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混凝土摊铺方案内容摘要:

整度仪 台 1 摩擦系数测定车 SCRIM 辆 1 核子密度仪 台 1 路面渗水仪 台 1 沥青针入度仪 台 1 沥青粘度仪 台 1 美国进口 沥青延度仪 台 1 沥青老化试验仪 台 1 美国进口 车辙试验仪 台 1 旋转压实仪 台 1 美国进口 根据本工程的计划进度安排,来确定本工程劳动力用量配备,本工程安排 1 个项目经理部、 1 个摊铺班组。 项目经理部 1 个:包括项 目经理在内管理人员 11 名,负责工程施工组织、技术管理、质量、进度、安全生产、文明施工、造价,领导组织全体施工人员。 摊铺施工班组:负责摊铺机的生产组织指挥工作,各自负责本机摊铺宽度和机械的正常运转和各种技术参数的调整和基准线、基准面,按规范施工工艺及指导意见和要求进行摊铺。 并做好本机组设备清理、维修保养工作。 总数 20~ 30 人。 根据本工程特点和招标要求确定施工期间交通组织原则:保持沿线现有交通能力,保证各道路交叉口交通畅通。 6 按照施工总体安排部署组织交通,在第一阶段,全线进行 南 侧半幅沥青摊铺的封闭施工, 北侧半幅老路交通基本维持原状 ;在第二阶段,沿线交通全部改至 南 侧新建道路上通行,然后组织 北 侧全线各项工程的施工,完成沥青摊铺施工。 第三章 主要施工技术方案 机动车道施工流程:洒布稀浆封层  AC25C  AC20C  SMA13( SBS 改性)。 非机动车道施工流程: AC25C  AC13F。 在各项施工准备就绪后,施工过程中控制的主要环节是沥青混合料的原材料、拌 制、运输、摊铺、压实成型、接缝处理、开放交通。 沥青路面施工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关于非机动车道摊铺:由于本工程非机动车道摊铺宽度仅 ,沥青混合料车难以通过,拟采用挖掘机送料,摊铺机摊铺。 7 沥青路面施工工艺流程图 集料粗级配 干燥筒加热 振动筛集料筛分 称 量 入搅拌锅搅拌 成品料 运输至摊铺现场 摊 铺 碾 压 现场清理 检测压实度、空隙率、渗水系数等 修正 基层准备 改性沥青粘接层 满铺玻璃格栅 测量虚铺高程 摊铺温度检测 测量压实高程 碾压温度检查 沥青、改性剂、纤维稳定剂、抗剥落剂和矿粉 温度检查 测量放样 检测高程 温度检查 灌缝 贴缝 注:根据不同规格的沥青混合料添加原材料。 8 原材料质量的控制是整个沥青混合料质量控制的源头,其各项指标的试验及计算应按现行《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实验规程》( JTJ052— 2020)及《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F40— 2020)和《城市道路工 程施工及验收规程》( DBJ0822597)规定的方法执行。 本次工程采用 AH70 沥青,使用的沥青材料应为原油精制后的产品,要求质量均匀、无水。 加热至 160℃时不产生泡沫。 每一批沥青材料都应该附有厂商的技术标准试验分析证书,技术指标要求见下表: 指 标 单 位 技术要求 针入度( 25℃, 5s, 100g) 60~80 针入度指数 PI ~+ 软化点( Ramp。 B)不小于 ℃ 44~54 60℃动力粘度不小于 Pa s 180 蜡含量不大于 % 3 闪点不小于 ℃ 260 溶解度不小于 % 质量变化不大于 % 177。 残留针入度比( 25℃)不小于 % 61 改性沥青技术要求 SBS改性沥青采用 AH70号基质沥青添加 LG公司生产的热塑性橡胶类聚合物改性剂制成, SBS 改性剂掺加的剂量为 5%,技术指标要求见下表: SBS 改性沥青技术指标要求表 检测项目 技术要求 针入度( 25℃, 100g,5s) () 40~ 50 针入度指标 PI 不小于 延度( 5cm/min,5℃) (cm) 不小于 30 软化点(环球法)(℃) 不小于 55 溶解度( %) 不小于 99 运动粘度( 135℃)( ) 不大于 3 闪点( COC)(℃) 不小于 230 弹性恢复( 25℃, 30mm)(%) 不小于 65 质量损失 (%) 不大于177。 