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江苏-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内容摘要:
本教材 院级 4 钢结构及其施工图识读 祁顺彬 精品课程 校本教材 院级 5 钢结构安装技术 陈晋中 精品 课程 校本教材 院级 6 详图深化设计与 XSTEEL软件应用 陈剑波 网络课程 校本教材 院级 7 钢构件加工 技术 彭 国 网络课程 校本教材 院级 8 建筑工程专项方案编制 刘凤翰 精品课程 校本教材 院级 ( 三 ) 强化实践育人,形成“内外互补、校企联动”的实训实习体系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与企业共同开展实训基地管理与运行长效机制的探索与研究,将市场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在企业效益、技术提高和学生真实环境中职业技能培养方面实现校企双赢。 引进现代建筑业现场管理经验,制定建筑工程实 训基地 15 管理制度和实训教学指导材料,搭建实训基地教学指导和现场管理平台。 参考行业文化背景,进行基地形象和环境建设,营造既像企业工场又便于开展实训教学的实训氛围,使学生在具有真实职业情境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接受锻炼,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 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互助合作关系,实现深度融合,形成长效运行机制。 ,满足生产 型 实训要求 校企合作, 创新实训室设置, 配套完善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信息化管理、建筑结构与构造、 建筑施工等 校内 实训基地 , 凸显岗位能力培养 (如图 3 所示), 开发与 校内实训 基地 配套、凸显岗位能力培养 的 实训项目 110 个 , 如墙身构造认知与设计、墙体砌筑与砌筑质量验收、钢筋下料、钢筋混凝土楼盖配筋构造设计与质量验收 、 钢结构施工图深化设计 等。 校内实训基地配套建设见表 3。 图 3 创新 校内实训基地 设置示意图 利用 学院 南京 舜成 建筑工程 公司平台,实现教师与学生在公司内部分别承担相应角色,在完成实践教学和实训任务的同时,又面向社会直接承担 生产任务,使教师与学生在真 实 的职业环境中顶岗实习,切实受到锻炼。 结合双证书制度,建设工种实训场。 依托学院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配合双证书制度的实施, 建立 建设 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的各工种实训场,引入国家职业资格考核标准,将职业资格考核内容融入实践教学过程中,并积极拓展社会化培训和考核。 16 表 3 校内实训基地 配套 建设 一览表 序号 实训基地名称 建设内容 对应岗位能力 1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信息化管理实训基地 购买施工管理软件、钢结构详图设计软件等 计算机辅助设计、资料编制、施工方案编制、 钢结构 施工图深化设计 等 2 建筑结构与构 造实训基地 建筑结构与构造仿真节点构造制作 建筑与结构施工图识读、施工 质量验收、工程计量 等 3 建筑施工实训 基地 建筑施工工器具购买, 实训材料消耗补贴 施工工艺操作、施工技术交底、 施工质量验收 等 4 内业综合实训 基地 建筑工程图书资料、图纸购买 施工图 识读、施工方案编制、 招投标文件编制等 5 工程造价实训 基地 广联达、鲁班等计量、计价软件购买 工程计量与计价 6 设备工程实训 基地 电气、给排水实训仪器设备及实训材料购买 建筑电气与给排水施工图识读、水电安装 施工 等 7 建筑装饰实训 基地 装饰实训耗材购买 装饰 施工图 识读、装饰 工程 质量验收、装饰 工程 计量等 8 测量实训室 购买全站仪等测量仪器 建筑施工测量 3. 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 设力度,注重紧密型实训基地建设 选择理念与技术先进、区域影响好 、 与学生就业结合紧密的企业进行 多方位合作,建立 紧密 的人才供需关系。 在合作过程中,主动适应企业发展需要,通过帮助企业构建各级学习型组织等措施,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积极参与企业职工培训、技术革新、企业文化建设,实现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身份互兼,将企业教师纳入专业师资建设团队范畴;与企业共同开发培训教材、学习包等,为进一步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探索经验;建立完善的指导和管理制度,强化实习管理和质量监控,构建师生信息反馈机制;聘请企业技术 人员为企业导师加强指导。 两年建设期内,新建校外实训基地 10 个,其中紧密 型 校外型实训基地 4 个。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设备及物资管理制度。 设备采购,采取公开招标,确保设备的质量和安全;设备的管理,做到帐、物、卡相符,仪器设备维修及时,保持设备完好率达到 90%以上,实现仪器设备管理的网络化,提高设备使用效率。 建立健全实训中心教学质量检查、监督制度。 建立职业技能、职业素质相结合的实习、实训教学体系,健全 教学计划 、 试验实训大纲 、教学指导书 等教学文件,加强教学计划的实施检查工作,确保教学质 量和教学水平 不断提高。 17 建立规范、科学的技能鉴定考务制度和实训环境管理、劳动保护的规章制度。 严格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及相应的培训制度,以及安全操作管理规程,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 完善顶岗实习指导流程和管理机制。 建立专、兼职教师与企业导师构成的顶岗实习管理指导小组,负责学生 的顶岗实习的组织、安排、指导和考核工作。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的建设, 积极探索 与 行业企业共建专业实训基地的合作办学 模式,形成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紧密型合作办学机制,充分发挥行业 企业在技术、资金和吸纳学生就业 方面 的优势,促进校企深度融合、科技成果转化,从而实现互利共赢。 (四) 搭建校企合作的数字传输课堂, 构建形式多样的专业教学模式 1. 