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方案及规划]内容摘要:
的实验实训指导书,制作了10门课程的电子教案。 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林业技术专业以就业为导向,先后与白龙江林业管理局、小陇山林业实验局、山东威龙集团甘肃武威威龙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菲菲森旺集团万富春森林资源开发有限公司、陕西山川植物科技有限公司等省内外20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长期的实习、合作及就业协议。 存在的差距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完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比较落后,顶岗实习阶段校企共管、考核、评价制度不健全。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数量不足,质量有待提高, 专业教师缺乏企业实践锻炼,特别缺乏解决生产中关键技术和主持应用技术研究项目的专家。 现有的林业技术实训室(基地)功能还不够完善。 二、建设思路与目标(一)建设思路根据国家林业“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和甘肃省“十一五”规划中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战略的思路,针对生态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短期改善、长期恶化的现状及林业基层单位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状况,学院林业技术专业以林业行业为依托,背靠林业企业群,开展校企共建和资源共享,完善并创新“模块菜单、循环实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体系,通过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建立校企双重管理实践教学与人才质量监控、评价体系,不断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学习适应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业能力、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就业竞争力。 同时,有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二)建设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管理体系。 根据林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在完善“模块菜单、循环实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形成理论体系,扩大模式的辐射带动能力;形成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共同参与人才管理和人才评价的良好机制。 突显示范建设作用,不断扩大示范作用受益面。 通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把林业技术专业建设成为甘肃乃至西北林业行业从事林业工程技术、森林资源监测与保护技术、野生动植物保护与管理技术、经济林栽培技术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对口支援、师资培训、技术支持、资源共享等途径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有效带动西北乃至全国农林类院校林业类专业的发展。 (三)具体指标完善并创新“模块菜单、循环实训”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理论体系,用于指导同类专业改革;完善服务林业行业,背靠林业企业群,实施“大订单”人才培养,行业、企业、学院共同参与的专业建设机制。 围绕林业职业岗位人才规格要求,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对准就业育人才,构建适应林业职业岗位群要求的“能力模块”课程体系。 研究总结近几年实行的顶岗实习校企共同管理办法,开展校企双重管理机制研究,制定一套校企共管、操作性强、全程监控的专业顶岗实习教学管理制度和人才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并开发一套专业顶岗实习手册。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森林营造技术》、《森林资源管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技术》、《林业“3S”技术》、《经济林栽培技术》等6门工学结合的专业优质核心课程。 其中《森林营造技术》建成省级以上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森林资源管理》等5门建成院级以上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 积极推行教学内容“四融通”(与职业岗位能力融通、与职业资格证书融通、与生产实际融通、与行业标准融通)的课程改革,根据课程性质和林业生产特点,实施项目教学法、技能模拟训练法、研究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组合教学法,创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 通过反复、规范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分析、解决生产技术问题的能力。 以师德高尚、行业知名、技术精湛为目标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使专业教师由原来18人增加到60人,其中聘用培养专业带头人2人,聘用培养骨干教师8人,聘用企业兼职教师39人,在职教师企业锻炼42人次,使“双师”素质教师达到80%以上,专兼职教师比例达1:1以上。 通过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在校内建成能满足整个林业生产过程和技术要求的专业综合实训中心,中心下设4个基地、1个林场、10个实训室。 校企共建4个实训基地,使校外实训基地由原来的22个增加到26个。 其中实习林场的实训条件和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林业规划设计室由原来的丙级资质升为乙级资质。 与威龙公司实现每年50人的“订单式”培养。 专业生产性实训达到80%以上,学生顶岗实习半年以上。