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监理实施细则内容摘要:

全一致,预压土方卸除时临时沉降板随之拆除,基床表层施工后,于路基面上设置正式沉降观测桩。 ⑻ 路堤基底设置剖面沉降管进行全断面沉降观测时,严格按设计文件要求执行。 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图 所示: 18 图 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 沉降观测桩: 选择Φ 20mm 钢筋,顶部磨圆,底部焊接弯钩,待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施工完成后,通过测量 放样 埋置在设计 的断面 位置,埋置深度不小于 ,桩周 用 C15 混凝土浇筑固定,完成埋设后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 图 路基沉降观测桩埋设布置图 沉降板: 应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埋设, 一般情况如下:由底板、金属测杆(φ 20 镀锌铁管)及保护套管(φ 49 PVC 管)组成。 19 钢筋混凝土底板尺寸为 50cm 50cm,厚 3cm或钢底板尺寸为 30*30cm,厚。 图 路基沉降板埋设布置图 ⑴沉降板埋设位置处可垫 10cm 砂垫层找平,埋设时确保底板的水平与垂直度,确保测杆与地面垂直。 ⑵放好沉降板后,回填一定厚度的垫层,再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定套管,完成沉降板的 埋设工作。 ⑶测量埋设就位的沉降板测杆杆顶标高读数作为初始读数,随着路基填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板测杆和保护套管,每次接长高度以 为宜,接长前后 应 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 、 确定接高量。 金属测杆用内接头连接,保护套管用 PVC 管外接头连接。 ⑷接长套管时应确保垂直,避免机械施工等因素导致套管倾斜。 位移边桩: 采用 C15钢筋混凝土预制,断面采用 15cm 15cm 20 正方形,长度不小于。 并在桩顶预埋Φ 20mm 钢筋,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 ⑴边桩埋置深度在地表以下不小于 ,桩顶露出地面不应大于 10cm。 ⑵埋置方法采用开挖埋设,桩周以 C15 混凝土浇筑固定,确保边桩埋置稳定。 完成埋设后 应 采用 极坐标法进行位移 测量。 水平角应按左、右角观测一测回,距离观测两测回( 一测回是指照准目标一次、读数四次的过程 )。 初始观测,水平角按左、右角观测两测回,距离观测四测回。 边桩标高 可采用全站仪三角高程测得。 剖面沉降管: 采用专用塑料硬管,其抗弯刚度应适应被测土体的竖向位移要求,导管内十字导槽应顺直,管端接口密合。 剖面沉降测量是将剖面沉降仪探头预埋在剖面沉降管十字导槽内,从一端按一定间距依次读数。 图 路基剖面沉降管埋设布置图 路基基底剖面沉降管在地基加固施工完毕后,填土至 高度碾压密实后开槽埋设,开槽宽度 20~ 30cm,开槽深度至地基加固表层顶面,槽底回填 厚的中粗砂,在槽内敷设沉降管(沉降管内穿入用于拉动测头的镀锌钢丝绳),其上夯填中粗砂至与碾压面平齐。 沉降管埋设位置挡土墙处应预留孔洞。 沉降管敷设完成后,两头应砌 21 筑观测坑,并加设盖板,以方便观测及对孔口进行长期保护,并做好坑内及其周围的排水。 并于一侧管口处设置观测桩,观测桩采用 C15素混凝土灌注,断面采用。 待上 部一层填料压实稳定后,连续观测数日,取稳定读数作为初始读数。 采用横剖仪和水准仪进行横剖面沉降观测。 每次观测时,首先用水准仪测出横剖面管一侧的观测桩顶高程,再把横剖仪放置于观测桩顶测量初值,然后用横剖仪测量各测点。 区间每 测量一点,车站内测点间距可为。 深厚层地基分层沉降监测: 采用一种埋入式电感调频类智能型位移传感器,由电磁位移传感器、测杆、锚头、锚板及金属软管和 PVC 管等组成(电磁式沉降仪)。 采用钻孔 (孔径Ф 108mm)引孔埋设PVC 管(Ф 100mm)和沉降磁环。 