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总结与思路内容摘要:

往开来、再创辉煌。 工作总结 /计划 信 息与 通 信工程 学院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总结与思路 第一部分 信通学院近五年来 学生课 外科技创新工作总结 一、坚持“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的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理念 理念 是 行动 的 指南 ,学生 课外 科技创新工作 必须有明确的理念。 在 开展学生课外 科技创新工作的 过程中我们体会到:要想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光学不练不行,光练不赛不行,赛不出水平不行,知识转化成能力必须经过实践的环节,实践是产生创造 力 和提升能力的必经途径,没有实践就没有收获,没有实践就没有能力的提升,没有实践就没有创新。 实践是才能的放大器,实践是才能的发动机,因此我们始终坚持“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的育人理念,将这一理念贯穿到 学生 课外 科技创新工作 的 始终。 二、 搭建了 多功能、分层次、开放性的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 为支持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学院 建设了多功能、分层次、开放性的学生科技创新 实践 平台 ,该平台由 11 个具备各种功能的实验室构成,分为“ 低端入口 ” 、“ 中端过渡 ” 、“ 高端出口 ”三个层次。 平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其主要职责,借鉴图书馆的管理模式运行,支持学生题目自拟、方案自选的“自助式”实验项目,实验室面向全校各专业实行全天候开放。 低端入口,适于低年级学生。 是启迪学生 兴趣,引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入门的实验室。 高端出口,为优秀本科生、研究生提供研发环境。 中端过渡,适于二、三年级学生。 是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活动的实验室,为 电子大赛、机器人大赛、挑战杯赛 培养优 秀选手。 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 电子制作实验室 控制模型创新实验室 D I Y实验室 校园DV工作室 E唯 协会航拍工作室 业余电台实验室 嵌入式系统实验室 SOPC实验室 学生科协活动室 无线电测向实验室 电子创设计实验室 工作总结 /计划 三、组建了知识结构分布合理的学生科技创新指导教师团队 为了给参与 科技创新 活 动的 学生 提供专业技术指导,学院组建了一支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兼职相结合的 指导教师团队 ,共有二十多人。 专职指导教师是学院外聘的三名航模专家,擅长工程制作与控制,他们能够指导学生制作和操作各种航模;兼职指导教师是学院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 的教师,他们具备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可以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电子大赛。 为 适应学生科技创新的热情, 学院 自 2020 年开始推行“课外导师制”,将有能力、有意愿的教师组织起来,挑选学习成绩优秀或有特长的学生开展“个性化”培养,利用课余时间义务指导学生 开展 科技创新活动, 师生之间形成了相对固 定和连续的导学关系。 由于目前加盟科技创新的学生越来越多, 学院 为“课外导师制”提供技术支持,开辟了“课外导师制”实验专区。 课外导师制搭建了师生交流的平台,该平台以开放式资询、学生与导师见面会、导师召开学术探讨会、旁听研究生学术报告等形式及时了解学科研究现状,并在导师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在开放实验室进行自主创新活动。 经过 6 年多的实践,挂在课外导师制旗下的 40 余名学生先后在电子大赛、空中机器人大赛中获奖 20 余次,涂林艳、刘冰保送为清华大学免试研究生,郭天祥、宋宝森、刘占亚等 8 人保送本校研究生。 四、建设科技型 学生社团,做好学生科技创新的普及与提高。 学生从事科技创新,一个很大的困惑是感到无从入手,不知如何入门。 科技型学生社团作为一种载体,可以促进科技创新活动成为有序的行为,可以 使学生较好地融入科技创新活动中。 