针入度比 (25℃ ,100g,5s) 不小于 60 延度( 50m/min,5℃) (cm) 不小于 20 存储稳定性离析,软化点差(℃) 不大于 SMA 的沥青用量较多,为防止施工时混合料中的沥青析漏,需要在混合料中加入纤维稳定剂,我公司将采用 德国 JRS 公司生产的颗粒状木质纤维素并采用人工填加方式加 9 入搅拌缸。 加入量为每盘沥青混合料重量的 %。 纤维素的技术指标符合下表的要求: 试验项目 技术要求 平均纤维长度 小于 6mm ( %) 75~ 95 ( %) 55~ 75 ( %) 20~ 40 600℃加热后粉尘含量 13%~ 23%无挥发物 PH值 ~ 吸油值 大于纤维质量 5倍 含水量 3% 为了增强集料和沥青的粘结力,加强混 合料的水稳定性,本工程采用西安奥立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 BA3 型抗剥落剂。 使石料对沥青的粘附等级提高到 5 级,并满足沥青混合料浸水马歇尔残留稳定度大于 80%的要求。 抗剥落剂的的密度应与沥青密度相当或接近,以 ~, PH 值宜大于 7,常温下应为液态,凝固点以小于 0℃为佳。 本工程粗集料采用质地坚硬,表面粗糙,清洁、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形状接近立方体的辉绿岩,沥青材料厂为确保粗集料质量,统一采购反击式破碎机加工的湖州西园矿辉绿岩,具体指标见下表: 试验项目 技术 要求 实测数据 石料压碎值( %) 不大于 20 洛杉机磨损损失( %) 不大于 25 视密度( t/m3) 不小于 吸水率( %) 不大于 对沥青的粘附性(加抗剥落剂后) 不小于 5级 5级 坚固性( %) 不大于 12 针片状颗粒含量( %) 不大于 7 水洗法< ( %) 不大于 8 软石含量( %) 不大于 5 石料磨光值( BPN) 不小于 42 石料冲击( %) 不大于 28 细集料应为清洁、坚硬 、干燥、无风化、无杂质的颗粒,本工程采用与沥青粘附性好的石灰岩石屑,且不得含泥土与杂物,具体指标见下表: 试验项目 技术要求 实测数据 视密度( t/m3) 不小于 坚固性( 〉 ) % 不小于 12 15 砂当量( %) 不小于 60 70 10 填料必须采用石灰石等碱性岩石磨细的矿粉。 矿粉必须保持干燥、清洁(回收的粉尘全部废弃),能从石粉仓中自由流出。 本工程采用的是湖州牟南云丰石料加工厂生产的矿粉,具体技术要求指标见下表: 试验项目 技术要求 视密度( t/m3) 不小于 含水量( %) 不大于 粒度范围 ( %) 100 ( %) 90~ 100 ( %) 75~ 100 外观 无团粒结块 亲水系数 塑性指数( %) 4 11 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按照目标配合比、生产配合比以及生产配合比验证三个阶段,从而决定矿料级配及混合料的最佳用油量。 集料 SMA13( SBS 改性) AC13C AC20C 合成 级配 级配要求 合成 级配 级配要求 合成 级配 级配要求 百分率 筛孔 通过 率 中值 上限 下限 通过 率 中值 上限 下限 通过率 中值 上限 下限 100 100 100 100 19 100 95 16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90 75 95 100 90 100 95 80 62 75 55 79 88 70 72 52 35 23 58 68 48 58 38 27 18 53 36 46 28 22 14 41 24 34 20 19 12 30 18 27 15 16 10 22 12 20 10 14 9 16 8 14 6 12 8 8 4 8 4 注: 沥青玛蹄脂碎石( SMA13)为间断级配, , 以上粗集料用量, 以下矿粉用量特别重要, SMA 混合料最大公称尺寸为 , 以上集料用量不低于 70%, 通过量宜为 8~12%。 