钻孔应垂直,孔深 应达到硬质稳定层(最好为基岩),并与沉降仪总长一致。 孔口应平整密实。 安装前先在孔底灌浆,以便固定底端锚板,安装时锚杆朝下,法兰沉降板朝上,注意要用拉绳保护以防止元件自行掉落,采用合适方法将底端锚板压至设计深度。 软土及松软土地基范围内:距地表 、 、 、 、 、 、 、 、 、 处各设一沉降磁环;一般黏性土质地基(含全风化以黏性土为主的路基)范围内:距地表 、 、 、 、 、 、 、 处各设一沉降磁环。 每个测试断面埋设完成后, 沉降仪 引出导线用钢丝波纹管进行保护,并挖槽集中从一侧引出路基,引入坡脚观测箱内。 一般埋设完成后 3~ 5 天待缩孔完成后测试零点。 观测技术要求 路堤地段从路基填土开始进行沉降观测。 路基填筑完成或 22 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 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 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时间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沉降观测设备的埋设是在施工 过程中进行的,施工单位的填筑施工要与设备的埋设做好协调,做到互不干扰、影响。 观测设施的埋设及沉降观测工作应按要求进行,不能影响路基填筑质量。 观测和 整理沉降观测点 和位移观测点资料。 当 路基 中心 沉降板 沉降量大于 10mm/天或边桩水平位移大于5mm/天、竖向位移大于 10mm/天时,应及时通知项目部,并要求停止填筑施工,待沉降稳定后再恢复填土,必要时采用卸载措施。 : 路基沉降观测,水准测量的精度为177。 ,读数取位至 ;剖面沉降观测的精度应不低于 4mm/30m;位移观测测距误差177。 3mm;方向观测 测 角 中 误差为177。 ″。 观测频次要求:路基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下表的规定。 路基沉降观测频次表 观 测 阶 段 观 测 频 次 填筑或堆载 一般 1次/天 每天填筑量超过 3层时 1次 /每填筑 3层 沉降量突变 2~ 3次/天 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 1次/ 3天 堆载预压或路基施工完毕 第 1个月 1次 /周 1个月以后 1次/ 2周 无砟轨道铺设后 第 1个月 1次/ 2周 第 2~ 3个月 1次/月 3个月以后 1次/ 3月 注: 架桥机(运梁车)通过时观测要求:每 1 次 /3 天,连续 3 次;以后 1 次 /1 周,连续 3 次;以后 23 1 次 /2周。 实际工作进行时 : 观测时间的间隔还要看地基的沉降值和沉降速率。 当两次连续观测的沉降差值大于 4mm 时应加密观测频次;当出现沉降突变、地下水变化及降雨等外部环境变化时应增加观测频次。 观测应持续到工程验收交由运营管理部门继续观测。 在路堤填筑期间 应每天观测一次;各种原因暂时停工期间,前 2天每天观测一次,以后每 3 天观测一次;施工完成后,前 15 天内每3 天观测一次,第 15~ 30 天每周观测 一次,第 30~ 90 每 15 天观测一次,以后每个月观测一次。 2. 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墩身观测标。 承台设置两个观测标。 观测标 1 设置于底层承台左侧小里程角上,观测标 2 设置于底层承台右侧大里程角上。 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 墩身观测标每墩 2 处,位于墩身两侧;墩身观测标一般设置在墩底高出地面或水位 左右。 当墩身较矮立尺困难时,墩身观测标位置可降低或设置 在对应墩身埋标位置的顶帽上。 特殊情况可按照确保观测精度、观测方便、利于测点保护的原则,确定相应的位置。 墩身观测标的具体设置位置见下图: 24 图 承台与墩身观测标设置 桥台观测标原则上应设置在台顶(台帽及背墙顶),测点数量不少于 4 处,分别设在台帽两侧及背墙两侧(横桥向)。 