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建设规划doc-高水平示范性专业建设方案内容摘要:

师比例达 90%;孕育一批能承担国家、省、市、企业委托科研课题的创新强手,使承接科技开发课题的高级职称教师数达到 80%。 最终形成一支在国内外同行中有声誉、有成果、有影响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2)建设内容① 制订本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完善其知识、能力标准评价体系,建立使教师持续跟踪行业技术水平的激励机制。 规定教师每年下企业锻炼时间不少于 20 天,取得相关职业资格高级证书不少于 1 项。 对联系实际、成绩显著的教师给予奖励。 具体计划见表 1。 表 1 教师下企业计划企业类型 下企业任务 教师人数 获取证书营养食品生产企业学习新技术、新方法;学习食品安全的管理;参与生产技术研究开发3食品安全检验单位学习食品安全法规;学习新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参与实际检测工作3食品加工企业参与实际生产管理工作;学习生产工艺技术32 人获得营养师资格证书;5 人获得食品检验工(高级)、2 人获得食品安全师证书。 ② 针对专业师资队伍目前的薄弱环节,加大师资引进力度。 在 3 年内引进食品科学方向理论造诣高、实践能力强的骨干教师 1 名;引进分析检测专业的精通精密仪器分析、熟悉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程序、有检验机构工作经历的骨干教师 1 名,引进营养食品加工方面的骨干教师 1 名。 ③ “培优、促新” ,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和技术更新。 重点培养 2 名专业带头人;每年安排2~3 名教师外进修或合作研究;安排 2~3 名教师参加国内专业技术培训班;同时,加大专业内部5培训,每学期组织“技术前沿”系列专题讲座至少 1 期;制订优秀教师培养计划;坚持新教师岗前培训制度、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和实训室工作制度;另外,通过教师互相听课、优秀教师公开课、教学研讨等途径进行示范,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④ 聘请食品行业企业具有食品安全管理、食品检验、营养食品加工等专长的技术骨干共 15 名作为兼职教师。 主要参与专业标准制定、专业教学、课程建设、实训室建设、教材编写、指导毕业生就业等。 ⑤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政府、社会、行业协会组织的各项社会工作,担任相关学会、协会、研究会要职,兼任政府、企业或团体的专家、顾问。 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锻炼和提高教师能力,扩大专业影响力。 以“院级食品安全与营养教育 实训基地”为依托,建成再现企业生产环境和技术水平的实训基地(1)建设目标建成再现企业生产环境和技术水平的食品安全检测与营养食品加工技术综合性高水平的实训基地,与企业共建食品检验实验室,充分满足校内生产性实习的要求。 同时,完善校外参观实训点、顶岗实训点,建立多层面的校外实训基地。 (2)建设内容①依托现有“院级食品安全与营养教育实训基地”进一步增加食品分析和营养食品加工等设备的台套数,强化学生食品安全检测与功能食品加工技术的实操训练;通过院级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申请各层次研究课题,一方面促使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提高课外科技创新能力,掌握创新方法;另一方面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中,使学生把握最新的技术发展脉搏;同时,加强与其他普通高校合作,探索联合培养学生的途径,多渠道与国外同领域进行交流,如交换学生。 ②与校外食品单位或公司合作,共建食品检验与质量管理综合实训室,加强对国际检测标准的吸收和应用,提高实训室检测能力和水平;完全按企业和检测机构的管理模式进行运作,扩大对社会的检测服务规模和范围,学生不仅接受国际最新检测技术的训练,而且在完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工作训练,实现与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③ 巩固现有校外实训基地,建立校外实训教学的组织规范、质量管理等标准,探索与企业产学合作的长效模式,探讨校企办学管理机制、互动机制、激励机制和监控机制。 开发体现岗位核心能力的模 块化课程体系和共享型专业 教学资源库(1)建设目标构建食品检验与质量管理、功能食品加工两大技能模块课程体系;建成一个共享型、教学互动的专业资源库;出版融技术先进性、教学互动性、实践标准性、内容科学性为一体的专业系列特色教材; 使《食品营养与卫生》和《食品理化分析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成为市级或省级精品课程,《功能食品加工技术》 、 《食品化学》 、 《营养配餐与评价》等成为校级精品课程。 (2)建设内容6① 以就业为导向,从广度和深度上动态地对食品行业尤其是广州市食品行业进行调研,由企业管理者、岗位从业者和专业教师共同参与,分析行业特点和岗位(群)的人才定位。 根据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以及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将其应具有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分解为能力和素质模块,最终形成食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食品检验与质量管理、营养食品加工等 3 个核心模块化课程群。 ② 改革课程内容,与“双证制”有效衔接。 a.将国家或行业标准、企业规范分别内化于加工技术类课程和检验与质量安全管理类课程中,形成标准化的课程内容体系。 b.完善课程内容的整合。 ③ 采取“教师、企业专家、学生三方结合”的方式,紧贴国内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