 与 扬州市维扬区科技局 、 扬州市机械工程学会、江苏一重数控机床有限公司、扬州金叶水箱有限公司、 扬州元辰汽配 有限公司 、扬州恒旺五金机械有限公司、扬州鼎隆机械有限公司、扬州秋源压力容器制造有限公司 等 单位 共建 本 专业的 力度 , 有效地深化 “ 专业对接企业、团队对接项目、学生对接岗位 ”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全面推行 专业课 “课堂工场化与工场课堂化” 教学模式 ;以 产业人才需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以专业教学、人员培训、技术开发等合作项目为依托,将行业和合作企业的生产、设备、标准直接引入教学过程,将职业岗位的职业道德要求和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实现毕业生就业与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 ( 2) 课程体系改革有明显突破 研究和制定 “ 识岗 学习→ 贴岗 实训→顶岗实习” 三层次能力递进专业课程体系的内涵,并以此为主线, 开发基于 机械加工 过程的课程体系 , 形成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与 协议 合作企业合作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内容, 开展本专业教学资源库扬州职业大学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专业建设申报方案 14 建设,实现专业优质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共享 ; 完成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的编制;完成 5 门 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 ,其中 12 门达到省级精品课程标准, 3 门达到校级精品课程标准。 3. 专 、 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整体素质有明显提高 ( 1)专业带头人培养 培养专业带头人 2 名。 选拔高水平、高素质和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的多能型人才作为培养对象,通过建立和落实 相应的培养、考核制度,保障培养时间和经费,保证培养质量。 其中一名专业带头人侧重带领教学团队进行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实训实习条件建设和教学科研项目实施;另一名专业带头人侧重于技术服务和社会服务,参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行业标准,协助企业完成产品的研发和制造,探索与企业深度合作开展人才培养的途径、方式,成为学 校 和企业工学结合的引导者。 ( 2) 骨干教师培养 选拔、培养 6 名 熟悉教学业务和教育规范,有较强的 教学 组织能力 ,积极参加实训室建设和企业锻炼的中 青年 骨干教师为培养对象 , 其中至少 1 名江苏省普通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 教师培养对象。 通过分批选送到相关院校进行对口专业进修、企业顶岗实践、技术兼职等途径,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 ( 3) 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完善兼职教师 甄选 、聘用等管理制度。 建立 4050 名以上兼职教师的数据库,在机械制造企业中聘请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中级以上职称)或高水平技术工人(技师、高级技师)担任兼职教师; 从生产一线选聘具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经过教学方法培训成为实习指导教师;学生在校外企业实习阶段,聘用企业中实践能力强的技术人员和工人作校外实习指导兼职教师。 学院与兼职教 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