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西方政治制度汇总内容摘要:
伴随着资本主义议会制度的逐渐确立,是资产阶级经济与政治力量兴起并不断发展的结果。 现代选举制度的萌发可追溯至欧洲中世纪末期在一些国家出现的等级会议中的市民代表的产生。 中世纪选举市民代表的方法为后来的资产阶级选举制度的创建积累了经验,为现 代选举制度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历史资源。 现代意义上的选举制度,是指公民通过法定的民主程序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来决定国家政治事务,这是现代议会制确立以后的事。 17 至 18 世纪的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现代议会制度的社会基础,以资产阶级力量为核心的议会作为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的权威得以确立,从而代议制所要求的现代选举制随之形成 :是指每个选民在一次选举中只有一个投票权,且每张选票的效力相等。 它具体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每个选民在一次选举中只有一个投票权;二是每张选票具有同等的价值,因而同 等数量的选民应该选出同等数量的代表。 所谓不平等选举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每个投票人所投票数不等;二是每票的价值不等。 各国对于这一原则的重视与强调即未能解决选举中存在的形式实质不平等这两者之间的矛盾。 秘密投票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实质上是形式上的平等:秘密投票是指选民遵循选举法的规定,按照自己的意愿填写选票并亲自投入票箱,选票不署名,不向他人公开。 秘密投票在现实生活中仍然是形式上的平等。 因为控制者的长期影响往往在受控者作出选择前就已经产生了作用。 此外,秘密投票由于不记名而为投票者较少顾虑后果提供 了条件,因此,不负责任地填写选票的情况在一定意义上对选举的良好动作也会有所限制,但更主要的是,秘密投票所提供的自由空间是必不可的制度保障 :欢呼投票、唱名投票、举手投票、双记名(即选举人和被选举人两个名字同署)投票。 决定自由选举的有:自由选举原则要求选民的投票完全出于自愿,任何官方机构和私人团体都不能对选民施加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压力,不能强制选民投票。 影响自由选举程度的因素有三:一是秘密选举;二是差额选举;等额选举就是强制选举。 三是选民提出候选人的自由。 :一是候选人情况公开;二是选举过程公开;三是候选人公开表达自己的见解与主张。 四是公布竞选经费的来源与使用情况。 它有哪些明确规定:候选人资格是指公民享有被选举权所应具备的条件。 这一条件比选民资格要高,这与现代政治的专业化要求是相符合的。 各国对候选人资格的限制主要有:一是国籍资格,必须是本国公民;二是年龄资格;三是居住资格。 除此而外,一些国家还有职业限制和一定形式的财产限制。 :职权编制,由编制机关依法定职权进行;申请编制,如法国根据选举 人的申请而登记;随时编制,即选一次登记一次;定期编制,美国规定登记只在一定期限内有效;永久编制,如英国 :一是按现存的行政区域划分;二是按人口数目划分。 后者比前者更为平等。 后者是指根据所要选出的代表人数,将全国划分为相应数目的选区,每个选区的人口数大致相当。 现在各国议会下院的选举都是采用这种方法 52. 选举投票方式包括直接投票和间接投票两种。 直接选举是指代表或其他公职人员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间接选举是指代表或其他公职人员由选民投票选举的选举人选举产生。 西方国家,下院议员一般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上院议员及总统则各有不同。 现在美国参议员由直接选举产生,总统由间接选举产生;法国总统是直接选举产生,但参议员却是间接选举产生 :美国最早形成了间接选举总统的制度,其理论根据是对民主理性能力的怀疑。 总统由与国会议员数字相同且来源州相同的选举人团选举产生,共 538 人,这种间接选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直接选举的原则,因为选举人团的成员在当选时就表明了他的选举倾向。 因此,这种间接选举也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直接选举的原则 ⑴候选人 政治上的亲密朋友、他们与候选人个人的关系密切,对候选人的竞选活动鼎力相助⑵一般性工作人员,他们负责竞选活动中的具体工作⑶义务助选人员⑷近年来在西方各国兴起的竞选咨询专家,他们已成为决定竞选获胜与否的极为关键的因素 :一是政党提名,这是最普遍的方法;二是选民预选;三是选民签署;四是个人登记,多用于选基层的公职人员;五是临时写人,当选率极低。 ,主要有:一是由竞选委员会向选民募集资金;二是政治行动委员会的赞助,主要在美国,它是非党派组织,由工会、行业协会或各种 社会团体组成。 