信通学院 支持了 两个 科技 型 学生社团,一是“ E 唯 协会 ” , Electronic Vision寓意对电 工 电子技术的追求,现有 1600 名会员,可谓阵容强大。 “ E 唯协会”定位在科技创新普及层面,以开展电子制作、控制模型为主攻方向,是科技创新 的入口;二是学院学生科协,定位在科技创新的提高层面,以开展系统级电子电路设计为 主,是科技创新 的 出口。 学院 为社团提供场地、设备和技术指导,为社团制定了“热爱专业,崇尚科学,勤于实践,勇于创新”训词,使学生社团成为科技创新活动的俱乐部。 当今,高校中的各种学生社团很多,但运行中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例如没有活动经费、缺少必要的指导和引导、信誉度不高等。 信通学院 支持下的学生社团在经费 、 场地 、技术 指导方面有充分的保障, 学院 和学生社团之间建立了友好工作总结 /计划 的师生关系,充分体现了办教育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经过培育,“ E 唯”协会被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评为“全国优秀学生社团”。 多次被学校评为优秀学生社 团。 “科技创新与学生社团相结合”,是 信通学院 成功的经验。 学生称:学生社团是“科技创新的摇篮”。 五、以竞赛为牵引,以创新实践类课程为支撑,探索新的科技创新普及形式。 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 , 学院 策划了十余门与学生科技创新结合紧密、 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 的系列 创新 实践类公共选修课。 每门课 3 学分,组成链条式 实践类特色 课程体系,设置课程的入口与出口,覆盖大一 ~大三学年,配合这些课程,学院 建设了 “控制模型创新实验室”、“ DIY 实验室”、 “ 电子制作实验室”、“电子创新设计实验室”、 “业余电台实验室”、 “无线电测向实验室”、“ SOPC 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等,共同搭建了学生科技创新平台。 创新 实践类特色课程与实验室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 实践类课程紧扣学生科技创新主题,深受学生欢迎,选课学生多,受益面广,以控制模型课程为例, 06 07连续二年选课呈现火爆场面,已达到校级平台课程电子制作 电子创新设计与实践 SOPC 技术 嵌入式系统实践 大 二大 三 控制模型制作 航模训练 计算机 DIY实践 大一 无线电测向 业余无线电通信 电子创新设计与实践 毕业设计或 研究课题 控制模型创新实验室 计算机 DIY 实验室 无线电测向实验室 业余电台实验室 电子制作实验室 电子创新设计实验室 课外导师制活动专区 电子电路综合实验室 嵌入式系统实验室 SOPC 技术实验室 专业实验室 入口 出口 对应的 实践平台 实践类 特色公共选修课程 电子电路综合实践 工作总结 /计划 的规模。 控制模型类课程在结课时都要举办校内的课程展 示性质的竞赛,一则宣传课程与科技创新,二则作为评定成绩依据。 学院 与校团委、教务处联合举办了 2020“遥控船模竞赛”、 2020“遥控冰帆竞赛” 、 2020“遥控冰雪橇竞赛”、 2020“程控小车竞赛”,参与人数达 1100人。 这些赛事 大范围的普及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创造了“崇尚科学、提倡创新、追求卓越”的校园氛围。 通过这些课程 和竞赛 的训练,学生大都可以成为各种电子赛事的选手,并通过大赛获取奖项,为“保研”和择业创造了条件。 六、近年学院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取得的成果 学院 组织、支持的赛事分三个层面。 一是“国”字号大赛,引领了学生科技创新的方向;二是由省行政部门组织的省级赛事,实际上是“国”字号大赛的补充;三是校级赛事或立项,是科技创新入门的重要途径 ,例如校团委 主办 的“五四杯”科技作品竞赛,教务处推出的 大 学生科研训练。 几年来, 学院 有近千人参加了 各类省级以上科技创新 竞赛, 80 余人获国家级 奖 项 ,近 200 人获省级奖 项 ,获奖率高达 50%以上。 