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素质模型建立(能力素质模型)内容摘要:

员工素质模型建立(能力素质模型) 员工素质模型研究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素质研究 第二部分:素质与绩效关系研究 第三部分:素质模型建立 第四部分:素质模型举例 第五部分:素质模型案例研究第一部分 素质研究素质的提出为什么要关注素质 ? 企业是选对人重要还是培养人重要 ? 哪些是决定与影响个人绩效的因素。 个人能力与绩效结果之间为什么会出现差异。 选对人重要还是培养人重要。 盖洛普的观点:选对人比培养人重要 微软的观点:微软员工所取得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先天智慧而不是经验积累。 微软注重招聘时的慧眼识珠而不是后来的经验。 选错人的代价 企业的代价:人员招聘成本、培训开发成本、人员流动成本、组织绩效低 员工的代价:职业选择的偏离与职业发展前景的迷惘、个人绩效低 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岗位与人的匹配,关注的重点从过去的单纯对岗位的关注,要求人一味满足岗位的要求,变为追求人与岗位的特征的匹配,提高员工的适岗率。 在选对人的前提下再去培养人。 微软的素质观 选对人比培养人更重要 要选择什么样的人 迅速掌握新知识的能力 仅需片刻思考即可提出尖锐问题的能力 可以在不同领域的知识中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扫视一眼即可用通俗语言解释软件代码的能力 关注眼前的问题,不论是否在工作中都应如此 非常强的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对自己过去的工作仍然记忆犹新 注重实际的思想观念、善于表达、勇于面对挑战、快速反应 麦克利兰( . , , 1973年 传统的性向测验和知识测验并不能预测候选人在未来工作中的表现 人的工作绩效由一些更根本更潜在的因素决定,这些因素能够更好的预测人在特定职位上的工作绩效 这些 “ 能区分在特定的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绩效水平的个人特征 ” ,就是 “ 素质 ” 质”的提出 1993年 “ 素质 ” 是为达到或超出预期的质量水平的工作输出所必需具备的能力 素质是一名员工潜在的特性 例如:动机( 特质( 技能( 自我形象( 社会角色( 所拥有的知识( 等,这些因素在工作中会导致有效或杰出的绩效表现。 “素质”的提出 美国薪酬协会( :个体为达到成功的绩效水平所表现出来的工作行为,这些行为是可观察的、可测量的、可分级的。 1993) :个人 所具有的一些 潜在特 质 ,而這些 潜在特质 是 与 其在工作或 职位 上的 绩效 表 现相关 的,同 时 也可依此 来预期 、 反应 其 行为 及 绩效表现 的好 坏。 “素质”的提出 汉普公司: 用行为方式来定义员工所需具备的知识、技巧和工作能力。 这些行为和技能必须是可衡量的、可观察的、可指导的、而且对个人绩效和企业成功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 胜任能力具有阶段性,当经营目标发生改变时,胜任能力也发生变化。 “素质”的提出“素质”的提出 美国 务,组织或文化中区分绩效水平的个性特征的集合。 素质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够胜任某项工作或很好的完成某项任务,它是驱使一个人做出优秀表现的个人特征的集合。 素质( 是驱动员工产生优秀工作绩效的各种个性特征的集合,是可以通过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的知识、技能、个性与内驱力等。 素质是判断一个人能否胜任某项工作的起点,是决定并区别绩效好坏差异的个人特征。 “素质”定义对“素质”定义的解析 素质是和绩效、特别是 高绩效水平 密切相连的,素质的差别最终体现在工作绩效高低的不同上面。 素质表现是和一定的 情境因素 相联系的,具体说来,这些情境因素包括特定的工作角色、岗位性质、职责、组织环境、企业文化、管理风格等等。 不同的岗位对素质有不同的要求,同样的素质在不同的岗位上所发挥的作用也不一样。 高素质并不一定能带来高绩效。 对“素质”定义的解析 素质的本质和基础是 个体特性 的综合表现,包括内在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的品质特征以及外在的行为表现特点,因此,素质的落脚点是个体特性,素质研究中会经常用到心理学的方法、手段。 由于心理现象的纷繁多样及其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异常错综复杂,造成了素质研究的困难性。 人力资源管理中素质研究的着眼点是 绩效 ,一切对素质的研究都以员工个人绩效、团队绩效、组织绩效的提高为根本目的。 而组织绩效、团队绩效、个人绩效与组织战略、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密切相关。 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素质研究中的心理学应用应该是作为一种工具而非目的,应该将研究置于企业战略的框架之下,结合组织内外部的生存与发展环境而展开。 对“素质”定义的解析 绩效的不同源于素质的差异, 因此素质必须是可测评的、可分级 的。 素质的类型各异,表现程度也有不同,人们可以借由各种方法手段对素质进行识别、测评并按照行为表现程度划分等级。 