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林业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平台1个,努力实现甘肃及西北乃至全国资源共享。 完成师资培训150人次,相关技术人员培训850人次,技能培训及鉴定1500人次,林果农培训2000人次以上,校企合作开发项目、技术研发6项。 辐射带动森林生态旅游、森林资源保护、园林技术3个专业的发展,形成以林业技术专业为核心的林业工程专业群,并将专业建设成果推广到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庆阳林业学校、天水农业学校、陇南农业学校、临洮农业学校等院校,示范、引领、辐射带动同类院校的林业类专业发展。 三、建设内容(一)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林业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综合分析得出林业技术专业岗位群及各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目标,结合甘肃林业特色和林业生产活动的特殊性,确定林业技术专业 “模块菜单、循环实训”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图311)。 校内专项实训实训校内外生产性实训校内岗前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第一学期第二学期第三学期第四学期第五学期第六学期学 徒 工准 技 术 员技术员图311 林业技术“模块菜单、循环实训”人才培养模式运行图“模块菜单、循环实训”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林业工作过程为主线,林业工作项目为载体,工作任务为内容,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其运行机制为:第一学期在校内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思想素质、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第二学期在校内实训室和实习林场以“学徒工”的身份进行专项实训,做中学、学中做,提高学生专业基础技能;第三~四学期在校内实训室、实习林场及校外实训基地以“准技术员”的身份进行相对集中的生产性实训,提高学生专业核心技能;第五学期在校内实训室以“准技术员”的身份进行岗前实训,根据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强化、提高学生专业技术水平,拓展专业能力;第六学期在校外实训基地以“技术员”的身份进行分散型顶岗实习,提高学生专业职业能力。 “模块菜单、循环实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从林业技术专业2007级160名新生开始试行,在2008级学生中全面实施;从2009级开始,推广至相关专业群。 课程体系构建(1)在专业调研基础上,通过工作任务分析,确定专业职业能力及课程(表311)。 表311 林业技术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岗位群工作任务职业能力主要课程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森林培育种苗培育森林营造森林经营林业工程设计、施工及监理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流能力自信心妥协能力法律意识职业道德……再学习能力自我控制与管理能力决定合计划能力评价能力时间管理能力……能从事和组织种苗培育、森林营造、森林经营活动的技术工作。 能从事林业工程设计、施工及监理工作。 林木种苗培育技术;林木组织培养技术森林营造技术;森林经营技术。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与保护森林资源调查森林资源管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森林防火能从事森林资源一类、二类、三类清查工作。 能从事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方案的制定、防治工作;能从事林火预报、监测、组织扑救等工作。 森林资源调查;森林资源管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森林防火。 自然保护区管理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动植物标本制作、鉴定、保存林业“3S”技术应用能够识别本区列入保护范围野生动植物种类。 能够运用调查、保护等仪器设备从事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 会制作、鉴定、保存动植物标本。 在林业调查等方面“3S”技术操作。 野生动植物保护技术;自然保护区管理技术。 林业“3S”技术。 经济林栽培经济林种苗培育经济林种植与管理经济林有害生物防治能从事经济林种苗培育、栽培、管理等技术工作。 能从事经济林有害生物检疫、防治工作。 经济林栽培技术;经济林有害生物控制技术。 (2)以职业岗位为逻辑线索,构建“能力模块”课程体系林业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由森林培育、森林资源监测与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经济林栽培等4个构成,按照职业岗位逻辑线索筛选出森林营造技术、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森林保护技术、野生动植物保护技术、林业“3S”技术、经济林栽培技术等6门专业核心课程,构成专业职业能力模块。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专业基础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围绕专业职业能力模块,设置素质教育模块、专业基础技能模块和能力拓展模块,并开设相应的课程(图312)。 专业大平台专业职业能力模块素质教育模块专业基础技能模块应用文写作森林植物森林培育工程方向森林培育工程技术人员大学英语(应用能力B级)计算机应用基础数理统计两课就业指导体育与健康森林环境森林调查技术测量技术林业制图技术林业行政与执法现代林业企业管 理MAPGIS林木组培技术能力拓展模块(选修课)森林营造技术职业岗位森林资源监测与保护方向森林资源管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自然保护区管理方向野生动植物保护技术林业“3S”技术经济林栽培方向经济林栽培技术MAPGISENVI林业技术推广公共关系VP森林资源监测和保护技术人员自然保护区管理技术人员经济林栽培技术人员图312 林业技术专业“能力模块”课程体系结构图林木种苗培育技术方向核心课程 (3)在“模块菜单、循环实训”人才培养模式下运行“能力模块”课程体系(图313)两课、体育、大学英语、应用文写作、计算机应用基础、数理统计假期社会活动两课、体育、大学英语、森林植物、森林环境、计算机应用基础测量技术、林业制图技术、森林资源调查、林木种苗技术、林业行政执法森林营造技术、森林资源管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与管理技术、经济林栽培技术。 