详细情况见下表: 参赛日期 竞 赛 名 称 参赛队 获 奖 2020 年 国家电子大赛 23 个队 获国家二等奖 5 项;省级奖 8 项 2020 年 国家挑战杯大赛 曲海龙队 赵清波队 获国家级三等奖 获国家级三等奖 2020 年 省电子大赛 28 个队 获省一等奖 6 项;省二等奖 2 项;省三等奖3 项 2020 年 国家嵌入 式大赛 2 个队 获国家二等奖 1 项;成功奖 1 项 2020 年 国家电子大赛 31 个队 获国家二等奖 4 项;省级奖 8 项 2020 年 空中机器人大赛 2 个队 15Kg 级全国亚军; 5Kg 级全国季军 2020 年 省电子大赛 53 个队 获省一等奖 7 项;省二等奖 4 项;省三等奖5 项 2020 年 气垫船平衡翼 毕升队 获发明专利 2020 年 省挑战杯大赛 刘勇队 获省级三等奖 2020 年 国家挑战杯大赛 毕升队 获国家级三等奖 2020 年 省航空航天模型 实践锦标赛 42 人 获 8 项单项奖,获 4 个团体奖,有 19 人获一等 奖、 8 人夺冠,囊括了大赛半数的奖项 2020 年 国家电子大赛 42 个队 获国家二等奖 6 项;省级奖 15 项 2020 年 空中机器人大赛 4 个队 15Kg 级全国冠军; 10Kg 级全国冠军; 10Kg级全国亚军; 5Kg 级全国亚军 工作总结 /计划 学院参加 校级 科技创新 赛事或立项 的人数也已经超过千人 , 参加院系级别竞赛的更是不计其数,我院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普及率已经超过 80%。 学院还承办或自行组织了许多次大型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例如全国 /省级电子大赛、校“五四杯”竞赛、金点子设计与制作大赛、 遥控船模竞赛 、 遥控冰帆竞赛、遥控冰雪橇竞赛 、 程控小车竞赛、“信通杯”电子设计大赛等。 为全校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普及做出了贡献。 第 二 部分 信通学院未来 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 思路 一、坚持学生科技创新与实践类公共选修课程相结合 公 共选修课是为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拓宽知识面、调整知识结构而设置的。 学院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开设了十余门面向全校各专业的实践类特色课程,每门课 3学分,组成链条式课程体系,设置课程的入口与出口,覆盖大一 ~大三学年,如图 1所示。 图 1 链条式、实践类特色课程体系 设置实践类特色课程的思路可以放开些,例如“校园 DV制作” ,似乎是文科类课程,我们打破常规申报,得到学校支持,纳入“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体系中。 课程是这样实施的:可以从网上选课,亦可召开选课咨询会现场报名选课,这种方式兼有宣传课程、营造创新气氛的作用。 教学内容模块化,每门课程列出十余个并列的训练模块,只要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某一模块即可视为完成教学要求,不必硬性规定上课时间,使学生有较大的自由度与主动性完成课业,但在开课之初通常集中讲授 10学时的前导课。 课程在结课时 继续 举办校内的课程展示性质的竞赛,一则宣传课程与科技创新,二则作为评定成绩依据。 二、学生科技创 新与学科赛事相结合 控制模型、航模训练、DIY 实践、校园 DV 无线电测向、业余无线电通信 、电子制作、电子创新设计与实践 电子电路综合实践、SOPC 技术、嵌入式系统 入口 出 口 工作总结 /计划 学科赛事极具挑战性,与学生科技创新互为补充,竞赛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科技创新氛围;而日常科技创新活动可增强学生的技术储备,为参加学科赛事打基础。 实现“学生科技创新与学科赛事相结合”,需要在日常工作中从组织上、制度上抓起与落实,我们提出的口号是“光学不练不行,光练不赛不行,赛不出水平不行”,这不仅是口号,也是工作思路。 三、继续坚持学生科技创新与学生社团相结合 学生社团作为一种载体,经过引导,可以促进科技创新活动成为有序的行为。 学院电工电子试验教学 中心每年都要 接 待新生参观实验室,我们 介绍情况时多次有意识地提及课外科技活动话题,学生非常感兴趣,但又很困惑,感到无从入手,不知如何入门,这是新生面临的普遍问题。 这时 我们明确地告诉学生,参加科技型学生社团,融入科技创新活动,可以取得水到渠成的收效。 学生社团思想活跃,经常举办 以创新为主题的讲座、培训。 从学校的博导讲坛、院长论坛,到院系的 CST 论坛、创新知识讲座;从以参赛为目标的电子大赛培训、机器人制作培训,到科普性的电脑知识讲座,网页设计讲座, 学生社团在创新中成长。 四、继续推行学生科技创新课外导师制 课外导师制是 学院 的校级教学改革项目,是推进 学生科技创新的尝试, 我们将有能力、有意愿的教师组织起来,挑选学习成绩优秀或有特长的学生开展“个性化”培养,利用课余时间义务指导学生 开展 科技创新活动, 师生之间形成了相对固定和连续的导学关系。 也许 有人 会产生这样的置疑,利用业余时间义务指导学生,图的 是什么。 一方面 教师 展现的是 对 教育 的热忱、对 教育 的奉献精神 ;另一方面 学生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