试验项目 混合料类型 击实试验 (次) 空隙率 ( %) 饱和度 ( %) 矿料间隙率( %) 稳定度( KN) 流值 ( ) SMA13 正反各 50次 34 7585 ≮ 17 2050 AC13C 正反各 75次 36 7085 2040 AC20C 两面各 75次 36 70~85 2040 SMA13 混合料的拌制 由于 SMA 间断级配的粗集料多、矿粉多、细集料少,由于加入了改性剂和木质纤维,所以是一种较难拌和均匀的混合料。 为确保 SMA 材料的拌和质量必须对搅拌设备的参数进行适当的调整,对集料、沥青、矿粉、木质纤维、改性剂的计量系统进行仔细标定,以保证各种材料的计量精度,并正确、细心操作搅拌设备。 12 集料按规格隔开分别堆放在清洁 的场地上,不得混杂和受污染,并对细集料进行覆盖,防止雨淋和污染影响拌和楼的产量。 矿粉要防止受潮,拌和厂设有良好的排水系统。 拌和设备采用人工投入木质纤维素稳定剂装置,按每拌沥青混合料重量的 %将纤维投入到拌和锅中,纤维必须在喷洒沥青前加入拌和锅的热集料中,纤维与粗集料经适当干拌,干拌时间应比普通沥青混合料增加 5~10 秒,根据试验段结果设定干拌时间为15 秒,喷入沥青后的湿拌时间为 45 秒,总拌和时间为 60 秒,拌和加料的顺序为:集料纤维素 沥青 矿粉。 实施的拌和时间根据试拌、试铺后确定,保证纤维能充分均匀的分 散在混合料中,并与沥青混合料充分拌和,作到拌和均匀色泽一致无结团成块现象。 本工程使用散装沥青,自备 50t 沥青保温罐八个,热沥青保温罐与拌和楼的沥青存储箱连通。 沥青采用导热油加热,改性沥青温度控制在 165~175℃,集料加热温度控制在 175~195℃;以保证沥青混合料的出厂温度达到 170~195℃和连续不间断地拌制沥青混合料。 SMA 混合料废弃温度为大于 195℃,现场废弃温度为小于 170℃。 间歇式拌和楼配备自动打印记录设备,在拌和过程中逐盘打印沥青及各种矿料的用量,拌和温度等。 混合料应拌和均匀、色泽一致 ,所有矿料颗粒全部裹覆沥青。 沥青混合料出厂由专人检查,如发现温度超过规定和拌和不均匀出现离析等现象,不准出厂,予以废弃。 为使拌和楼填加矿粉的能力能满足填料数量的要求,已增大矿料的进料口,以增加矿粉的加入量。 为保证 SMA 混合料质量,不使用回收的粉尘。 拌和的 SMA 混合料不立即铺筑时,必须储存在保温的储料仓内,储料时间不得超过24 小时,贮存期间降温不得超过 10℃,且不得发生结合料老化、析漏以及粗集料颗粒离析现象。 AC 系列沥青混合料的拌制 严格控制沥青和集料的加热温度以及沥青混合料的出厂温度。 混合料出厂温度每 车进行测量和记录。 其生产温度控制范围见下表。 此外,根据现场气候特点和运距长短等具体情况确定实际生产温度。 拌和时间由试拌确定。 必须使所有集料颗粒均被沥青裹覆,并以沥青混合料拌和均匀为度。 注意目测检查混合料的均匀性,及时分析异常现象,如混合料有无花白、冒青烟、离析等现象。 如果确认是质量问题,应作废料处理并及时予以纠正。 严格控制油石比和集料级配,避免油石比不当而产生泛油和松散现象。 每台拌和机 13 每天上午、下午各取一组混合料试样做马歇尔试验和沥青抽提筛分试验,检验油石比、集料级配和沥青混凝土是否符合重交通道路技术 指标,同时在生产过程中加强监测。 每天分析一次检测结果,计算油石比、各级集料通过量和沥青混凝土各项技术指标,分析生产过程是否正常。 做好开机前、停机后的例保,加强生产巡视,备足零配件,对关键计量器具进行定期检测。 拌和时的集料加热、添加剂用量、矿粉用量、沥青用量、各档集料用量、沥青加热、混合料拌和温度及搅拌时间都是拌和质量控制的重要指标。 根据本公司多年的实践经验和试验结果 AC 系列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控制指标列表如下: 规格 集料加热 温度(℃) 添加剂 沥青加热 温度(℃) 搅拌时间 ( S) 出厂温度 (℃ ) AC 系列 165~ 175 %BA3 型抗剥落剂 155~ 165 45177。 5 14。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