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内容摘要:

运用学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五、 检查自学情况(读、议、背。 重点是通过读议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云雾的特点写具体的) 六、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七、 总结全文 1. 配乐朗读全文。 2. 小结:总分的写法突出了庐山云雾的三个特点 —— 多、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3. 引导学生逐段背诵课文。 附板书: 3 庐山的云雾 多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瞬息万 变』 课后反思: 本课意境十分美好,在段落构成和语句表达上比较独到,非常值得学生模仿写作。 于是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请学生自读课文,概括的说说自己对庐山云雾的感受,然后以学生为中心,随着学生的兴趣朗读课文精彩句子,以句子为发射点,扩散到全文。 在本课 教学时,我加强了读中感悟方法的指导,也就是对学生思维方式的指导。 从哪些词中感受到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划出来,细细品,有什么发现。 学生在这样的指导下,能对课文内容有清晰的了解,在读时就有地放矢了。 遗憾:积累时候,我没有注意指导孩子积累本课中变化较多, 出现较多的比喻句。 习作一 看图作文 习作目标: 1. 看例图,读例文,学习例文是怎样用语言描述图意的。 2. 阅读例文后的习作要求指导,初步懂得观察多幅图作文的方法。 3.根据练习要求,采用学得的方法,学习写多幅图作文。 教学时数:二课时 作文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9】 一、 观察画面,学习例文,总结要点 1. 图上有几个人物。 2. 这四幅图写了一件什么事。 3. 分图简洁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4. 阅读例文 ,图文对照,说说每段分别写了哪幅图。 段方法,你知道了可以如何安排段落吗。 5. 教师小结: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他们看到了什么,是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 二、 组织讨论,学习写法 ,结合例文看图,自主思考这些问题。 ,明白多幅图的基本要求。 看懂每幅图,弄清每幅图的意思和联系。 图上看到的可以写,没有的内容可以展开丰富的想像和联想来写。 ,每段写一幅图。 几幅图中选一两幅写具体些。 三、学 习写法,尝试写作 ( 1)看图选择内容。 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组进行重点细致的观察。 ( 2) 学生自由说说四幅图意,小组交流,班级交流。 评议。 四、 学生练写,指名点评,修改文稿 1. 同桌先看图口述 2. 指名连起来完整地说 3. 师生点评 4. 学生练写,师指导。 五、 指导誉写 第二课时【 10】 一、学生小组交流学习,并指导修改。 宗旨: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讲了托尔斯泰改小说的故事作为范例。 修改入手的几个方面 改病句。 方法:自己多读两遍,不通的句子改过来,不会改,可以请教老师同学。 添词句。 方法:小 组讨论,互提建议。 修改效果自评办法:自己读读修改前后的作文,觉得有进步就给自己画上一朵红花。 互评办法:请小组其他成员或班上其他同学读两篇作文,有进步就给打朵红花,看谁得的红花多。 二、优秀习作全班朗读。 课后反思: 教学中确立重点就是指导学生发挥想象,补充图上没有画出的环境和行动,并且指导学生学会分段,按图分段。 练习 1 教学要求: 1. 弄清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简称的基础上背诵简称歌,理解带有简称的句子。 2. 书写时注意写好捺画,并巩固笔顺规则。 3. 熟记 8 个成语和记诵古诗《夏日田园杂兴》。 4. 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一是让学生想说,二是让学生会说。 5. 练习两个笔画及含有这两个笔画(横撇、撇点)的字。 教学重、难点: 弄清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简称的基础上背诵简称歌,理解带有简称的句子。 启发学生留心观察、记录简称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 指导学生熟读成诵,大致体会成语。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间: 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1】 课时目标:完成学用字词句的教学,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相融洽。 