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及结题的全套精品资料二(课题申报书、实施方案、阶段计划、阶段小结)内容摘要:

动等。 廖贵辉 :课题 实施、 收集与处理课题实验数据、资料 等。 龚小永 :课题 实施、 收集与处理课题实验数据、资料 等 四、实施方案(具体操作过程和研究方法) 15 具体操作过程 本课题实验周期为三年,即从 2020年 1 月至 2020年 1 月。 分为准备 、前期、后期、总结评审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 )实验准备阶段。 宣传发动,撰写实验方案,申报立项和开题。 第二阶段( —— )实验中期阶段。 理论学习与实验研究阶段,组织实验人员展开实验。 第三阶段( —— )实验后期阶段。 收集整理实验过程中各种资料,编撰论文集,形成资料文献。 第四阶段( —— )总结评审阶段。 汇报实验成果,通过专家组鉴定,总结评审结题,表彰实验人员。 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座谈、观察等方式, 对学校 师 生活动式教学 开展 情况进行跟踪调查,掌握丰富的第一手材料,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并及时调整实验方案。 通过调查找到课题研究的内容和途径。 行动研究法: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寻找课题研究的立足点,研究者与实践者互为一体,贯彻边研究边改革的精神,致力于实际问题的真实有效的解决。 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掌握现今国内外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及与课题相关的论文、论著,对 “ 活动式教学策略 ” 的内涵、实施等进行科学的界定和清晰的说明,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靠的理论依据。 个案研究法:对课题研究范围内的单一 对象(某一年级、某个教师、某节课堂、某一环节等个别典型)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调查,揭示某些特定的规律和本质。 实验研究法:即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严格按照实验研究法的要求进行实验操作。 五、预期研究成果 16 序号 研究阶段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承担人 1 第一阶段( — ) 问卷调查与调查报告、 初步总结 思想品德活动式教学经验 调查报告、心得体会、教学札记 、各类获奖、论文、阶段性总结等 全体课题组成员 2 第二阶段( — ) 总结一套有推 广 价值的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思想品德活动式教学 模式和操作策略 讲座、 读书笔记、阶段性总结、论文集、各类获奖、研究课等 全体课题组成员 3 第三阶段 ( — ) 课题研究成果汇总 课堂实录、课件、 读书笔记、阶段性总结、论文集、各类获奖、研究课等 全体课题组成员 4 第四阶段( — ) 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论文、各类获奖、研究课等 全体课题组成员 六、课题负责人 所在县(市、区)教研室审批意见 17 单位公章: 单位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七、设区市教委课题办(教研室)评审意见 单位公章: 单位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八、专家评审组意见 18 评审组组长签字: 年 月 日 九、省课题研究与实验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意见 负责人签名: 公章 年 月 日 十、课题结题情况 19 ①评审方式 ②鉴定专家组成员 ③评审结论 《思想品德活动式教学及其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 20 实 施 方 案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四有”新人。 但是,当前有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侧重于“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传统灌输式教学,缺乏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式教学,教学方式陈旧,教学手段单一,缺乏实践环节,思想品德课的教学难以受学生欢迎,甚至经常遭到学生的反感;有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活动环节很多,教师“为活动而活动 ”,学生被动接受,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实际上教学效果差。 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对思想品德课活动式教学及其有效性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活动式教学兴起于 20世纪初的欧美国家,其中以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做中学”为代表。 杜威提出,人最初的知识,最能永久不忘的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 新《课程标准》强调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总课时数的 20%,并在教学原则和方法中明确规定:“社会实践活动是本学科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活动”是活动式教学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活动式教学意义上的活动,主要是指学校 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参与的,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变革、改造活动对象为特征,以实现学生 21 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的主体实践活动。 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具有整体性结构,由外部活动和内部活动两部分构成。 学生主体外部活动是指教学中学生主体的感知、操作、言语等活动,如听讲、观察、操作、练习、交往活动、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等。 学生主体的内部活动主要是指内部心理活动,包括知、情、意三个方面。 所谓活动式教学,主要指以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活动式教学就是要“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 这一教学形式的基本理念是: “以活动促发展”为基本教学指导思想的教学。 教育要改变学生,就必须首先让学生作为主体去活动,在活动中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实现自我发 展。 主动学习是一类学习方式的总称,具体包括探究发现学习、问题解决学习、技能操作学习、交往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 、策略性、情感性、技能性等程序性知识为基本学习内容的教学。 ,以素质整体发展为取向的教学。 传统教学历来重视知识的学习,而忽视能力的培养,这种状况反映出传统教学没有从根本上确立活动在学生能力及素质发展中的应有地位。 而 22 活动式教学不仅在认识上突出了能力 培养和素质整体发展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找到了促进学生能力及素质整体发展的基本途径 —— 即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根据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活动式教学理论,本课题研究的总目标是:在活动式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通过创设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采用课内、课外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促进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发展,促使他们自我发动、自我选择、自我组织、自我指导、独立思考、自我评价等一系列自我教育能力的生成,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课题研究的具体 目标是:第一,破除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建立教育民主化思想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过程。 第二,改变以传授和灌输为主要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鲜活的、真实的生活。 第三,探索思想品德活动式教学的操作模式和教学策略,包括课堂活动教学、课外实践活动开展等基本方法和要求。 第四,涌现一批具有现代化教育观念、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活动式教学、具备教育科研能力的思想品德教师。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主要研究如何通过思想品 德活动式教学的开展和实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这一目标主要通过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活动和潜在环境等来实现。 其中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本课题研究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内容入手: 23 1.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活动式教学的设计、教材中活动材料的运用及其操作策略的研究。 包括活动式教学目标的设置、活动教学形式的使用,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活动教学情境,如何处理教材中“忆一忆”、“想一想”、“议一议”、“比一比”等富有思考性的设问小栏目;如何运用漫画、图表、插图等材料开展教学活动等。 2.中学思想品德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和操作策略的研究。 主要研究如何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课外兴趣小组、第二课堂的活动来促使学生素质的提高。 3. 中学思想品德课活动式教学如何确保其有效性的研究。 五、重点、难点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活动式教学的设计、教材中活动材料的运用及其操作策略的研究。 难点是探索思想品德活动式教学的操作模式和教学策略及其有效性。 六、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 倡导与新课程实施理念配套的课堂活动式教学理念,有利于破除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和以传 授和灌输为主要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教学过程的优化设计,建立教育民主化思想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过程。 第二,推动以学生主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