素质的提出概念的总结 强调组织的特点与工作的特征 工作胜任力 强调个体特征 素质、资质、能力、潜能、才干素质的构成要素哪些是决定个人绩效的因素 构成素质的有哪些因素。 这些因素是如何决定个人的素质,从而影响工作绩效的。 素质的构成要素哪些是决定个人绩效的因素 素质冰山模型表象的潜在的知识、技能价值观、态度自 我形象个性、 品质内驱力、社会动机行 为素 质例,自信例,灵活性例,成就导向例,客户满意潜 能素质冰山模型 技能 : 指结构化地运用知识完成某项具体工作的能力,即对某一特定领域所需技术与知识的掌握情况 知识 : 指个人在某一特定领域拥有的事实型与经验型信息。 社会角色 :指一个人留给大家的形象。 自我形象 :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即内在自己认同的本我。 品质 : 指个性、身体特征对环境与各种信息所表现出来的持续而稳定的行为特征。 品质与动机可以预测个人在长期无人监督下的工作状态。 动机 :指在一个特定领域的自然而持续的想法和偏好(如成就、亲和、影响力),它们将驱动,引导和决定一个人的外在行动。 个人在工作中的绩效水平由素质的五个层次的综合因素决定,既有易于感知的知识、技能与行为,又有难以被挖掘与感知的潜能。 更进一步的, “ 水面上 ” 知识与技能等仅仅是冰山的一个小角, “ 水面之下 ” 的更宏大的潜在素质,对绩效起到更大的决定作用。 表象潜层素质洋葱模型技能我形象知识态度价值观动机易于培养与评价难以评价与后天习得洋葱模型解析技能我认知知识态度价值观动机知识 /技能促进团队 交流 影响 战略领导 网络 演讲 资源管理 专业 增进创造力和知识自我认知 /社会角色客户导向 商业导向 建立关系 结果导向 社团导向 企业家定位个性 /动机成果驱动 分析型思考 概念型思考 主动行为 弹性 判断力 系统思考学习能力对素质构成要素的解析 通过培训、工作轮换、调配晋升等多种人力资源管理手段与措施,使员工个体具备或提高知识与技能水平是相对比较容易且富有成效的。 相对于知识、技能而言,素质要素中的潜能部分则较难于评价和培养,花费的成本较高,且往往效果不佳。 潜能的形成与人的大脑的生成过程有密切的关系。 由于人脑的内在结构在经历了先天的塑造与后天的培养之后,到了一定年龄将不易改变,因此这些潜在的动机、内驱力、个性、自我形象、价值观、社会角色等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持久不变且与众不同的。 个体素质特征的生理构造机理 基于 “ 大脑优势 ” 的潜在职业素质 原理:大脑分工与人的思维方式、创造力、学习力相关联 应用:依据个人的脑部分工特点而产生的兴趣偏好,影响个人动机与能力发展的理论,建立的企业各职类职层人员产生高绩效所需的潜在素质类型要求与标准。 企业员工招聘、绩效诊断、调配及晋升时,可以应用这一潜在素质模型判断某一员工潜在素质是否适合所从事的工作岗位 人的大脑的分布。 大脑优势与能力、偏好大脑优势兴趣偏好弱 动机 强低 能力 高大脑分工奈德 ·赫曼德的全脑模型善交际的重感觉的重运动的情绪主导的直觉的整体的融会贯通的创新的逻辑强的好分析的重事实的强调量化的有条理的循序渐进的重规划的重细节的左上脑左下脑 右下脑右上脑A 象限象限某员工潜在职业素质与不同职种要求的对应程度D D 理师平均图形人事错配的护士 人事错配的病理师第二部分 素质与绩效关系研究素质如何驱动高绩效的形成 素质如何驱动高绩效的形成。 个人潜在的素质如何转化成现实工作中的绩效。 安达信模型意愿 行动 结果个性、价值观、内驱力技能和知识 产品数量与质量客户满意度新技能的掌握速度素质素质与绩效的驱动关系素质与绩效 :个人能力 个人行为 个人绩效 组织绩效成就动机 设定目标,做到尽善尽美。 绩效持续改进, 创新不断。 素质 行为 绩效如果组织不关注员工成就动机的培养,员工的绩效将不会有大的改进,组织的业绩增长也会受到阻碍。 素质与行为的驱动关系举例素 质动机试图表现得更出色。 个性很外向而且是团队的一份子。 自我形象认为自己应该对这个团队有所贡献。 行 为能有效地工作,并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 价值观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要让客户满意。 高绩效与素质特征(华为公司)类别 岗位对员工的要求 需求模型 测量工具研发人员创新、打破常规、挑战标准团队与合作与上下游,周围沟通,了解他人的工作帮助别人,传授知识和经验较强的个人成就感个人亲和需求不能太弱,个人影响需求不能太强一个人需求量表测量个人成就、亲和、影响三种社会性需求中试人员挖掘开发中的错误思维逻辑性强刨根问底帮助别人分享经验工作主动性强(没有硬性的找错指标)个人影响需求的强度应高于个人亲和需求的强度成就需求对追根问题有积极作用个人需求量表素质与绩效个人、团队、组织( 知识 , 技能 &才干 )( 团队知识 ,技能 &才干 )( 人力资源 /技术 /组织结构资源 )( 方式 /方法 )( 共享价值观 、 信念 、 态度和行为 )( 团队合作 )利润率;客户满意程度;市场份额结果:数量、 质量生 产 率 ;收益率投 入 转换(过程) 产 出潜在绩效 行为绩效 结果绩效个人素质团队素质组织核心素质个人行为人际间行为组织文化个人绩效团队绩效组织绩效素质模型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绩效目标素质模型行为绩效目标素质模型行为绩效目标素质模型行为绩效目标素质模型行为战 略目 标素质模型驱动战略目标的达成组织的核心能力与员工的核心专长与技能构建基于核心竞争力要求的战略目标素质模型核心能力核心专长与技能 (研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