一、熟记并背诵简称歌。 1. 出示中国地图。 帮助学生对中国地图有一个整体认识,即中国地图 像一只傲然挺立的雄鸡。 2. 接着,借助地图了解我国有 34 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 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 少数民族自治区:新疆、西藏、广西、宁夏和内蒙古 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 3. 了解有关内容 直辖市是由中央直接领导的城市,自治区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是相当于省一级的民族自治区地方。 4. 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简称。 5. 熟记并背诵简称歌。 6. 找朋友游戏。 巩固对简称与省、市、自治区名称之间对应关系的了解。 一、 理解有关各省、市、自治区的句子。 1.出示句子。 启发学生边读边想:通 过刚才的学习,哪些原本不理解的内容现在理解了。 2.交流。 3.巩固对简称所代表的含义的认识,初步知晓我国几大地方戏的名称。 小结:恰当地运用简称能使语言表述更简洁。 4.运用简称的词句。 (留心观察、记录简称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如:黔驴技穷、湘江、滇池、京沪铁路等。 第二课时【 12】 课时目标:写好钢笔字(“遮、越、处”三个字)注意写好捺画;进行读读背背。 一、写好钢笔字 1. 看看写的字。 (“遮、越、处”三个字)要注意什么。 2. 讨论要注意的地方。 3.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三个字的捺画的不同走势。 正 确把握三个字的捺画起笔走势。 “遮”字一捺走势平缓;“越” 字一捺比“遮”陡;“处”字一捺更陡。 4. 知道学生认真、仔细、规范地描红、仿写。 5. 注意写字姿势。 二、读读背背。 1. 熟记 8 个成语。 ( 1)结合第一单元的课文,《庐山的云雾》加以理解。 风云变换:像风云那样变动不定。 比喻事物变化复杂或局势动荡不安。 气象万千:气象,景象。 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富于变化。 飘飘欲仙:漂浮上升,像要超脱尘世而成仙。 ( 2)指导记忆。 2. 背诵《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 1) 介绍:范成大写了一组《夏日田园 杂兴》,今天学习《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 2) 引导学生看图,并借助图画读读古诗。 (大致体会诗的意思与表现的情趣) ( 3) 小结:全诗用通俗的语言描绘了夏日农家昼耕也织的忙碌景象和儿童不会帮助织布,却在树下学种瓜的有趣情景。 ( 4) 指导学生熟读背诵。 ( 5) 搜集其他《夏日田园杂兴》进行积累诵读。 第三课时【 13】 课时目标:引导学生从两方面(让学生想说、让学生会说)进行口语交际;指导连写毛笔字。 一、口语交际 聊聊春节 1. 设问导入:今年的春节,你是怎么过的。 你知道过春节时,咱们这儿有什么习俗 吗。 今天咱们一起来聊聊春节。 2. 出示题目:聊聊春节 3. 借助插图(贴春联、全家观看“春节联欢晚会”、舞龙灯、吃年夜饭、给老人拜年„„)勾起回忆。 4. 交流本地春节的习俗,也可交流其他地方过春节的习俗。 5. 自由练说、同桌练说、全班交流。 6. 指名说。 二、学写毛笔字 1. 笔画练写: 横撇:要注意拐弯处的提笔与顿笔,横要短,撇要长而舒展。 撇点:注意起笔时要顿笔,收笔时回锋,至折处主要用的是笔锋,此时以提笔为主。 同时还要注意撇与点的长短与倾斜度。 2. 写字练习: 夕:第一画“撇”要短,起笔从竖 中线开始;第二画“横撇”,横从短撇的腹部落笔,横画不能长;第三画“点”是圆点,位于米字格中心便下一点。 女:整个字要向四周舒展。 横画在横中线上,要写长些,撇点的起笔与撇的收笔基本在一条线上。 课后记:由于外出学习,本课不是我执教的。 第二组课文简析及教学建议 本组由课文三篇组成:《微笑着承受一切》、《雪儿》、《花瓣飘香》。 《微笑着承受一切》讲的是体操运动员桑兰面对伤痛和残疾,表现出惊人的毅力、乐观的态度和坚强不屈的精神。 《雪儿》讲了一个腿跌伤了的女孩,收养了一只受伤的信鸽,最后让它重返蓝天的故事。 《花瓣飘香》讲了一个小女孩摘了一片带着露水的美丽花瓣送给病中的 ***故事。 这三篇课文的特点: 都是叙事文。 都具有很强的人文性。 编者选这三篇文章用意何在呢。 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呢。 关于叙事文。 现在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中年段,也就是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中,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淡化段落教学,强调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整体把握。 