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强夯试验段施工总结内容摘要:
( 4),按设计规定的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夯点的夯击; ⑤换夯点,重复上述步骤( 2)至( 5),直到完成第一遍全部夯点的夯击; ⑥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并测量场地高程; ⑦在规定的间隔时间后,按上述步骤逐次完成全部夯击遍数,最后用低量满夯,将场地表层松土夯实,并测量夯后场地高程;根据上述强夯施工顺序,在最后一遍点夯夯击完成后,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 满夯夯击能为 1000KN/m,夯击遍数为 3遍,夯点间距为锤径 (1D),四点中间补打一点,形成满夯(如满夯夯点平面示意图所示),图中 1点及 2点同时放样,先夯击 2点周 围 4个 1点,夯击最少两排,在 4个 1点夯完后,进行 2点重夯,按照现场点位进行夯击,完成二遍重夯。 ⑧满夯后回填碾压最终层面高程达到设计高程,间隔 14 天进行地基验收检验。 五、 质量控制及检验 质量控制 ⑴为保证地基加固效果,在设计范围内布置夯击点位。 ⑵按设计要求确定夯击路线。 ⑶各夯点应放线定位,夯完后检查夯坑位置,发现偏差及漏夯应及时纠正。 强夯施工时对每一夯击点的夯击能量、夯击次数和每次夯沉量等进行详细记录。 ⑷强夯处理后地基的承载力检验应进行原位测试和室内土工试验。 ⑸强夯过程的记录及数据整理: ①每 个夯点的夯坑深度、时间需记录。 ②用水准仪对每遍夯击后场地的夯沉量记录。 ③满夯前应根据设计基底标高,考虑夯沉预留量并整平场地,使满夯后接近设计标高。 ④记录最后 2击的夯沉量,看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值。 检验 ⑴ 强夯处理夯击点布置应满足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 ⑵ 低能量满夯的夯击点布置应满足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 ⑶ 强夯加固地基的承载力和有效加固深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施工结束 14 天后 ,对地基加固质量进行检验。 每一工点每 3000m2抽样检验 12 点,其中:动力触控试验 6点,静力触探试验 3点,荷载试验 3点。 以确定强夯加固地基有效加固深度内是否满足设计要求,一般满足如下要求: 有效加固深度 :不小于设计文件要求 有效加固深度内地基土应满足松软土地基承载力不小于 180Kpa,变形特性满足沉降要求。 检验方法:按设计规定的检验时间进行检验。 ⑷ 强夯夯坑中心偏移的允许偏差应不大于 ( D 为夯锤直径)且小于 150mm。 检验数量:检验总夯击点的 10%。 检验方法:测量检查。 ⑸ 强夯地基处理范围、横坡的允许偏差、检验数量及检验方法应。路基强夯试验段施工总结
相关推荐
n6 点,其中:左右距路肩边线 1 米处各 2 点,中部2 点,有反压护道地段 则增加 1 点。 < 28 平行 10% 11 基床 表层 级配碎石 /级配填筑前 颗粒级配 每 2020m3抽样检验 1次颗粒级配、颗粒密度、粘土及其他杂质含量、大于 的路基验标表 平行 10%、见证 20%、每料场至少检验 2 12 碎石+5%水泥 颗粒密度 粗颗粒中带有破碎面的颗粒含量;其他项目每一料场抽样检验
土基土质稠度: Wc = 根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 D502020)》中附表 “二级自然区划各土组土基回弹模量参考值 (MPa)” 公路自然区划: Ⅳ 2 区 土基回弹模量: E0 = MPa 路面参数设计 ( 1) 确定路面等级和面层类型 交通量设计年限内累计标准轴次 Ne= 107次 ,由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该路交通等级为重交通,高速 公路路面等级为高级路面
方面积,根据压实度1000m2 检测两点检测压实度,选择三个断面( 9 个点)检测压实度,压实度如果满足基床以下路基填筑设计要求,测量其压实高程,并记录测量数据。 如果压实度检测不合格,根据实测压实度与规范要求压实差值大小再进行碾压,初步确定 2 遍,第一遍强振,第二遍静压。 然后按试验检测标准选择三个断面( 9 个点)检测压实度,压实度如果满足基床底层填筑设计要求,测量其压实高程
完成后,按照相关要求埋设正式的沉降观测桩,开始观测路基沉降。 ②沉降板随着预压土的填筑而接高,随预压土的卸载而降低,观测连续进行,剖面沉降管和位移观测桩不受预压土的影响。 ③沉降设备的埋设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施工单位的填筑施工要与设备的埋设做好协调,做到互不干扰、影响。 观测设施的埋设及沉降观测工作应按要求进行,不能影响路基填筑质量。 ④观测过程中发现异常必须及时查明原因,尽快妥善处理。
,直至清除到天然地表土。 清表以后,表层洒石灰,采用小型压路机静压封底,压实度达到 85%,再铺设 20cm后素土,采用重型压路机静压 2 遍后振动碾压,碾压至压实度不小于 90%,自检 及监理检验合格后,用平地机整平到边、到角、到位,压路机复压,保证表面的平整、密实。 路基填筑施工 填前碾压准备工作在 2020年 3月 25日前完毕。 、由测量工程师放出路基的边线、中线和标高控制点
生产经理:徐红 安全第一责任者 项目经理:刘灿 12 安全保证体系 安全控制措施 高边坡作业 注意观察,发现有滑移、坍塌迹象时,应立即采取措施。 所有高边坡的施工必须 13 提前做好截水沟和排水沟,截断山体水流。 排水设施必须与实际地形和临近的沟渠顺接,确保雨季排水畅通,不积水。 为防止水流下渗和冲刷,截水沟进行严密的防渗和加固,地质不良地段和土质松软、透水性较大或裂缝较多的岩石路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