三是财团的支持。 四是公费竞选。 引起当选争讼的原因有。 评论员资格审查的两种形式:选举争诉的内容包括:选举人名册争讼、选举效力争讼、当选效力争讼。 选举争诉原因:包括认为当选人资格不符、所得票数不实、计票有误、甚至是整个选举无效。 审查形式⑴凡当选议员都需经过议会审查,不论其当选资格是否发生争讼,非经审查合格,议员资格不能成立⑵根据有关当事人提起的选举争讼由法院或由议会作出裁决,认定或否定当选人的当选资格 :司法机构、议会、宪法委员会,如法国的; 专门的选举法院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确立现代选举制度的国家之一,选举制度的演变历程具有典型意义。 光荣革命后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政权虽然在 1689 年权利法案中规定国会议员实行自由选举,但是选民资格仍然受到很多限制,至使拥有选举权的人数远远不能达到资产阶级已经灌输给社会的自由平等的政治理想,因此,英国的选举进行了多次改革。 1832 年议会制定英格兰与威尔士人民代表法,实行选举改革。 随着工人运动的发展,英国又于 1867 年再次修改选举法,使城市工作获得了选举权。 1883 年,公布取缔选举舞弊法 ,规定了选举费用限额和选举舞弊的刑罚。 1949 年,人民代表法统一规定了地方和全国选举的选民资格。 1970 年,英国男女公民的选举年年龄全国各地均降为 18 岁,至此才最终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普选制。 英国的选举仅仅意味着对下院议员的选举,国王和上院议员则不经选举,内阁由议会产生 :法国选举制度的演变历程十分曲折。 1789 年的资产阶级大革命以后,法国于 1791 年制定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的共和政体,确认了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的划分。 1794 年大资产阶级的热月政变推翻了雅各宾政权,于 1795 年公 布宪法,废除普选权、直接选举方式和一院制,规定只缴纳地税和人头者才有选举权,实行间接选举和两院制。 1848 年,法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成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实行总统制,由普选产生,议会仍为一院制, 1974 年,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又将对公民选举权的年龄限制由原来的 21 岁降低到 18 岁。 法国普选制确立。 它的意义是什么:普遍原则强调选举权范围的广泛性,即公民凡达到选举年龄,且按宪法规定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者都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普遍原则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的内在 要求。 选举权的普遍性是衡量民主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普选制为民主政治的良性运作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障西方各国普选制演变的历史表明,普选权是经过广大人民的艰苦斗争而逐步取得的,并没有伴随着资产阶级民主政权的建立而自然地出现。 普选制承认并保护拥有公民权的所有公民的选举权,但不等于对公民的选举权没有任何限制,普选制仍然存在选举年龄限制,存在对于特殊职业者和其他特殊人群的限制,这是政治生活得以理性组织的保障。 其意义:一是统合各种社会力量,为各种政治观点包括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对于政府的不满提供了开放而又便于管理的渠道; 二是选票的制约作用最终仍具有一定的意义 :西方民主政治下的自由与平等主要是形式上的,而非实质上的。 西方选举制度的原则与实践的矛盾,主要表现为自由与平等理想在形式上的实现与实质上的不足之间的矛盾。 其中来自选举制度本身制约选举中的平等与自由的因素是指:具体的选举制度在技术或程序上甚至内容上不能充分保障选举中的自由与平等。 来自社会方面制约选举中平等与自由的因素主要是指对选举活动提供了物质支持的金钱、技术等因素 :一是实现主权在民的重要形式;二是政府取得合法 性的重要手段;三是西方责任制政府权力交替的方式。 :是资产阶级政治斗争的成功,在前资本主义时期,现代意义的有纲领、有组织和有纪律的政党不可能出现;资产阶级国家建立代议民主制,尤其是普选制度的推广,促进了现代政党的产生。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形成,为现代政党的产生提供了现实基础和社会政治需要。 