《课标》是这样表述的:能初步把握文章的重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 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个要求,以往是在四年级下学期完成,它的基本方法是,先给文章分段,然后概括段落大意,最后将段落大意串联起来。 现在淡化了段落教学,如何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呢。 如何使学生关注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呢。 叙事文在这里起桥梁作用。 首先,叙事文故事性强,便于学生抓主要情节;其次,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关注文中的故事形象,沉浸于其中,利于达到课标的要求。 当然,这两点也正是我们教学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于人文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课程还 应重视提高 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情趣。 ”课标的要求正是时代的需要、学生成长的需要。 我们的时代呼唤爱心、孝心、同情心,呼唤对生命的执着和热爱。 给孩子以正确的导向,教会他们面对挫折,使孩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孩子进行真、善、美的熏陶,这就成了教材选文的取向。 可巧的是三篇文章的主人公都不同程度地遭受着挫折。 《微笑着承受一切》给学生渗透一种面对生活的挫折、人生的苦难的正确态度,桑兰微笑的背后承受的是巨大苦难,体 现的是桑兰的信念、乐观、坚强和毅力。 《雪儿》给我们展示了一个腿受了伤的孩子纯洁美好的内心世界:向往春光与蓝天,富有爱心和同情心,具有美好无私的情怀。 《花瓣飘香》中的小姑娘爸爸远在南沙,爸爸在病中,她敬重父母,有孝心,有爱心。 从课文的特色上来看: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语言很平实,都是将一件事娓娓道来,没有艰深、晦涩之处,学生一看就知道大概讲了一件什么事。 然而,这平实的背后却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款款的深情。 我们如何让这平时的语言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去打动学生、去实现人文浸染呢。 这是我们教学设计的难点。 我想,还是从课 文本身去寻找突破点吧。 对这三篇课文我有如下思考: 教《微笑着承受一切》要让学生遵循震撼、感动、敬佩的感情线索。 以桑兰精神去震撼学生,以桑兰的重伤所带来的恶果去震撼学生,桑兰微笑背后所承受的巨大苦难,以及面对苦难所体现的坚定的信念、乐观的态度、坚强的毅力去震撼学生,让学生由感动而生敬佩,由敬佩而生对这美好精神的向往。 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要让学生理解桑兰承受的“一切”指哪些,“天大的不幸”指什么。 我们可以理解为高位的截瘫,可能永远的残疾;十几年为之奋斗、为之付出心血和汗水的梦想彻底破灭;承受难以忍受的漫长的 疼痛;美好的人生可能就此停住脚步„„接着,要让学生理解,这一切,桑兰是怎样承受的,承受时“微笑着”的态度给人以怎样的震撼和启迪。 我们要让学生自己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体会到,桑兰非常平静地面对一切,她没有掉一滴眼泪,她忍着剧痛,哼着自由体操的乐曲配合医生治疗,以坚强的意志与伤残进行着顽强的斗争,用灿烂的微笑来汇报所有关心她的人,她乐观地坚信自己早晚有一天能站起来。 教《雪儿》关键是使学生融入、体验。 文章的亮点是“我”的所做、所说、所想,也是教 学的重点。 孩子心灵之纯洁、之无私、之美好,全在这之中了。 一个腿受了伤的孩 子,孤独、寂寞,他收养了一只翅膀受伤的白鸽,倾注了自己的爱心和同情,“雪儿,这儿就是你的家,你安心养伤吧。 ”相同的遭遇使他们有了共同的向往,表现在行动上便是一同去看蓝天白云。 仅仅只是看天和云吗。 不是的,是一个孩子情感和爱心的迁移,是孩子把白鸽当成一个生命,一个和他一样的人,去体谅它、同情它、善待它,和它共鸣,和他一同向往美好的生活„„当孩子得知白鸽是信鸽后,“更盼着雪儿的伤快点儿好起来”。 当信鸽的伤好后,孩子为它欢呼,将它放飞,这是怎样的无私啊。 “雪儿”虽是信鸽的名字,更是孩子纯洁美好心灵的写照。 教《花瓣 飘香》要抓住一个“美”字。 文章有美的意境:清晨,一丛月季,红艳艳的花朵,带露水的花瓣,淡淡的清香;有美的人物:可爱的小姑娘;有美的情感:小姑娘爱花、惜花、爱妈妈。 整篇文章清新淡雅,宛如一首清丽的小诗,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 读完全文,感受到的岂止是花瓣飘香,更是小姑娘美的心灵、爱的情怀香气四溢,不仅感染了作者“我”,而且感染了每一个读者。 弄清了教些什么,怎么教呢。 我的想法是这样的。 以“读”为中心,渗透听、说、写各种技能的训练平台,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标。 怎样以“读”为中心。 湖北省教研室的晏 渝生老师曾经总结过“四读”,即读对、读顺、读懂、读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