全面推行“ 教、 学 、 做一体”教学模式改革 在系统化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基础上, 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 全面推行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教学等新的教学 模式 ,根据 就业 岗位 对知识、 能力、素质的 要求,结合实际工作过程, 精选案例、项目、任务,以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校内 、 校外两个实训场所,做到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一体化,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化, 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的一样化。 强调 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 “ 获取信息 、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估成果 ” 等学习活动, 体现真实工作过程、体验真实工作内容、体会真实工作氛围,突出职业素质培养。 建设期内完成《 混凝土结构及其施工图识读 》、 《施工组织设计 》等 8门 专业主干 课程“ 教、 学 、 做一体”教学模式改革的任务,使“ 教、 学 、 做一体”课程覆盖率达到专业课程的 70%。 2. 进一步拓展网络教学应用平台的范围 在现有网络课程、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加大网络课程建设的覆盖率,完善校企、校校联合 (高中职院校) 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实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程 整 体设计、单元设计、多媒体课件、 试题库的网络化;重点建设校企合作开发工程案例、施工录像、课程视频,基于计算机仿真的虚拟施工方案、虚拟施工流程等数字化资源,破解校企合作的时空障碍。 到 2020 年底,专业网络课程覆盖面达到 90%,教学资源库建设水平达到省级共享型资源库的水平,惠及本专学生面达到 100%。 3. 探索搭建校企合作的数字传输课堂 探索利用数字网络、现代流媒体技术,与中建二局二公司华东分公司等知名 18 企业联合开发基于工程施工现场的校企数字传输课堂,将建设工程项目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输到课堂,使企业兼职教师在生产、工作现场实时实况 开展专业教学,实现课堂与施工现场的无缝对接。 到 2020 年底,建成 1 个 校企合作的数字传输课堂。 4. 加强学生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平台建设 学生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两年建设期内,举办面向本专业的校内综合技能竞赛不少于 2 次,每次技能竞赛开设的项目不少于 8 项,参赛人次不少于 400 人次;加大毕业设计的指导力度,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适当增加毕业设计团队项目的比例,本专业院级优秀毕业设计不少于 30 项、院级优秀毕业设计团队不少于 3 个、省级优秀毕业设计不少于 1 项,力争申报成功 1 个省级优秀毕业 设计团队;组织学生参加省级学科竞赛、行业技能大赛不少于 70 人次,获奖不少于 40 人次;加强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获院级立项或奖励不少于 6 项,获省级立项或奖励不少于 3 项。 (五) 打造“结构合理、德技双馨、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 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 的 核心。 根据教学规模及发展趋势确定专业师资数量。 不断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质量,采取多样性、多渠道的方式培养符合职业教育要求和需要的“双师”队伍。 建设一支 理念先进、 勤于钻研业务、爱岗敬业、精诚团结,教学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教书育人的专 兼结合的专业师资队伍。 通过 专业带头人及其培养对象主持 国家重点专业建设 项目和教科研项目 、 出国进修或考察 , 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职业教育成功经验,提高专业带头人的学术水平、 管理 能力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能力 ;通过 指导 骨干教师 和 青年教师开展教科研活动 、 到国内相关院校或企业调研 、 到知名企业锻炼等方式,开阔视野,了解国内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形势,及时掌握国内同类专业的建设情况和建设行业和建筑企业的发展状况 ,培养在行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级教师,积极发挥行业指导作用, 建设期内,培养 本 专业带头人 2 名 , 引进或 培养高层次专业带头人 1 名, 使本专业拥有专业带头人 3 名。 通过安排中青年教师轮流到企业顶岗实践,参加进修培训,主持或参与教学 19 改革和科研项目及核心课程建设,攻读在职博(硕)士学位,出国考察等手段,积累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其双师素质、实践教学能力、教学改革和科研能力。 此外,注意从企业引进部分具有丰富实际生产经验和一定理论水平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充实专职教师,改善骨干教师团队结构。 建设期内,拟新引进和培养骨干教师 5 名。 通过培养,使得骨干教师能够主持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工作,能够主讲专 业核心课程,能够参与组织教学管理、制订教学计划、主持院级及以上教科研课题。 通过专任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实践,参加企业和行业的技术培训,申请高级以上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考取建筑工程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证书和岗位证书等方式,使专业教师具备双师素质。 在职中青年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实行制度化,每年安排 23 名中青年专任教师到企业进行不少于 5 个月的锻炼。 青年教师要通过到企业顶岗实践,参加进修培训,“青蓝工程”结对帮扶等方式,尽快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引进教师必须具有三年以上施工企业工作经历,切 实提升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同时聘请行业和企业的能工巧匠担任兼职实践教师,逐步增加实践教师中来自企业高技能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 建设期内,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比例达 90%以上。 