表现在:一是从经济生活角度 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存在和发展,是政党出现的经济根源;二是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建立的代议民主制,是政党出现的政治根源;三是 从文化的角度分析,资本主义时期在政治理论上的发展,如民主、平等、人权等为现代政党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心理基础 :其雏形是议会中的托利党和辉格党两大派别,前者主张维护君主特权,后者主张议会主权。 注意这两党不是现代意义的政党。 1832 年议会通过《选举改革法》以后,原来的政治派别转型为政党,即托利党转为保守党,辉格党转化自由党,并形成了两党轮流执政的制度。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政党、政党制度和政党政治。 一战后,工党取代了自由党。 :美国是实行两党制典型国家。 在独立战争期间 ,就出现了托利党和辉格党。 在美国立宪期间,形成了两个对立的政治派别,即以汉密尔顿为首的联邦党和以杰斐逊为首的反联邦党, 1791年,后者组成民主共和党, 1824 年以后,其又分裂为民主党和共和党,后者继承了联邦党的政治传统,前者继承了杰斐逊的政治传统。 :法国是最早建立多党体制的国家,也是现代典型的多党制国家。 大革命期间的吉伦特派、雅各宾派和中间派;拿破仑时期的保皇派、温和派、激进派,到第二共和国时变为保皇党、共和党和社会党。 第三共和国以后形成左、中、右三党,形成政党联盟或单独一党夺得多 数议席进而组织政府的政党制度。 ,政党是如何分类的:可以分为右翼政党、左翼政党和中间政党。 更细致的分类又有极左、极右、中左、中右等类型。 左翼或左派政党一般在政治上持激进改革或改革的政见;右翼或右派一般指反对激进改革或革命的政党或政治派别。 中间派则是政治观点介于两者之间的政党或政治派别 :在西方国家的政党法体系中,一般从两个层面对党法律地位加以规定。 首先,国家法律要确认各级党有无合法地位,如果政党的活动得到国家法律认同,可以将其行 为纳入到国家政治体制中,就是合法政党,反之则是非法政党。 其次,国家法律一般对各个政党的盍也作出较具体的规定 :有预防制和追惩制两种,现在以后者为主,即对超越法律允许的范围从事活动的政党实行事后惩戒。 预防制是指政党必须经有关机关。自考西方政治制度汇总
相关推荐
、革命、改革和福利国家等主张的称为左派力量;右翼或右派一般是指反对激进改革或革命的政党或政治 德国逐渐形成两、三个大党控制下的多党体制的时间是 20世纪 60 年代以后。 按照政党在政党政治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政党可以分为体制内政党和体制外政党;按政党意识形态或政治倾向来划分的政党的类型是。 目前最为普遍和最直接阐述政党制度差异的一种分类方法是以国家内部的执政党数目为划分标准。
生存周期模型是 ( B ) A.增量模型 B.基于知识的模型 C.螺旋模型 D.喷泉模型 3.以下 不 . 属于项目开发计划主要内容的是 ( C ) A.实施计划 B.交付期限 C.测试用例 D.人员组织及分工 4.使用数据流图来表示系统逻辑模型的是 ( D ) A. Jackson B. VDM C. OOA D. SA 5.用于描述结构化分析中数据流加工逻辑的是 ( A ) A.判定树 B.
% b.应采取有效构造措施,防止由于刚度突变而产生的不利影响 c.应通过计算确定内力和配筋 d.应计算内力和配筋,并采取加强措施 4.对于有抗震设防的高层框架结构及框架 — 剪力墙结构,其抗侧力结构布置要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a.应设计为双向抗侧力体系,主体结构不应采用铰接 b.应设计为双向抗侧力体系,主体结构可部分采用铰接 c.纵、横向均应设计成刚结抗侧力体系
神法 C.罗马法 D.普通法系 9.霍布斯的主权理论所要论证的是( B ) A.人民主权 B.君主主权 C.议会主权 D.代议民主 10.在西方各国,普选权的实现主 要完成于( D ) A. 18 世纪后期 B. 19 世纪初期 C. 19 世纪后期 D. 20 世纪中期 11.现在西方各国议会下院议员选举的选区划分都是按( A ) A.人口数量 B.行政区域 C.职业团体 D.行业团体
人事制度相区别的首要特点。 ( 2) 国公务员制度实行激励竞争机制, 我国原干部人事管理长期存在的端“铁饭碗”、坐“铁交椅”,而缺乏生机和活力 , 实行公务员 激励机制,从公务员“进口”管理到使用管理的诸个环节,都鼓励竞争。 ( 3) 实行新陈代谢机制, 我国原干部人事管理遗留的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以 及领导任职年龄偏高等弊端而进行的改革。 实行公务员 的新陈代谢机制后,公务员的录用、交流
答案: D 本人看法:本题已知条件可能引起歧义。 请注意理解 “它们 …” 一句。 ( X, Y)的概率密度为 ( 1)求常数 c。 ( 2)求( X, Y)分别关于 X, Y 的边缘密度 ( 3)判定 X 与 Y 的独立性,并说明理由;( 4)求 P . 【答疑编号 32030304】 解析: 联合函数函数求一个范围内的概率问题。 双积分即可 解:( 1)由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