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皂的制作技术内容摘要:

多,近年的产品还添加了各种功能成分,或者与其他表面活性剂复合使用,内容已经改变,所以很难再执行统一的产品 质量标准。 产品质量一般由生产企业自己负责,由市场来评判。 质量优良的香皂至少应该达到以下的基本要求: ①有好的洗净力,但不过分脱脂,使用后皮肤感觉不干燥不绷紧。 ② 皂化反应彻底,产品中所含的游离碱很少,不会伤害皮肤。 ③能产生细密而稳定的泡沫。 ④外形轮廓分明,表面饱满圆润,贮存后不收缩、不开裂。 ⑤软硬适度,在温水中不容易熔化解体。 4 香皂的成分及配方设计 简单地说,香皂是由皂基 (脂肪酸钠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品质改良剂和外观改良剂组成的洗涤产品。 配方设计中要考虑皂基的 脂肪酸组成,产品的溶解度,泡沫及去污力,考虑产品的外观,并考虑原料供应的可能性和经济性。 (1)皂基 (脂肪酸钠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 无论从作用和份量来说,皂基 (脂肪酸钠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都是香皂的主要成分。 有关皂基 (脂肪酸钠盐 )结构与香皂性能的关系在 8. 5. 2 已经详细讨论,可作配方设计的依据,在此不重复。 皂基的生产工艺不是本书的主要内容,可以参考其他专著。 在选择使用皂基的时候,要关注生产皂基所使用的油脂的情况。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为了使制得的香皂达到质量标准,即具有一定的硬 度,良好的外观、色泽,适当的溶解度,丰富的泡沫及较强的去污力。 在制皂时往往需采用多种油脂混合使用,并考虑原料供应的可能性和经济性。 色泽要求较高的白色香皂的油脂配方,基本上都是 80%牛羊油和 20%椰子油组成,与洗衣皂油脂配方有明显差别 (常用凝固点为 56℃左右的硬化油,用量约为 28%~ 34%,棕榈油或牛羊油用量约为 75%~ 80% )。 实际混合油脂的凝固点在 38. 5~ 39. 5℃。 脂肪酸碳链以饱和的月桂基、棕榈基和硬脂基为主,含有少量不饱和脂肪酸。 松香作为一种油脂原料,主要成分是松香酸。 与其他油脂配合可以增大肥皂的溶解度,提高去污力,降低成本。 但是由于色泽较差,抗氧性差,易变色,起泡及去污力欠佳,在香皂中一般不加松香。 (2)品质改良剂 皂基 (脂肪酸钠盐 )的发泡力比较低,使用后容易形成不溶解的皂垢漂浮在水面,遇到硬水洗涤效果大打折扣。 近年的香皂配方已经留意这些缺点,特意加人品质改良剂来克服。 ①其他表面活性剂 加入少量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K。 (脂肪醇硫酸钠 )能够增加发泡力,加入少量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平平加 O(脂肪 醇聚氧乙烯醚 )能够减轻皂垢。 无论添加何种阴离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都可以与皂基协同作用,有利于增强洗涤力和抗硬水能力。 加入量一般为表面活性剂总量的 5%~ l0%。 ②加脂剂 香皂中皂基的游离碱含量较高,对皮肤有脱脂性,刺激性较大。 为了减少这些副作用,在配方中加入加脂剂,一方面可以中和香皂中的游离碱,减少刺激作用,另一方面沐浴后留在皮肤表层,使皮肤滋润光滑。 常用的加脂剂有高碳脂肪酸 (硬脂酸、椰子油酸等 )、饱和长链烷烃 (石蜡等 )和油脂 (磷脂、羊毛脂 )等,有单独使用,也有混合使用,加入量一般为 1. 0%~5. 0%。 ③杀菌剂 为了杀死在皮肤表面聚集的细菌,消毒表皮,需在香皂中加入杀菌剂。 常用的有秋兰姆、过碳酸钠,加入量为 0. 5%~ l. 0%。 也有一些配方选择杀菌去臭的中草药代替杀菌剂。 ④抗氧剂 为了阻止香皂原料中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被氧、光、微生物等氧化,产生酸败等现象,需加入一定的抗氧化剂。 一般要求抗氧剂应溶解性较好,对皮肤无刺激,不夹杂其他气味等。 常用的抗氧剂有泡花碱,用量为 l. o%~ l. 5%; 2, 6二叔丁基对甲基酚,用量为 0. 05%~0. 1%。 ⑤螯合剂为了阻止香皂皂基中带入 的微量金属,如铜、铁等对皂体的自动催化氧化,常加入金属螯合剂 EDTA(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一般添加量为 0. 1%~ 0. 2%。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