名优特林产品栽培技术、MAPGIS、VP、林业“3S”技术。 就业指导职业技能鉴定项岗实习:企业技术人员和带队教师共同管理学生。 论文答辩:职业综合能力考评。 取得企业工作经历证书;考核合格上岗就业。 实训环节在实习林场和校内相关实训室(基地)完成实训环节在实习林场和校内实训室(基地)及校外共建实训基地完成实训环节在实习林场和校内实训室(基地)及校外共建实训基地完成实训环节在实习林场和校内实训室(基地)完成假期参加校内外实训条件建设假期社会活动或顶岗实习假期社会活动或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素质教育模块素质教育模块和专业基础技能模块专业职业能力模块专业基础技能模块能力拓展模块(选修课)项岗实习英语应用能力B级证书计算机一级证书职业技参等级证书第一学期第二学期第三学期第四学期第五学期第六学期校内实训校内外相对集中生产性实训校内实训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图313 林业技术专业“模块菜单、循环实训”人才培养模式下“能力模块”课程体系运行图“模块菜单、循环实训”人才培养模式下“能力模块”课程体系基于素质教育、专业基础技能、专业职业能力、能力拓展等四大模块的进阶式能力培养过程,采用能力模块化课程菜单式教学模式(见图313),即将专业职业技能按照有利于实践性教学需要,按季节、分阶段开展教学活动。 ①素质教育模块开设两课、体育、大学英语、应用文写作、数理统计、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 主要培养学生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和英语、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 数理统计的教学内容要紧密结合林业田间试验设计及统计知识的需要,通过案例教学或项目教学使之与专业技能有机结合;②专业基础技能模块以森林培育和林业可持续经营为基础开设森林植物、森林环境、林木种苗培育技术、森林资源调查、测量技术、林业制图技术、林业政策与法规、现代林业企业管理等课程。 通过校内外实训培养学生专业基础技能,具备行业法律、法规素养和企业管理基本知识;③专业职业能力模块以林业工程、森林资源监测与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经济林等4个岗位群为基础,开设森林营造技术、森林资源管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技术、林业“3S”技术、经济林栽培技术等6门专业核心课程。 通过校内外相对集中的生产性实训,培养学生专业职业岗位核心能力;④能力拓展模块以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和技能为基础,开设 MAPGIS、ENVI、林木组织培养技术、林业推广技术、VP、公共关系等课程。 通过深化专业理论、专业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及校内实训,进一步拓展学生专业职业能力。 模块化菜单式教学模式,应积极推行课程内容“四融通”的课程改革。 专业理论教学内容与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资格标准相适应,以“必需、够用”为度,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课程内容整合。 将《植物学》、《树木学》教学内容整合为《森林植物学》;将《气象学》、《土壤学》、《森林生态学》教学内容整合为《森林环境。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方案及规划]
相关推荐
2 121 12 68 145 46 51/34 27 4 总计图纸(张) 3025 471 295 2395 296 1379 1718 625 888 487 14 5 200MW供热机组 施工图设计 各专业工日定额汇总表 热机部分 编 码 卷 册 名 称 图 纸 张 数 工 日 第 1 卷 施工图总说明及主要设备、材料清册 J0101 施工图总说明及卷册目录 40 页 14 J0102
,设交流电压有效值 U2= 220V,控制角 = rad,负载电阻 Rd= 5W,试求:( 1)输出电压的平均值 Ud ;( 2)输出电流有效值 I。 ,设交流电压有效值 U2= 400V,负载电阻 Rd= 10W, 控制角 = rad, 试求:( 1)输出电压平均值 Ud;( 2)输出电流平均值 Id。 (桥中 VT VT2为晶闸管,电路如题图 248所示,
招标代理机构名称) (招标人名称) 招标文件出版日期 项目法人招标设备工程项目法人名称。 招标人:在招标过程中,项目法人称为招标人。 即(招标设备工程项目法人名 称) 招标代理机构:具有相应的电力设备成套和招标资质,受项目法人委托,在招 标过程中负有相应责任的单位,即(招标代理机构名称) 潜在投标人;指有意参加投标的企业事业 单位和其他社会经济组织。 投标人
NU 连接一台 PC,测试 PPPOE、 DHCP、 FTP、 WEB 等 Inter 常用业务及功能是否可实现 ; 预期结果: 测试数据和 结论: ( )通过 ( )部分通过 ( )未通过 ( )未测试 备注: 甘肃广播电视网络传输有限公司 PON 设备测试规范 第 12 页 状态查询功能测试 测试项目: 状态查询功能测试 测试目的: 验证 系统在配置模式下支持的关于设备各种常用信息查询能力
的移相控制。 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实验指导书 第 19 页 共 21 页 五 . 实验 内容 1. 使用 Multisim 软件,在文件中完成下列实验电路的绘制: 2. 完成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的参数调试; 3. 调节电位器,观察并记录梯形波与触发脉冲的相位关系。 4. 观察并记录不同触发时刻下的负载波形。 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实验指导书 第 20 页 共 21 页 六、实验报告 : 画出实验的电路图。
氧化层和污物。 钢筋的接头宜设置在受力较小处,同一纵向受力钢筋不宜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接头,接头末端至钢筋弯起点的距离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 10 倍。 (二)钢筋机械连接 方法有钢筋挤压连接和钢筋锥螺纹套管连接两种。 用在粗钢筋,高强度的钢筋连接中。 1.钢筋挤压连接 钢筋径向挤压连接图 2.钢筋锥螺纹套管连接 (三)、钢筋绑扎连接 钢筋搭接处,应在中心及两端用 20~ 22 号铁丝扎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