聘请行业和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建设一支水平较高,主要由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组成的相对稳定的“用得上、用得好”的兼职教师专家库,其中高技能水平的专业人才比例要达到60%以上。 同时,做好对兼职教师高职教学理念、教 学能力的培训,使承担本专业教学任务的兼职教师年培训率达到 100%。 充分发挥兼职教师主要来自企业的优势,加强校企合作,使其能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和专任教师培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有实践教学环节的 B、 C 类课程全部由双师型或兼职教师承担; 专兼教师按学时折算比例达到 1:。 通过两年的建设,形成一个“结构合理、德技双馨、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 专兼结合 专业教师数达到 48 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 20 人,占专业教师比例达 40%以上;具有双师素质教师 43 人,占专业教师比例达 90%以上; 20 新培养 或引进高层次专业带头人 1 人,使专业带头人总人数达 3 人;新培养或引进骨干教师 5 人,使骨干教师总人数达 7 人。 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见表 4。 表 4 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序号 建设内容 建设预期效果 总目标 1 引进或培养专业带头人(名) 2 1 3 2 引进或培养骨干教师(名) 2 3 9 3 专任教师中副高及以上人员比例( %) 35% 40%以上 40%以上 4 专任教师中硕士及以上人员比例( %) 80% 85%以上 85%以上 5 生产一线实践锻炼(人次) 3 3 10 6 参加国内外进修、培训(人次) 12 12 36 7 双师素质比例( %) 85% 90%以上 90%以上 8 引进兼职教师数 /兼职教师总数 (名 ) 4/20 4/24 24 9 .专兼教师比例 1: 1:1 1:1 (六) 构建“多方位、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 职业发展信息化为主线、 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是专业建设的内在要求 , 也是专业建设工作是否符合职业教育宗旨和满足社会需要的重要指标。 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有助于检验专业建设的成果,并可以从中总 结经验、发现不足、发挥优势,从而进一步推动专业建设。 依据学院教学督导制度,在教学质量管理方面采取以下措施:以 院系二级 教学督导组、院系领导听课、教师相互 评 课、学生评。高职高专:江苏-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相关推荐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50+ 6 学时) 3. 5 6 学时 社会实践 6学时 了解时事政治,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5 计算机等级考证强化训练 计算机基础 ( 64 学时) 4 32学时 实操 训取得计算机一级等级证书; ( 第 2学期) 练 6 英语能力训练 (第 2 学期) 英语( 112 学时) 7 32学时 课内安排 达到规定要求 7
方案评估,监督教学计划执行,定期协调企业工程师来学院兼职教学;学校主要负责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培养人才;企业负责学生学业考评,吸纳学生就业,反馈毕业生质量。 同时,校、行、企三方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校企合作事业部,并聘请了企业人员担任电子工程学院企业主任。 通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进一步对现有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岗位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进行企业和社会调研,与行业专家研讨论证
展需求 , 紧密关注人才市场的需求及专业的发展动态 , 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 培养适应行业、企业和地方经济建设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三) 校企合作原则 鼓励并支持特色专业与企业对接及合作 , 形成以校企密切合作为基础、以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机构相沟通的特色专业建设体系 , 不断深化专业的内涵建设 , 推动学院专业建设与发 展。 ( 四 ) 创新发展原则 要贯彻“人无我有 , 人有我优
、企业兼职 实践 姚健平 讲师、 工程师、学士 4 国内外培训、 交流、企业兼职 实践 王玉玲 讲师、硕士 4 国内外培训、 交流、企业兼职 实践 张茂刚 讲师、 工程师、博士 4 国内外培训、 交流、企业兼职 实践 华佳 讲师、 博士 2020 4 国内外培训、 交流、企业兼职 实践 鞠琳 波 讲师、在读研究生、 一级 建造师 、政府采购评审专家、 4 国内外培训、 交流、企业兼职 实践 刘飞
”复合型人才。 培养对象具有服务外包行业及其他行业的各类嵌入式软件的开发和设计能力,熟练应用嵌入式相关语言的编程工具和编程规范,掌握嵌入式程序分析、阅读和开发的技能,以及外包行业必不可少的外语沟通和交际能力,具有独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和再学习的能力。 5. 搭建 以能力为本的项目化教学模式 依据嵌入式软件开发过程的规范化管理,设定用户功能需求、项目总体管理、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里程碑评审、进度管理
源的招生比例,在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课程内容、学生动手能力等方面实现中高职衔接,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提升专业群整体建设水平 室内设计 技术专业是 室内设计 专业群的 核心 专业, 室内设计技术专业群包括 室内设计技术、 环境艺术设计 、 艺术设计(综合装饰方向)等三个专业。 专业群按照高技能人才培 养、强化应用能力的要求,深入企业调研,以重点专业“素质 +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