梁体观测标: ⑴ 对原材料变化不大、预制工艺稳定、批量生产的预应力混凝土 25 预制梁,每 30 孔选择 1 孔设置观测标,当实测弹性上拱度大于设计值的梁,前后未观测的梁应补充观测标,逐孔进行观测;其余现浇 梁逐孔设置观测标。 移动模架施工的梁,对前 6 孔进行重点观测,以验证支架预设拱度的精度。 验证达到设计要求后,可每 10 孔选择 1 孔设置观测标,当实测弹性上拱度大于设计值的梁,前后未观测的梁应补充观测标,逐孔进行观测。 ⑵观测点布置 简支梁的一孔梁设置观测标 6个,分别位于两侧支点及跨中;连续梁上的观测标,根据不同跨度,分别在支点、中跨跨中及边跨 1/4跨中附近设置, 3 跨以上连续梁中跨布置点相同,详见附图。 26 ⑶钢结构桥梁梁部不存在徐变,为了观测变形,每孔设置 6 个观测标,分别在支点及跨中设置。 ⑷对大跨度桥梁等特殊 结构应由设计单位单独制定变形观测方案,施工单位按照设计方案进行观测。 涵洞观测标:每座涵洞均要进行沉降观测,观测标原则上应设在涵洞两侧的边墙上,在涵洞进出口及涵洞中心分别设置,每座涵洞测点数量为 6 个。 涵洞填土后观测点可从边墙位置移动到帽石上,涵洞进出口的帽石上各设置两个测点,位于帽石两侧位置。 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图 所示,其中测点 1, 2, 3, 4 构成第一个闭合环,测点 3, 4, 5, 6 构成第二个闭合环。 图 桥梁梁部沉降观测水准路线示意图 桥梁墩台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闭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于墩台两侧,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图 所示: 1 2 4 3 5 6 27 沉降监测点基准点路线 图 桥梁墩台沉降观测水准路线示意图 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承台观测标可选择Φ 20mm 不锈 钢 棒 ,顶部磨圆 处理 ,高出埋设表面 3mm。 完成埋设后测量标顶高作为初始读数。 图 承台观测标设置 墩身观测标采用φ 14mm 不锈钢螺栓。 见下图所示: 28 2040100 20120 20210101440x40x2 图 墩身观测标设置 桥台观测标、梁体观测标、涵洞观测标设置可参考 设置。 下达后叙述。 观测技术要求 从承台施工完成 后,就要开始进行沉降首次观测,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 随施工的逐步进行依次进行墩身、桥台、梁体的变形观测。 沉降观测设备的埋设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施工单位的桥梁施工要与设备的埋设做好协调,做到互不干扰、影响。 观测设施的埋设及沉降观测工作应按要求进行,不能影响桥梁施工质量。 观测精度要求: 桥涵基础沉降和梁体徐变沉降变形的观测精度为177。 1mm,读数取位至。 : ⑴ 墩台基础沉降观测一般根据下表中要求的时 间间隔进行。 表 .⑴ 墩台基础沉降观测频次表 29 注: 观测墩台沉降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 架桥机 (运梁车 )通过时观测要求:第一次通过和第二次通过前后均需要观测,其后每 1 次 /1 天,连续 2次;其后每 1 次 /3天,连续 3 次,以后 1 次 /1 周。 ⑵ 梁体徐变观测据下表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 表 .⑵梁体徐变观测频次表 梁体测量间隔表 观测阶段 观测周期 预应力 终 张拉 张拉前、后各 1 次 预应力张拉完成~无砟轨 道铺设前 张拉完成后第 1 天 张拉完成后第 3 天 张拉完成后第 5 天 张拉完成后 1~ 3 月,每 7 天为一测量周期 桥梁附属设施安装 1 次 /周,要求 安装前、后 必须 各 有 1 次 无砟轨道铺设期间 1 次 /周 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 第 0~ 3 个月,每 1 个月为一测量周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